高新华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在短期内发生突变,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制发生大的变革,从而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社会利益关系的变更,整个社会秩序得以重新调整。从宏观来讲,社会在不段发展进步,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形态,转型是绝对的。但突变式的社会转型,一般指由战争、政权更迭等引起的社会动荡,在目前世界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特别在我国,这种社会现象发生概率是很低的。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这里所说的社会转型是有特定含义的,是特指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在从计划经济时代迈向市场经济时代过程中,引发的社会格局变化。因为突变型的社会转型目前不存在,而经常性的社会转型又没有研究价值。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是:一是经济发展了。由于所有制的改革,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又由于对外开放,吸收、引进了许多新的技术、经验,经济迅速发展。二是贫富差距拉大了。改革破除了坚固在人们头上的枷锁,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发挥,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使得一部份人通过智慧和勤劳迅速致富,另一部份人则相对贫困,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三是社会矛盾增加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和扩大了社会矛盾。四是政治观念不同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在人们的头脑中政治观念替代经济观念,占了主导地位。在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一方面人们的政治观念有所淡薄,认为政治离自己很远,同时也习惯于受人支配的思维方式,没有参政的意识。另一方面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政治意识开始觉醒,权力意识、参政意识开始萌动,有的希望通过参政对社会有所贡献,有的希望通过参政为自己掘取更多的财富。五是社会阶层分化了。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最重要特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我国正处于一个阶层不断分化、新阶层大量涌现时期。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处于一个二元分立的结构,分化程度较低。随着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到来,社会分化程度加剧,在阶级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形成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而民间力量成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催生剂。原来“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步缩小;商业服务业员工的数量则有所上升;产业工人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也有明显上升;社会中间阶层扩张迅速;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也正在兴起和壮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依据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把全体人员分为十个阶层,它们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用四个“深刻”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
社会转型最终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新兴社会阶层崛起,原有的各社会阶层合力整体被打破,从而对统一战线产生深远的影响。统一战线是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等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变迁,必然对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内部关系等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统一战线发生深刻变化。具体来说,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主要有以下影响:
1.统一战线内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战线内部结构比较简单,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差别,即“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模式。且经过多年的磨合,已经达到相对的平衡。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首先,劳动者联盟中的工人阶级阶层已与过去大不相同。过去工人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单一的企业工人。而现在主要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成员。过去工人阶级队伍的职工几乎全部分布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单位。而现在工人阶级队伍除了有公有制单位职工外,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与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加入。有人认为,如今的中国工人阶级内部,已经分化为四个社会阶层,即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管理者阶层和知识公子阶层。其次,劳动者联盟中的农民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制的实施,导致传统农民阶层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打工者阶层、私营业主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等。第三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体制、阶级阶层、价值取向、社会意识形态等变化,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群体。这些都属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各社会阶层参政意愿增强。参政是指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以此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较大的阶层分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对我国公民的参政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阶层出于维护和实现本阶层的利益需要,参政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各阶层成员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试图通过政府在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来满足其阶层的利益需要。现阶段各社会阶层参政意愿增强主要表现为二个利益体,一是在改革过程中利益相对受损的阶层,如失业半失业阶层。他们希望通过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表达他们的意愿,维护并提高他们的切实利益。另一种是既得利益阶层,也就是先富起来的人们。由于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人们的政治影响力的强弱相关,从而也与人们利益的能否实现相关。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阶层一般在财富、教育、职业、权力和威望等方面均处于较高层的公民,其政治参与热情就更高一些,必然进行政治利益诉求。
二、在社会转型期加强统一战线的对策
1.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这一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主党派是与执政党长期合作的友党,是参政党。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对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的表述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从历史和现实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主党派绝大多数成员,是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社会的现象分析明确。具体而言,他们不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是社会理性思考的人群。通过知识分子的知识创造,使公众能够冷静反思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一般社会成员限于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接受那些传统的、习惯的甚至是落后的意识形态。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凭借其工作方式及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对社会意识现象作出分析、推理,比较出现存意识形态的优势,甚至创造出崭新的理论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党派代表的理论在官方和民间意识形态之间起到缓冲和融合的作用。此外,民主党派作为一部分社会阶层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通过着力扶持和加强利益群体的组织建制并完善其功能,强化其汇聚阶层、反映表达其政治意向的能量与效力;对其所联系的群体做出一定规范,使其所代表的个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使分化中的部分社会阶层的利益得以表达,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利益表达内涵的容纳度。这样,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得到维护。
2.拓宽参政渠道,兼顾各界诉求。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使我国原来相对简单的利益结构趋于复杂,出现了多元的利益结构。各社会阶层都希望通过政治途径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目前,我国有限的政治参与渠道还无法完全满足多阶层社会群体多样性的需要,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系统在互动中的淤阻必然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政党是社会各阶层参与政治的有效途径,执政党更是参与政治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多样性需要。虽然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党社会整合和利益表达功能的不足,但在我国,民主党派的功能就是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阶层,完成其利益表达,不能完全表达社会各界的政治诉求。作为执政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要广开言路,疏通下情上达的渠道。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步入了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大规模的分化与重组,逐渐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各利益主体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轨迹运行。而执政党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正确反映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承认和保护社会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扩大和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才能增强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凝聚力。
3.给新兴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提供平台。针对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较快,无党派人士队伍逐渐扩大的新情况,应当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统战部牵头、各相关部门和团体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关心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分工协调机制、信息交流机制等,努力增强工作活力,为统一战线凝聚新的智慧和力量;从人才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中央对无党派人士的界定,在建立—支高层次、有代表性的无党派人士队伍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畅通工作渠道,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提供保障。加大举荐力度,为无党派人士成长提供机会。建立工作载体,为无党派人士加强沟通联系搭建平台,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充分调动和激发无党派人士的创造活力。
4.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树立统战理念、培养统战思维、把握统战风格、讲究统战艺术,切实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各级党委要把统一战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要把重不重视、会不会做、抓没抓好统战工作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完善统战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精干、统一、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指导,要主动关心、支持基层统战工作,积极改善基层统战工作条件,使各级统战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本人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形势、新趋势和新要求,深刻领会中央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完全能够使党的统战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打开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民进嘉兴市综合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