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阎宝林--旋 律 的 倾 诉

---记民进会员、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协会副会长、杭师院副教授阎宝林

钱江

  公元2000年8月12日晚,法国高盖西国际艺术节,在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国度,在著名的苏亚市大教堂,代表中国参加的浙歌合唱团正在这里举行专场演出。就见指挥抬起双臂轻轻一点,那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歌声从悠远的山谷里飘来,如丝如缕,如泣如述。一会儿,指挥棒突然地重重一压,歌声又似翻江倒海,激昂铿锵。歌声随着优美而有韵律的指挥手势抑扬顿挫,四个声部此起彼伏错落有序,呼应协调,立体而感人……
   对音乐感觉极佳的法国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为之倾倒。演唱会结束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谢幕了,观众仍鼓着掌久久不愿离去,长达二十分钟的谢幕,最终还是由合唱团指挥邀请艺术节组委会主席和浙江省音协主席、合唱团谭丽娟团长一同上台答谢才告结束。法国音乐界对合唱团的指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法国指挥家安得利奥说:指挥先生的手法恰到好处,动作准确清晰,与合唱队如胶如漆,大有如鱼得水之势。合唱队在指挥的带领下深入领会曲目内涵,充分运用人声的无限魅力,风格掌握独特,把合唱作品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合唱团回国后,又收到了法国金棕艺术家协会签署的金色证书,授予合唱团指挥为法国第十届高盖西艺术节“出色合唱指挥家”的称号。
   这位指挥家就是民进会员、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协会副会长、杭师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阎宝林。
   十年前,阎宝林来到杭州,江南的潇潇秋雨洗涤了他带自大西北的风尘,他站在西子湖畔,仔细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中涌动。杭州的妩媚吸引着他,那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打动了他,这位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已暗暗下了决心,要把浙江合唱这块处女地开垦出来。
   1993年,他带着杭师院学生合唱团首次亮相于“广厦杯”全省的合唱比赛上,便以第一名的成绩交了份完美的答卷。不久,他又带领浙江印刷集团公司合唱团在获得全省企业歌曲大赛第一名后,又赶赴北京,参加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合唱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创造了浙江企业合唱比赛的最佳记录。
   阎宝林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很快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有关领导的关注。鲜花和赞扬蜂拥而来。但他很冷静,把它当作动力,而这动力又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成绩。
   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的指挥聘书送到了阎宝林手里。一九九四年六月三十日首次排练,同年十月一日,一台深情而恢弘的《祖国颂》大型晚会向浙江观众亮相,浙歌合唱团在众多合唱团中的脱颖而出。一九九五年浙歌合唱团推出《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再次震动和感染了浙江的声乐爱好者。歌剧《江姐》、《原野》伴唱,交响合唱《沙家浜》、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会合唱乐章……各种风格,中西荟萃雅俗共赏。
   一九九六年,阎宝林应邀又兼任了西子女声合唱团的常任指挥。根据女声特点,整合凝练了合唱水平。经过扎实的排练,这个虽有十二年历史却从未办过专场合唱音乐会的合唱团在一九九八年以一台柔美的纯女声合唱音乐会填补了全国的空白。“西子”姑娘轻盈漫步婀娜多姿地走向全国;在阎宝林的指挥下,唱响了香港、澳门、泰国……歌声波及东南亚。
   阎宝林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下一个目标。他认为,大众的审美情趣是要引导的,这也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他精心地选择曲目、训练人员,在理解文艺团体政策策略的同时,坚持高雅音乐会的筹备。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这场音乐会终于由浙江歌舞院合唱团在浙歌音乐厅唱响。随着阎宝林指挥手势的导引,各种风格的作品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合唱团员以典雅专业的声音唱出一首首各阶段的中外名曲代表作《忆秦娥 娄山关》、《牧歌》、《茨冈》……这如醉如梦的歌声仿佛不是唱出来的,而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观众领略了真正的合唱艺术。束束鲜花表达了观众的理解和欢迎之情,演出结束时,后台已是鲜花铺地,连钢琴上都簇拥着姹紫嫣红。阎宝林被观众对高雅艺术的心有灵犀所感动,他把鲜花抛向演员抛向观众,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省音乐界前辈周大风观后认为:这是浙江省建国以来最好的一场合唱晚会。
