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王滨梅--艺 坛 傲 霜 梅

——访民进会员、著名青年演员王滨梅
陈 达

   在戏剧市场越来越不景气的今天,许多著名演员纷纷改行。而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自己心目中永恒的梦,一直默默执着地耕耘着,以汗水和信念,终于获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功和辉煌。民进会员、省政协委员、浙江越剧团青年演员王滨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从1988年获浙江省艺术明星奖初显峥嵘起,经过十年磨砺,她已成了艺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1995年以来,她多次荣膺全国戏曲电视优秀演员奖等全国性大奖,特别是1996年,她主演的8集越剧电视剧《秋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12项全国大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秋瑾旋风”,王滨梅的名字也从此传遍千家万户。
与生俱来的戏缘
   王滨梅1970年出生在玉环县坎门镇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王滨梅的少年时代,是越剧最流行的时代,在当地,谁都能哼上几句越剧台词和唱腔。在喜爱越剧的父母的熏陶下,王滨梅自幼对越剧情有独钟,与其他艺术方式比较起来,她觉得越剧的旋律特别好听。家中的那台电唱机,成了她的“宝贝”,跟着它,稚嫩伶俐的王滨梅学唱《碧玉簪》、《红楼梦》,慢慢地,也能像模像样地唱“手心手背都是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了。
   她念小学的时候,唱越剧已是小有名气了,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演出活动。她曾报名参加玉环县越剧团的招考,因年纪太小生活不能自理而未被录取,但却引起了该团叶继荣老师的注意,认定她是一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对她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得到了发声、唱法、腔韵等方面系统全面的训练,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11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省艺校越剧班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学员时,盼女成凤的父母便携她到杭州应试。由于有一定的舞台演出经历,面对众多评委挑剔的目光,年纪轻轻的王滨梅丝毫没有怯场,她字正腔圆地唱起了《红楼梦》“劝黛”一段。虽然那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唱词的内容,但由于有了无数次的听和学的经历,她唱得有板有眼。从老师们惊喜的目光中,她明白自己已顺利通过初试。但天有不测风云。复试时,王滨梅患了重感冒,嗓子都沙哑了,根本没法演唱。她都急得要哭了,老师们也遗憾地摇头叹惜。眼看着希望就要成为泡影,但天无绝人之路,慧眼识珠的老师们经过努力,为她争取到了一个破格录取的名额。王滨梅这叶艺术之舟满载着希冀和憧憬起航了。
   在班里的30名学员中,王滨梅是最小的一位,但她的刻苦和勤奋却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专业和文化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排演《孔雀东南飞》,年仅13岁的王滨梅扮演女主角刘兰芝。由于对人物所表现的爱情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排演起来也感到特别费劲。刚开始时,常常是“今天教了明天又忘”。在陈佩卿、王爱勤两位老师的全力指教下,她终于硬着头皮把角色给啃下来了。演出时,她惟妙惟肖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王滨梅的从艺生涯似乎注定要充满坎坷。五年级临近毕业时,她嗓子变声,声带关合不好,高音上不去,低音又下不来。无奈,她的角色由A角降为B角。尽管如此,学校并没有低估她的发展潜力和前途,仍将她作为尖子生分配到浙江越剧一团当花旦演员。王滨梅承受住了打击,她并没灰心,在休整中仍孜孜精研表演艺术。皇天不负苦心人,1987年,她的嗓子竟奇迹般恢复了,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状态。“我此生注定是与越剧结缘的”,王滨梅在谈到这段往事时不胜感慨。
步入辉煌之旅
   王滨梅复出后就在《莫问奴归处》中出演女主角,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然而,真正为她赢得声誉的还是1988年的《西泠风月》中的苏小小一角。这其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西泠风月》讲述的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南朝名妓苏小小凄婉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杭州西湖。王滨梅原先在《西泠风月》里并不是正选女主角A角,而是替补B角,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她推向了前台:女主角苏小小的A角是当时浙江越剧一团的台柱、著名演员钱爱玉。一天,剧团正在外地巡演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钱爱玉突然接到有关部门通知,要她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这样一来,饰演苏小小的重担就落在了王滨梅身上。全团上下都为这位毕业没多久,缺乏大戏表演经验的小姑娘捏了一把汗。王滨梅却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机会,决心化压力为动力,全力演好这个角色。钱爱玉老师也深信王滨梅能行。在钱老师手把手指教下,王滨梅关起门来练了三天之后,把这台戏啃下来了。钱老师放心地微笑着走了。在杭州公演时,王滨梅从容不迫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深深感染了观众,他们长时间热情鼓掌,久久沉浸在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中。
   由是,王滨梅奠定了自己在剧团中的地位。同年,在浙江日报等单位举办的、由专家和观众共同评选的第二届“浙江省艺术明星”中,王滨梅榜上有名,是越剧唯一入选演员。她跨出了成功的关键一步。
   1990年,浙江越剧一团与三团合并为浙江越剧团后,王滨梅先后在《孟丽君》、《讨饭国舅》、《一夜生死恋》、《鸳鸯渡》中出演女主角和重要角色,对各种各样的艺术角色都进行了尝试,在演技和唱腔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94年,在浙江越剧团与浙江电视台合拍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天之骄女》中,她饰演颐指气使、骄横跋扈的“金枝玉叶”高阳公主。这也是王滨梅第一次“触电”。刚开始的时候,王滨梅对饰演这个角色是有顾虑的。她说,自己不仅在情感上对“骄娇”二气甚浓的高阳公主难以接受,而且觉得这个集“美人相”、“富贵相”、“罗刹相”及“妖淫相”于一身的人物性格与自己以往塑造的形象相去甚远,能否演好,心中一点底都没有。后来,在梁永璋导演的鼓励和指点下,她仔细揣摩了高阳公主的性格和心理,对剧中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甚至小到眼神的处理都作了精心准备。一开拍就进入了角色,演得得心应手。该剧先后在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认为她的表演大胆而不过火,真是恰到好处。由于成功饰演了高阳公主这一角色,王滨梅获得了1995年的全国戏曲电视优秀演员奖。在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飞天奖”的评选中,她出人意料地获最佳女主角提名,这在浙江戏剧界尚属首次。

