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浅谈政协的言谏文化

民进会员王成福

【内容提要】政协文化传承了中华谏言文化传统,“言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使政协充当了当代的言谏机构,成为了“大谏臣”,扮演了采诗官、参谋官和言谏督导官的角色,更是形成了政协特色的言谏文化。

【关键词】言谏文化 政协特色 独特实践

716在区政协委员培训会上聆听了省社会科学院韩锴教授的《言谏文化传统与参政议政》,颇有感触。正如周国富主席在《政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协商机构、咨询机构、民意机构,是智囊团、人才库。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向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建言立论,实际上传承了中国古代策士文化传统,担当了党委、政府的“高参”、“谋士”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协已演变为新时期的言谏机构,60年的实践孕育生成了独树一帜政协特色的言谏新文化。

一、当代言谏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政协的独特优势。

1、历史证明:国之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谏臣。

我国古代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君主的言谏制度,所谓“匡正君主,谏诤得失”,力图保持其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创新,在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纵观历史,国之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谏臣,对君主进行有效的监督,达到君与忠臣的互补。汉代,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议事制度有廷议、朝议和中朝议,皇帝可以在兼听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后作出决策,国则昌盛。唐代,言谏封驳制度在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一是谏官组织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与权力相应扩大;二是谏诤达到了制度化。“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旧唐书·职官志》)。谏官一般可以就军国大政的得失以及皇帝的个人生活,提出意见或建议,因而出现盛世。建国以来事实也证明,只有尊重人民的选择,从谏如流,广纳贤言,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政府的工作才能做实做好。

2、和谐社会需要建立畅通的民意和利益表达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有这样的那样的矛盾要正视,并求得化解。必须指出的是,在目前执政党内,只有一种声音,时见吹捧之徒、糊弄之辈、圆滑之流;在目前的中国社会,时见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等现象;如果任由这些现象蔓延下去,必然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动摇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氛围,让胸襟坦荡者不再受到权力的窒息,让“直言”者受到普遍的尊重。亦要求执政党和政府培育并创造多样化、畅通便捷的民意表达宣泄渠道,通过表达与沟通,而不是靠压制或强大的行政力量来促进社会稳定,这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3、政协形成言谏文化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具有较为深厚的“和”“合”传统思想资源与“言谏”传统做支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都是通过提出意见、建议与批评的“言谏”方式开展的。另一方面在在政协中,汇聚着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社会管理人才以及各界各行业的“名流”、“能人”,他们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是立足全局、比较宏观、比较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尖锐问题。政协委员来自方方面面,了解民情,知晓民意,集中民智,归纳方方面面的真知灼见,可以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整合社会各阶层的不同意愿,决策的成本增加有限,但执行的成本却能大大降低。

二、政协言谏文化建设的基础。

就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正是帝师分离使政治行为理性化的制度依据——言谏制度成为可能,因为言谏的依据是思想的权威,言谏的前提是承认政治权威不是真理和正义的源泉。而政协言谏文化具有法律的保障,宪法关于公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的规定,政协《共同纲领》有关于人民有思想、言论等自由权的规定,又有独特的基础。

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而政治协商的质量取决于能否在协商过程中讲真话、听诤言。

2、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识。

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或团体,都是以特定利益共识构建而成的共同体,其中的成员都有维护这种共同利益的义务。中国的发展就是由各民族、政党、团体和公民构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各民族、政党、团体和公民的发展,必须要用价值共识来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来侵犯,实现共同利益。这个利益,归结起来可以称为是中国人民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治国理政,并为中国社会形成核心价值奠定了政治基础。作为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判断标准,进行言谏。

3、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履职为民为落脚点。

人民政协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履职为民,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作为重要任务,这种为民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委员言谏的落脚点。

