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我国漫画的创造发明者——记多面手艺术家丰子恺

林芷茵

动漫片如今已成为一种非常时尚的艺术形式,上海等地都成立了“动漫片制作中心”。动漫动漫,其基础还是漫画,如果没有漫画,拿什么动?

下面,我就来介绍这位在文化艺术界、教育界辛勤耕耘一生、又特别淡薄名利的我国漫画创始人丰子恺先生。

丰子恺(1898——1975)是浙江桐乡人,他虽然长期生活在上海,但与故乡浙江结缘深厚,少年时从家乡走出来,进的学校就是杭州的浙江一师,这所学校人才辈出,许多著名文化人都在此受到启蒙。丰子恺从一师毕业后,在小学里教了短时期书,凑了一些路费,于1921年勇敢地渡海“闯东京”,以逐步实现他的“艺术梦”。

他在国内学的是油画,但到了日本以后,发现那里的正规美术学校学费昂贵,根本不是他这个穷学生负担得起的,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上午进一所名叫“独立音乐研究所”的学校学音乐,下午进一所由某名画家私人办的“端川泽画会”学油画,晚上再自学几种外语。英文本来有点根底,学法文是为了学绘画,学德文是为了学音乐。至于俄文呢,那是因为他非常喜欢俄罗斯的古典文学作品,就一头扎了进去。

在日本的两年苦学,使这位青年艺术家在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上都奠定了广博厚实的基础。但当时他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回国的轮船上,他译出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这才是他文艺事业上的处女作。但这本书稿“出师不利”,送到商务印书馆后,被认为有点“黄色”情调而被退回。直到几年之后,他和夏丐尊、叶圣陶等创办了开明书店,才由胡愈之来要去出版。

回国之后,燃眉之急是要找个工作解决生活问题。正好,他在浙江一师的老师夏丐尊与几位好友在上虞白马湖畔办春晖中学,丰就在1923应夏老师之邀去春晖中学教美术和音乐。

春晖中学是经亨颐先生私人办的,经费不够充分,丰子恺本人更是身无分文,作油画的工具很昂贵,怎么办呢?油画画不成,但有时生活中有所感触,“灵感”飞进了心里,他就用毛笔漫不经心地在纸上画几笔,随手贴在卧室的墙壁上。事后,他对朋友们说:“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漫画,只不过觉得这种画的形象是中国的,线条则是西洋画的。而且,中国画的内容多半是空想的,而我的画确是写实的,画的人物都合乎解剖学规则,经得起科学验证。”有人指出,丰的画在风格上与近代画家陈师曾的写意画和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作品有点相似,只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神态,可说是“只取一点不及其余”。人物往往不画眼睛、嘴巴、甚至连面孔也没有,却自有其独特的情趣。后来,他在自己的“画论”中说:“泥龙竹马眼前情,琐碎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几句话,把他自己画中的特点解释得再清楚不过了。

记得在我幼年时,对丰子恺的漫画是很喜欢的,像《锣鼓响》等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画作,读后久久难忘,过春节时听到锣鼓响,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幅画,这不也是“弦外有余音”的具体表现吗?

1924年,朱自清、俞平伯合编一本文学杂志,向丰索画,他画了一幅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上,帘外新月如钩,座上只有茶壶、茶杯和空椅,没有一个人,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发表画作,多么有创意啊!画简,想象丰,真正让人感到了“弦外有余音”的意味。

但是这幅画虽好,却并非漫画。第二年,即1925年,郑振铎编《文学周报》,向丰索画,丰画了一幅《燕归人未归》,郑振铎不愧是郑振铎,慧眼识佳作,他把这幅画看了又看,就毅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漫画”,所以严格地说,“漫画”的发明权应该是属于郑振铎的,或者是属于丰子恺、郑振铎两位的。好在那时不像今天这样,文人之间爱打“侵权”官司,两位作家默契地一笑,皆大欢喜。

虚怀若谷的丰子恺不仅认同了郑氏的代做主张,这年年底,他还以《子恺漫画》为题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漫画集,从此,约定俗成漫画这一画种就正式在中国诞生了。

在旧中国,丰子恺的漫画是以严肃的心情,细心观察社会生活,内容多为暴露黑暗、痛揭时弊、同情劳动大众,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艺术家的艺术良心,所以当时许多读者称赞说:看了丰子恺的漫画,是会发出“含泪的微笑”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丰氏的漫画作得少了,再加上过于淡泊名利,不愿出一点风头,兴趣转向散文和诗歌写作,偶尔也作点翻译,他的散文作品《缘缘堂随笔》隽永疏朗,给予读者很多人生启发。在上世纪50年代上半期,国家出版社为他出了《丰子恺漫画选集》,使他感到了欣慰。他苦思冥想地希望为新中国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新生活创作出新的漫画,但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加以年轻时曾一度拜李叔同为师,思想上受了点佛教影响,终于未能如愿。由于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整个漫画界都比较沉寂。但丰子恺仍创作了《庆千秋》、《饮水思源》等颇有新意的漫画,并在美术教育方面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他还竭力提倡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身体力行,把一些古诗“译”成漫画,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毕生勤奋的丰子恺虽然在晚年创作不多,但他的笔并未停下,仍在他的“缘缘堂”中奋笔疾书。不过这时他的“主攻目标”转向了儿童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发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和随笔。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今天人们的视野拓展得更远更宽。我想,丰子恺辛苦劳作一生给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一定不会被遗忘,他作画时那种严肃热情的态度,那颗正直善良的艺术良心,他敏锐的观察力、清新而犀利的表现力,一定会继续发出美丽的光芒。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