   一部《秋瑾》,名噪大江南北
   继《天之骄女》大获成功后,浙江越剧团决定与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合作拍摄8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秋瑾》。为了饰演秋瑾,王滨梅是经历了一番竞争和角逐的。当时有浙江绍剧团、上海越剧院等单位的五位实力强劲并具相当知名度的候选演员,在试镜头后,由三家单位的领导和编导“三堂会审”,从年龄、形象、气质、唱腔等各方面反复比较权衡、综合考虑,最后由梁永璋导演拍板,决定让王滨梅出演秋瑾一角。
   王滨梅格外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遇,给自己立下了“只许成功”的“军令状”。为了深刻把握秋瑾这一巾帼女侠的形象,她大量阅读了有关秋瑾的评传、回忆、年鉴等各种资料,潜心研读了秋瑾留下的大量诗词,领略人物的气质和气度。为了深化印象,她还亲自到绍兴秋瑾故居深入体验生活,感受人物生活的人文氛围,真正走近了秋瑾,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她懂得秋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个女儿、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电视剧中,她不仅演出了秋瑾的飒爽英姿、忧国忧民、大智大勇的侠骨,也演出了她面对亲人时孝、贤、慈的柔肠,形神兼备、真实动人。
   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也是异常艰苦的,她为此付出了许多。她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了,吊嗓、练功。每天第一个化妆的是她,最后一个卸妆的还是她。在拍摄中,王滨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禹陵拍秋瑾临刑前狱中的那场戏:那时是11月下旬,深夜寒气刺骨逼人,人一张嘴便呼出一股热气。可是秋瑾就义是在农历6月份,是夏天,不可能出现此种情况。怎么办呢?导演说:喝冷水!几大口冷水下去,心都快冰冻了。可她必须克服,连个寒颤也不能打。随着导演“开拍”一声令下,她便又挺起精神声情并茂地唱了起来。拍完这场戏,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多。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获,王滨梅全身心投入换来的是累累硕果。早在审片的时候,王滨梅塑造的秋瑾形象便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梁导连连称赞:“这是王滨梅最为投入、演得最好的一部戏。”
   电视剧《秋瑾》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王滨梅的名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该剧获1996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一等奖等12项全国大奖。王滨梅本人也荣获1996年全国戏曲电视最佳演员奖,浙江电视“牡丹奖”唯一最佳女主角奖。至此,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滨梅终于从百花竞妍的越剧戏苑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越剧团的“当家花旦”之一,而且被广泛地认为是继茅威涛、何英、何赛飞、董柯娣、陶慧敏等人之后越剧艺坛涌现出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重素质,明艺德,促越剧改革
   王滨梅从事越剧的“硬件”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她身高一米六五,体态丰盈,身段扮相俱佳;嗓音更是出色,富有磁性的金属亮色,音域宽广,唱腔优美甜润,行腔婉转明畅,极富感染力。她多次在剧目中担纲领唱,有一次在一个戏剧节上,她一人承担了六个越剧团的主唱,令人目瞪口呆。她正是凭自己的声音优势而声名远扬。
   王滨梅不但精越剧,而且在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演唱等方面也造诣颇深。1995年“飞天奖”颁奖晚会上,她的一曲《长城长》技惊四座;去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团”庆祝葛洲坝工程合龙演出,她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合唱一曲气势磅礴的的《中国龙》,令人热血沸腾。她演唱的歌曲《红梅赞》、《走西口》、《女人不是月亮》等都已制作成磁带和碟片发行。
   按理说,王滨梅完全可以凭自身的优势走穴赚钱,即便到歌厅唱唱歌,一天的收入绝对比她在剧团一个月的收入多。但王滨梅有自己的主见,决不越雷池一步,她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作为一个演员,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演好戏,这也是一种对艺术对观众的责任感,我不愿为了钱而失去更重要的东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王滨梅的清醒认识,一种对艺术的虔诚和献身精神。
   根据自己长期的演艺实践,王滨梅认为越剧还是有市场的,因为它联系着某种地域和文化。她本人不仅拥有众多的国内“铁杆”戏迷,到欧洲等地出访演出时也受到了热烈欢迎。那些八十年代出去的华侨至今尚未忘怀越剧,经常在小车上放送越剧录音。但王滨梅认为,传统 越剧在今天已面临极大的困境,要发展,就必须革新。她说,不要说普通观念(听众),就是我自己,以前的越剧也不喜欢听。越剧音乐改革完全可加入饱满宏大的交响乐手法,总之要更丰富。她说,越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发展,就要争取年轻人。而不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喜欢。因此,越剧要改变以往仅在舞台上表现的局限性,要与现代传媒尤其是电视联姻,借助传媒的力量使之发扬光大。《天之骄女》、《秋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此。
   前一段时间,王滨梅一直马不停蹄,以至于记者们在政协会议期间“逮她”也往往落空。她出任女主角马皇后的越剧轻喜剧《朱元璋巧访记》今年大年初一、初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著名剧作家顾锡东首次参与戏剧电视的4集越剧电视剧《圣母宝璧记》,她也应邀出任女主角;为了给孩子们创作喜闻乐见的作品,她参加了儿童剧《林生火》的演出。目前,她正在筹划新的剧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看到王滨梅以崭新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和荧屏上,创造新的辉煌!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