   十月十五日,在加演的专场晚会上,阎宝林接受了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颁发的“对浙江合唱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水晶杯。
   作为杭师院合唱指挥副教授兼学科带头人,他不仅热衷于老本行合唱、指挥的教学,还先后担任曲式、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乐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精彩而严谨的教学往往使学生难以忘怀,但下了课他又忘记了自己是老师,喜欢与学生谈笑对话,从年轻人身上吸取活跃的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他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合唱,从文学、建筑、舞蹈等相关领域中观照合唱。对合唱及相关艺术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繁忙的工作中他见缝插针地撰写发表了许多论文:《关于无伴奏合唱的风格与音律选的研究》、《合唱艺术在当前音乐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论音乐工作者的舞蹈感觉与舞蹈工作者的音乐修养》等等,其中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每次演出之后,他都要习惯地记笔记,分析优劣得失,取得改进方向。平时他本子随身带、哪怕是在读报看电视的消遣时刻,也会随手记载感悟联想。艺术的弦总是顽强地绷紧着。
   “厚积而薄发”,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使他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独到的指挥风格、理念和艺术特色。他追求音色的细腻,色调的谐和、立体、力度的均匀。强调作品内涵的挖掘、潜在内容的表现。他寻求创新,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手法分析处理作品。指挥界有句行话:世上没有不好的歌队,只有不好的指挥。他深知指挥作为歌队灵魂的举足轻重。每一首歌曲他都要一个小节一个音符地作细腻的案头准备,有些复杂的音乐小节,他都要反复推敲,以求最佳表现音乐风格。推敲的过程并不轻松,常常夜不能寐,有时在床上竟还手舞足蹈,妻子不明其里,搞得心惊肉跳。遂成家庭笑谈。
   在一次杭师院学生的毕业仪式上曾出现这样一个生动的情节;在热烈的气氛中。有学生大胆表示希望拥抱一下阎老师,他欣然大方地接受了学生的拥抱;又有学生呼唤:“阎老师,我爱您!”,阎宝林爽朗地回答:“难道你不知道阎老师也很爱他的学生吗!”。台上台下大哗,欢声一片。
   学生的纯真感情流露出的是对阎老师魅力的倾慕,这魅力闪现在他的业务教学、人格处世上。有学生说:“阎老师每次上课我是既紧张又愉快,他要求很严又很幽默,听他标准的普通话,富有激情且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人总觉得二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阎宝林在历届学生和学校的评估中,总是名利前茅。学生病了,他不顾自己身体不佳,背着学生上医院,到医院他也成了病人,躺在椅子上,与学生一起挂盐水。
   阎宝林看重融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调动合唱、凝聚声音的称职的指挥,他同时贯通着艺术舞台和人生舞台。
   有研究称:指挥寿命之长居各行业之首。但动听的旋律、短暂的美好要用毕生的心血去换取。对于阎宝林来说,荆棘与鲜花同存。十年来,白天他尽心教学多开课,最多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大大超过一周六节课的正常工作量。有人曾作了统计,从一九九五年到二OOO年整五年时间他干了十五年的工作量。课余,伴着夜色他又匆匆赶往排练场。往往是几个合唱团同时周转。我曾见过一张一周的夜间工作时间表:周二周五晚浙歌合唱团,周一周四西子合唱团、周六周日少儿合唱团、周三杭师院上公共选修课。还要外加演出任务。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他务实、惜时如金的个性使他照样干得很出色。
   阎宝林从不做无意义的事,他追求完美,但往往也使他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在他精神饱满指挥时,谁也不会知道在来的路上他是怎样无法骑车、忍受关节的疼痛、推着自行车艰难地挪到排练场的;当他神情专注地介绍作品风格时,谁又能想到他又饿着肚子、克制着胃病带来的阵阵疼痛不适。他守时守信,惟独对家人是例外,带宝贝儿子去动物园的承诺在一天又一天的忙碌中付之东流,与妻子的花前月下更成为一种奢望。虽然妻子理解他的事业心,但当他深夜回家见妻子还在忙于家务时,歉疚之情从心底升起,他感慨:我如不好好做,连妻儿都对不起。
   健康在这样的透支中悄悄磨损,如果说关节炎、胃病还能克制,那随之而来的病魔几乎把他击倒了。二OOO年四月起,他时时感到心绞痛,排练上课正紧张,他无暇顾及,一直到医院向他发出要做心脏支架手术的命令。尽管如此,他在手术前,还是忍着病痛硬是把住院要耽误的课上完。手术第三天,他惦着学校的课,瞒着医生支撑赶到学校上课。“这样的行为很危险,随时会引起大出血!”医生后怕地训斥道。阎宝林却暗自欣慰,因为他虽然手术却没耽误一节课。唯一过意不去的又是妻子,为他担惊受怕。手术中阎宝林一度病危,妻子哭着说:“全国、浙江可以没有他,我们这个家不能没有他啊!”
   阎宝林加入民进组织时间并不长,但他已提出了许多如“杭州要建标志性建筑”等意见和建议,他积极参加民进组织的各项活动。目前,他又在着手筹备今年下半年为民进办的一次音乐欣赏讲座。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