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晔城
在绍兴西南
在兰亭,有这样一个人,二十年来,他用笔书写兰亭,用心思考兰亭,用爱传播兰亭,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就是民进绍兴文艺支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博物馆馆长、兰亭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兰亭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喻革良。1989年喻革良作为书法人才调入兰亭文物保管所工作。乍临书法胜地,对一直爱好书法的他是一种欣慰,但同时内心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喻革良希望自己能在书法圣地做一些相关的研究,于是开始收集与王羲之相关的资料,终于在199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漫话兰亭》,这是喻革良为自己在兰亭工作10年献上的一份大礼。《漫话兰亭》对兰亭的历史、景点、碑刻、题匾、逸话等作了全新的辑录和简注,堪称兰亭导游的巨幅讲解词。继《漫话兰亭》之后,喻革良开始着手规划未来10年的学术之路——他要出一本深层次地思考兰亭、审视兰亭的图书。“我不断在思考一些问题,王羲之成为书圣,跟历代帝王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这样做利弊互存。王字成为学书者的正脉,对书法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隐匿其间的负面作用也不得不提。我们应该学王羲之的精神,而不仅是对他的书法一笔一画的简单临摹。”喻革良认为,许多人虽然苦练王字,但只知亦步亦趋,导致书艺走向僵化,就是这种负面影响下的牺牲品。2007年,喻革良把这些想法汇集成洋洋十多万字的《王羲之与兰亭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学书者树立“学王字,学的是王羲之精神”的理性姿态。如果说《漫话兰亭》更多的是资料的汇集,那么《王羲之与兰亭序》已经适度体现了喻革良书法研究的思想内涵。除了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外,《王羲之与兰亭序》还以简约、流畅,注重回归图书的本体功能,彰显国际性与民族性,而受到各方专家与学者的广泛好评,在2008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全国仅20种图书获此殊荣,《王羲之与兰亭序》作为获奖作品代表中国参加了2009年度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同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上被评为最佳设计,有图书入选全国美展,在绍兴尚属首次。
在书法艺术创作上能自觉地探索书风是一种境界,这种探索不是停留在思想上,而是通过笔法、结体及章法融入到作品里,形成了一种新的自我艺术风貌,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喻革良就是这样一个艺术着并思想着的人。他不仅拒绝附庸风雅,而且敢于质疑学问。这在他写的《寻找艺术的真相》一文中可见一斑。如艺术自有它的真相,但它的表面常常被某些东西蒙罩着,使你看不到真相。我们常常把非真相当作真相(以头衔、官位、知名度来判断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很少有人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去寻找真相,包括某些作者自己和欣赏者;又譬如古代称赞书法之妙常常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似乎很有道理,但喻革良以为运笔透不透纸背、透几层纸背,与真正意义上的笔力无关,与墨的饱涨程度有关,与运笔的轻重快慢有关;再比如郑板桥的书法,许多人把他说得神乎其神,而事实的真相呢?喻革良认为郑板桥只是知名度高而已,他的所谓“六分半书”,刻意拼凑,人为做作痕迹比较严重,连自然都做得不够,并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等等。喻革良的这些颇为“另类”的学术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这种思考、辨析和质问学术的批判态度、批评精神却值得肯定。
喻革良的书道精在何处?我们从著名书法家、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对他作品的评价中或许可以管窥一二。沈老言:书艺在于悟性。
今年4月16日,由第二十六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组委会主办,兰亭书法博物馆、兰亭书法研究所承办的“《心仪兰亭》、《喻革良书法作品集》首发式暨创作座谈会”在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喻革良新作《喻革良书法集》、《心仪兰亭》再次展示了一位注重学术积累的书家风采。座谈会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