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用工荒”、“涨薪潮”:中小企业发展亮黄灯

周德文

招工难,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的共同感受。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而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立马重新爆出“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满足。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也大叫缺工,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使尽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和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企业还包车、包机将员工送回家,节后接回厂;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春节回厂上班后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条件。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相继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又陆续为员工加薪。深圳富士康“跳楼门”和佛山本田“罢工门”事件发生后,最终也都以为员工普遍加薪30%以上化解,引领了“珠三角”的又一次“加薪潮”,目前珠三角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为员工调薪,据羊城晚报记者调查,这次“加薪潮”已波及的企业超过六成,并将会波及更远的范围,蔓延到全国其他地区。

“用工荒”、“涨薪潮”现象的发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过去是民工找工难,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如今变为企业招工难,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经济学中说的“刘易斯拐点”,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从事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亮起了黄灯,应该得到警示。

劳动就业系关经济发展,系关民生,系关社会稳定。所以,“用工荒”与“涨薪潮”现象,政府和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分析其原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从劳动力资源来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国际上将1564岁列为劳动适龄人口,我国则将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根据这个标准,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根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611万多人,13没有顺利就业,2010年毕业的有630万人,将有上百万人可能面临待业。近几年每逢事业单位招工、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往往出现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表明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仍然充裕,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

“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过去20多年间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其微,有的近乎于零,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涌向这些地区城镇找工作,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体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代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拣。第二大变化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就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中小企业做一般员工。

再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不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的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其产业基本上还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较大为蓝领的工作。

正是由于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供给上的不适应,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两个相悖问题并存的尴尬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预计明年“用工荒”问题将更加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

人们认为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当务之急是为员工涨工资。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已经这样做了。但据我调查了解,近70%的企业是被迫无奈地为员工加薪。因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比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只能得加工费5美元。这就很难大幅度为员工涨工资。中山大学一位教授做过一次调查,东莞企业平均可以承受工资涨幅为3%5%,最好的企业也只能承受10%左右。但在“用工荒”的情况下,你不涨或涨少了,工人们不干,企业只能被迫加薪。这表明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转型升级,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一双鞋子有的只卖几十元,有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衣服有的也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据说中山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约1万平方米的车间,原先生产配电箱,1000多人年产值1亿元,现在生产风能电机,工人不到100人,年产值却超过30亿元。所以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加薪潮”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