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献华
家长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怎么行为的?是由“意识”指挥的呢?还是受“下意识”控制的?我告诉家长,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下意识”控制的。也就是说,人常常不是按“道理”行事,而是按“习惯”在行事。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受大脑程序控制的行为模式。比如:我们书写每一个字,都是“习惯”指挥的,每次写出来几乎相同;打乒乓球的扣球动作,也是“习惯”指挥的(根本来不及“想”),习惯好效果就好,习惯不好失误就多。一个大的行为,就是“意识”(也可以说是“大习惯”)将“习惯”链接完成的。
习惯对人很重要,没有习惯,人就无法行为,无法生存。婴儿就因为习惯太少,若没人抚养,就无法存活。正因为人有大量的习惯储存,在行为过程中,就可调用相关的习惯(而不是临时设计),顺利地完成某个“动作”。人离开了习惯,将寸步难行。人的习惯有成千上万种,特殊的行为需要特殊的习惯来支持。人从小长到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习得习惯(向大脑输入一个又一个“习惯程序”并建立相关的“条件反射”)。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或者可顺利地干事,或者有利于干好事;坏的习惯,或者带来干事不利索,或者促成干坏事。习惯是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但习惯一旦定型,就相当稳定,改变它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早期的家教中,就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克服孩子的坏习惯。
习惯如此地繁多,这不是一篇短文可以说清楚的,我也就不再一一叙述。但我要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疏忽一个问题,习惯除了有“有形”的习惯还有“无形”的。有形的习惯看得见,无形的习惯看不见,不被许多人所察觉。“智慧性习惯”就是一种无形习惯,它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习习惯最有价值的内容。有“智慧性习惯”的孩子,可以较轻松地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将来也易获得成就。
我无法确定“智慧性习惯”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我自以为自己是有“智慧性习惯”的人。在此,请家长分享我的亲身感受,来领会什么是“智慧性习惯”。第一,有不断自问的习惯。比如:在打篮球中,我会主动地向自己发问(内部语言):怎样传球失误最少?然后自答(也是内部语言):噢—— 1. 要在运动中传球,这样不易被防守者封杀; 2. 传出的球要适度超前,控制好时间差;3. 在最后一刻,视线要离开被传对象,麻痹防守者; 4. 要多用“反弹”方式传短球,这样被截的概率最低。我小时候在初学“打球”“表演”“写字”时,都是进步最快的人之一,就得益于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这就是“悟性”。第二,有不断追问的习惯。比如:我现在在做家教研究,就得问:怎样才能做好家教(第一层)?答:就得把孩子的情商、智商、胆商培养好。什么是智商(第二层)?答: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什么是注意力(第三层)?答: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怎样培养(第四层)?答:经常训练孩子专注耐心地做一件事。做什么事(第五层)?答:教孩子下棋、玩钓鱼游戏……这样有用吗?有什么根据(第六层)?答:唉,不太清楚,不太有把握。(一但答不好,学习的愿望就加强了)通过这种穷追猛打,自问自答,就会冒出成百上千个问题,让自己困惑,让自己不断思索,一个接一个地找答案,从而获得研究成果。这就是“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一层又一层“钻”进去的。我的体验告诉我,钻研的过程是自动化的,是习惯促成的,无需太多的意志努力。“钻研”的过程一旦启动,人就会身不由已地进入沉思状态,而且思绪不断,非常美妙。“智慧性习惯”还有其它内容,限于篇幅,不谈了。
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如何获得?我的体会是:第一,从小保护好“好奇心”,这是“智慧性习惯”养成的动力基础;第二,家长与孩子交流多用设问句,经常使用一句话“为什么呢?”,从而促成孩子“自问”习惯的形成;第三,指导孩子多阅读一些带“悬念”的图书,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我小时候最爱读的书,解答了我的许多疑问:钢筋混凝土为什么能承受高压?南京长江大桥桥墩怎么造上来的?有些鱼为什么要逆游几千公里?等等),通过这种阅读强化对“问题”的兴趣。培养“智慧性习惯”的方法还有许多,请家长们一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