三、政协对谏议理论的独特实践。

60年来政协悬起“谏鼓”,成为了言谏机构,当起了大谏臣,形成了提案、民主监督员、社情民意等系列言谏制度,极大丰富了言谏文化。

1、充当采诗官,行使分检归类。

言谏来源很多,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不少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多种多样。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及时反映上去,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如果不加选择地全部报送,未必能引起有关领导的足够重视,也不能发挥社情民意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协作为采诗官,绝不能象收发员那样,简单地照收照发,还要充当参谋官,分检归类,区别处理。对于类似的谏言要合编,对于敏感的问题,要改编。

2、充当大谏臣,组织言谏工作。

政协除了采集委员的言谏外,自身也充当大谏臣。一方面组织视察、调研,找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建议案、视察报告、调研报告等,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方案;另一方面组织政协委员到政府部门开展民主监督工作。

3、充当谏言督导官,促成有关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政协对谏言民意绝不能一报了之,作一个甩手看客,而要当好联络员,及时沟通方方面面的关系,千方百计促成有关问题早日得到解决、矛盾及时得到化解,当好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了便于沟通和联络,近年来,形成的提案进行回头看;对于报送给党政领导的信息,积极跟踪了解领导的处理意见和有关方面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向信息提供者反馈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等制度就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政协委员的言谏角色及独特作用。

政协委员作为政协的主体,在政协言谏文化建设更是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政协委员,发挥位置超脱的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理性思考,善于辩证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观察、判断问题,提出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党委、政府提供高层次的,从其它渠道不易获得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政协委员充当询问民意的“小司寇”,深入群众,采集民意谏言以献党委、政府。多建有据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成为大家的共识。

1、建有据之言。

一条好的社情民意,绝不能一听就信,一信就报。作为政协委员,对收集的信息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特别是对一些影响较大的信息和敏感信息,要注重把握其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反映的社情民意真实可靠,在整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即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夸大,不缩小,不曲解,不加枝添叶,更不生编硬造,把自己当作“照相机”和“传送带。对个别不明确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核实,力求准确无误。在把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使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升华。

2、献务实之策。

言谏为了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就要有具体可行并可供操作的办法,因此,要注重建议具体。提案也好,社情民意也好,只有提出帮助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可行性办法,才是有分量的谏言。特别是提案,提出后,一经审查立案,承办单位就要认真办理。所谓办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管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承办单位都要在及时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书面答复。二是提案一经采纳,就要付诸实施,落到实处。建议不具体,承办单位不但不能予以采纳落实,连书面答复都很困难。倘若笼统提案笼统答复,就会使提案的提出和办理工作成为一种无效劳动。

3用言谏的艺术技巧

为政协委员者,理应具有敢犯龙颜、直言主子过失的勇气,真正做到敢于言谏,真心言谏,善于言谏。当然,与此同时,也要选择时机,注意场合,讲求方法,娴熟运用言谏的艺术技巧,使更多的谏言能够被主子采纳,真正收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效。事实上,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有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像老虎屁股,摸不得。你可以批评,但决不允许蔑视、不尊重。触到这根神经,就要丢乌纱帽砍脑袋,甚至灭九族。哪怕你是忠心为民,没有半点私心。同时,也要学会经常设身处地为政府考虑,想想政府会不会有什么难处,如果第一个方案达不到,能否采取第二个方案。等等。

【参考文献】

1、周国富《政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光明日报  20091113

2田兆阳《简谈我国历史上的言谏制度》光明日报  1999年06月18

3、韩锴 《言谏文化传统与参政议政》讲座提纲

4、《言谏的艺术》http://hbwazaj.blog.sohu.com/83607324.html

5、肖晓光《张九龄的当代意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12c510100b6mo.html

6、王洪树《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 2008年第3
7
 《政协社情民意工作的几点思考》

http://zx.huaian.gov.cn/jsp/bmgz/content.jsp?articleId=254334&facolumnId=4131

8王裕强《新阶段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实践与思考》http://www.czngd.org.cn/cznews/News_View.asp?NewsID=99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