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听说泸定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古老而英雄的城市,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只是始终没有机会去探访,但是有缘必将相会,这不机会来了。2010年4月,我跟随上城区政协文史委文化遗产考察团来到了天府之国四川,而且我们此次之行有一站便是去泸定参观。
从成都出发,巍巍二郎山万丈耸立,蜿蜒大渡河奔腾不息,日夜见证着岁月沧桑,在一片青山绿水间,我们抵达了泸定。回想起一路上大巴在高耸的大山里穿云而过,还真有点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感觉。在来泸定之前,我这个学历史的人备足了功课,泸定是川藏交通的主要渡口,自古便是茶马古道的驿站。泸定桥,又名铁索桥,是康熙的杰作。1704年3月,康熙采纳四川巡抚能泰的奏请,捐募钱粮,在泸定“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1706年5月15日,横跨大渡河两岸的百米大铁桥终于告竣,康熙皇帝取“泸水”(大渡河的旧称)和“平定”(平定西炉之乱)之意,不但亲笔题写“泸定桥”桥名,还撰写了《泸定桥碑记》,这座大渡河上的第一桥,被公认是清朝的“天下第一大桥”,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铁索大桥。泸定县城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整洁、安静,但骨子里非常刚硬,似乎有一股英雄气。
时间追溯到75年前的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越过彝人区,到达安顺场,17名勇士抢渡大渡河,但船少部队多,国民党部队又合围过来。为了避免1863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4万人在安顺场被围歼的命运,红军决定飞夺泸定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部从安顺场急行军一天一夜,跑了120公里奔袭泸定。仅仅过了4天,5月29日下午4时,红军左路军杨成武部22勇士,和鸣着震天的军号声、呐喊声、枪炮声,视空荡裸露的铁链与弹雨火网若等闲;其神兵天将的威势、气概令溃敌颤抖丧胆,飞夺天险的壮举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以至红军统帅毛泽东的诗篇——《七律·长征》问世,领袖笔走龙蛇、气冲霄汉的经典绝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将红军精神的卓绝、坚韧、内蕴活灵活现熔铸成“金”。
300年沧桑泸定,300年风雷激荡。弹指一挥间,旧貌换新颜。今天的泸定桥成为了泸定城的标志性建筑,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河水湍急奔涌,水浪拍打着岸边,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儿怎么也感觉不到硝烟的气息。且看桥对岸不断有人身着红军服装站到桥上,摆出一个神勇无比的POSE,引出一阵欢笑。这时的我壮了壮胆,试图一个人走到桥对岸。可是,没走到中间我的腿便瑟瑟发抖,站在101.67米长、3米宽的泸定桥上,抚摸着13根碗口粗的铁链,俯瞰脚下湍流奔腾的大渡河,我顿时感到阵阵眩晕。不行,一边用手扶住铁链,一边慢慢踱步回到了桥边。我们的大部队在对岸向我招手,其他的游客在桥上潇洒自如,我的心里真是又恨又恼。恨自己的胆子小,恼的是怎么都不来管我。就在这时,方主席微笑着朝我走来,一把拉住我说,别怕,我扶你过去。说着拉着我朝对岸走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和我说不要怕,不要看下面。此时不知我从哪里来的胆量,一个劲朝对岸走去,站在300年风雨泸定桥上,头顶湛蓝湛蓝的西部天空,桥下是滢绿滢绿的大渡河水,我全身热血涌动。看着大家的欢呼声,我高兴不起来。虽然,今天方主席扶着我走过了泸定桥,但是我在不断地成长,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肯定还有一座、十座甚至上百座泸定桥等着我,那时还会有人来扶我吗?也罢,今天,我在泸定桥迈出我人生崭新的一步,这也算是一次小胜利,不枉此行。临别时,我在桥头深情地望着它,我敬重的泸定桥,一座由灿烂文化孕育,中国多民族儿女精心呵护、滋养而成长的心灵之桥,它所蕴涵的沟通、交往、和睦、安定,它所体现的悲壮、雄阔、大度、硬朗,都是中华民族儿女身上与生俱来的品格和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