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亲密接触美国陪审团

童松青  郑莉丽

作为知识产权法代表团的一员,我参加了美方安排的专利诉讼案件的庭审。观摩之后,让我回味的是陪审团参与案件的审理,这一项制度原创于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听到介绍说陪审团成员在了解案情之后、开庭之前需要被关到宾馆里,不能和外界接触,直到案件审理结束。我在三年前写过一个提案,认为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裙带关系在所难免,所以建议集中时间审理案件,在审理期间,用物理方式杜绝和外界接触。我凭空想象的观点居然和美国多年使用的制度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带着好奇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通过和当地法官、律师和法学教授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一般的案件,即使审理时间超过一天,陪审员都被允许回家,第二天再来继续审判。但他们不允许彼此之间或和他们的家人朋友谈论他所听审的案件。有时候,违反这一规定意味着要重新组成陪审团再次审判。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如某些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陪审团与外界隔离开来,以避免外界干扰和影响。这些被隔离的陪审员通常住在指定的酒店直到审判结束,有警卫看守,未经法官许可,不得擅自离开住处。这段期间,陪审员不能和家人朋友通电话,也不能看报看电视等任何和案件有关的信息,他们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只是法庭上被允许呈送的证据。

这一严厉的措施使得一些公民不愿意参加陪审团,但是法律规定陪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公民无正当理由不参加会被视为藐视法庭。美国法律也赋予了陪审员一些权利,给与相关的经济补偿。标准是每人每天40美金,还有车票、停车费、过桥费等补贴。

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和部分民事案件都有可能使用陪审团。美国的基本法律理念认为即使一个人从未受过法律训练,但是通过律师对事实和证据通俗的剖析,通过聆听双方律师对证人的交叉询问和相互辩论,最后在法官的法律指导下,凭借常人的基本逻辑、社会经验和公正良心,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也是杜绝司法权被少数人垄断的做法。所以不具备任何法律知识的公民都可以并应该成为陪审员。

在联邦法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陪审团制度——审判陪审团(通常也叫小陪审团)和起诉陪审团(通常也叫大陪审团)。每种陪审团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大陪审团主要根据证据决定是否应对某个人或公司提起刑事诉讼,行使相当于检察院的职能。大陪审团通常由23位普通公民组成,主要工作是传呼与案件有关的人证和物证,最终作出是否要起诉的决定。这23位陪审团成员、政府律师、书记员、或者有必要的时候需要的翻译、证人,都要进行宣誓。大陪审团作出裁决后自动解散,然后由检察官接手。

小陪审团主要参与刑事与民事案件的审判,行使相当于法院的职能。他们在聆听了所有的证据和双方的辩论后,根据主审法官给予的相关指示作出判决。民事案件的陪审团人数通常是6名以上,但不超过12名,而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通常由12名人员组成外加一些候补陪审员。我们所看到的是小陪审团。

从法庭布置来看,法官席居于法庭的一角,与旁听席相对,法官席背后悬挂的是美国国旗和州旗。紧挨着法官席的是证人席,斜对着陪审团席位。陪审团席位置于法庭的左边,既面对法官又可以近距离观察证人。法庭中间且与旁听席平行的是控辩双方的席位,桌子上都放着水壶和纸杯。整个法庭宽敞明亮,电视机、展示板、投影设备等一应俱全。法庭上除了原被告及其律师外,还有一名法警负责维护法庭秩序及保护法官、陪审团的安全。另外还有一名书记员负责案件记录,两名法官助手。休庭期间,法官告诉我们每个审判庭都是他们单独使用的,并以法官的名字命名,法庭内的装修和摆设完全由法官个人做主。

随着书记员“全体起立”的口令,穿着法官袍的法官进入法庭。陪审团要在法官就座后,由法庭助手引导进入法庭。在9名陪审员进场时,法官是一直站着,对陪审团行注目礼,以表示对陪审团的尊重,休庭时,法官也先请陪审团退出,并起立行注目礼,再宣布休庭。在整个庭审中,陪审团成员只是倾听,没有人说话,也有陪审员很认真地在作记录。法官及时提醒了陪审团,说他们所作的记录并不能当作证据使用。

在美期间,我们观摩了三次庭审,都没有看到当场判决。陪审团在认定事实以及形成裁决方面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我们很感兴趣,也咨询主审法官,但是我们被告知这个过程是绝对保密的。法官只告诉我们,刑事案件一般要求十二名陪审员一定要达成全体一致的决定方能裁决,而民事案件一般多数通过。如果陪审员僵持不下,无法达成共识的话,就叫“悬而未决的陪审团”(Hungjury)。当法官宣布案件是“悬而未决的陪审团”时即宣布这次审理无效,要重定日期,重选新陪审员来审讯,即整套程序重新来过。

如果陪审团最终能够做出判决,那么召集人会将陪审团已准备好宣布其决定的信息传递给法官。然后,法官、陪审团、双方律师、原告和被告都会回到法庭。在一些地方,判决由陪审团召集人大声宣读。而在另一些地方,召集人把判决递给法官,然后由书记官宣读判决。在判决宣读以后,法官向陪审团致谢,然后宣布解散陪审团。一旦完成陪审任务,陪审员就可以和任何人讨论这个案件了。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