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医大教授黄德赡
陈 军
十多年前,当活着的志愿军“烈士”李玉安英雄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颁之际,我因整理浙江民进会史资料,从省卫生厅的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受勋登记表”,上面记载着:民进会员、浙医大教授黄德赡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大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偶然的发现使我惊喜不已,我赶忙采访了现已是耄耋老人的黄德赡教授。
“你们也够认真的,事情过去五十多年了,有什么好说的。”从来不在人面前炫耀过自己的黄老,看来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再三恳请,黄老拗不过,终于挑开了那难忘的一幕:
解放前夕,黄德赡的亲人全去了国外,家里的人天天来信催他出去,可他很倔,就是不去,他离不开灾难深重的中国,离不开受苦受难的人民,他要为之效尽全力。
1949年11月,解放军要解放舟山群岛,听到医院动员后,黄德赡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杭州市支前手术队,在宁波慈溪待命一个月,但仗没打成,手术队撤了回来,他跺着脚叹着气,心里很不是滋味。
翌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派出了志愿军,保家卫国。正在省立杭州医院当外科代主任的黄德赡,再也耐不住了,他要上前线,抢救负伤的中朝战士。正巧,杭州市红十字分会会长、市卫生局局长、民进杭州市小组副组长陈礼节也在考虑筹建浙江省杭州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医生的意愿与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医疗大队就很快地组建起来。黄德赡成了手术大队的副大队长,将带领第一手术队的十六名医护工作者奔赴朝鲜东线战场。
1951年6月20日,杭州人民大会堂前的大草坪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杭州市各界人民隆重集会,热烈欢送抗美援朝志愿手术医疗大队光荣出征。黄德赡站在主席台前,举起了右手,无比激动地说:列宁曾说过,医务人员要到死亡最多的地方去,拯救受伤的战士是我们的天职;我要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报答后方人民的厚望。
战场没有医院那么宁静,条件也没有医院那样优越,只有炮火,只有硝烟,只有被摧毁的工事和淌着血的伤员。黄德赡和他的队友们刚上战场又逢五次战役的后期,从前沿阵地下来的大批伤员来不及向后方医院输送,滞留在驻地附近。还没等上级的安排,这个队长就向全队作了紧急动员:“为了祖国,为了和平,多救活一个中朝战士,就是多打死一个敌人!”手术室没有,他们找到了一间幸存的民房;手术台没有,他们找来了几块破门板;输血供应不上,他们挽起自己的衣袖抽血。就这样,他们通宵达旦地救护了二十五天,打响了赴朝援军的第一仗。
雨季来临,山洪冲垮了公路桥梁,重伤员只得躺在山沟里等着救治。手术队分成几组,趁黑夜敌机较难发现,背着手术器械,爬山涉水,摸索赶到伤员身边。一天,某阵地遭受空袭,师长政委都身负重伤,黄德赡带了几个同志星夜乘吉普车前往,夜色朦胧,车速极快,差点掉入深渊。回来后被敌机发觉,炸弹、机枪又炸又扫,加上吉普车车灯失控,关不上灯,好险!
秋季防御战后,黄德赡被编入重伤队。送来的重伤病员,手术难度大要求高。一次送来了一位颈动脉长着巨大肿瘤的重伤员,肿瘤已溃烂,医院说要送后方,可交通堵塞,他毅然地收下了这位病员,细心地做了两次大手术,使病人转危为安。短短的二个月,黄德赡和队友们为394名患者施行手术,全部痊愈归队。
原定的半年服务期很快就到了,手术队的全体同志苦苦相留,又延长了半年。黄德赡没有忘记可爱的战士,没有忘记那炮火连天的战场。回国后,他一方面与他人一起创建了浙医一院外科,一方面著书立说,撰写的论文成为军医大学外科必读教材。
如今,这位满头银发的外科老教授,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可他没有闲着,还整天泡在浙医大一系外科教研室里,带领他的学生们,向医学高峰攀登。
要不是整理会史,恐怕黄老要永远当一名无名英雄了。
这件事在民进会员中不胫而走,大家无不为黄德赡教授的精神所感动,都说:我们民进也有一个“李玉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