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妙玉在栊翠庵请黛玉、宝钗、宝玉三人吃茶,描绘备极生动。作者着意描绘了三件珍贵茶盅:“(分瓜)(瓜包)斝”、“点犀(上乔下皿)”、“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都是名字稀奇古怪的东西。
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一书中,专列“假古董”一节,对此多有阐发。其中说到“点犀(上乔下皿)”,文曰:
“点犀(上乔下皿)”,“(上乔下皿)”者,盂也。“点犀”者,犀生角也。“心有灵犀一点通”,珍贵的犀牛角,由根部直到尖端,横断面看,中心有一白点,实际是连成一线,谓之“点灵犀”,是犀牛角中最珍贵的。记得唐人《岭南录异》、《岭外代答》中均有记载。宋人笔记中也多见之,又名“通天犀”。姚宽《西溪丛话》记云:
犀以黑为本,其色而黄曰正透,黄而黑边曰倒透,世人贵之。其形圆谓之通犀。
张世南《宦游纪闻》云:“通天犀脑上角,千岁者长且锐,白星澈端,能出气通天。”
所谓“白星澈端”,也就是“点犀”。实际“点犀(上乔下皿)”,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犀牛杯”。改一“(上乔下皿)”字,便成为十分高贵的妆点了。
说得很专业,文字亦好。老一辈的学人,功底就是厚。说来惭愧,我从少年时开始读红楼,前前后后少说也读了不下十几遍了,后来还学的是考古,可就是对这些个“点犀(上乔下皿)”啊、“(分瓜)(瓜包)斝”啊之类的没有深究过。说起来真是不应该了。
不过,邓
最近在读香港作家董桥的新书《青玉案》,书中彩页印了一件“清代芙蓉桂花犀角杯”,是作者的藏品。董桥也算是老派文人,退休后迷上了古代文玩,在书中《萱园嫁妆》一文里,写到友人忽然寄来一件清中期犀角斋戒牌,“雕螭龙纹,色甘如蜜,工细如神,是家中老衣箱里找到的遗珠”。友人并附短简:“萱园嫁妆数十事,二哥念念不忘犀角雕器,此番逃出血光,竟得斋牌,岂非祥兆?……日前沐手为吾弟探问犀角情缘,卜得一卦,大吉!依我解卦,年内吾弟必得花卉角雕精品。是耶非耶,来日自有分晓。”董桥这样写道:“是年中秋,我邂逅这件芙蓉桂花犀角杯,康熙年间雕工,比雕螭龙雕夔龙清贵百倍,几经踌躇,忍痛腾出三件文房雅玩外加一纸银票抱她回家:‘大吉’!”
犀角杯这些年在古玩行内被炒得火热。近两年我应邀为杭城几家拍卖行写展品介绍文字,少说也有几十个犀角杯曾经上手摩娑把玩过,起拍价动辄二三十万乃至五六十万元,让人咋舌。
之所以犀角杯会被炒得这样昂贵,仔细想想也不奇怪。文物是无法再生的,少一件就是少一件了。而钞票是纸,可以不断地印出来,所以现在人钱越来越多,多的就不拿钱当回事了。去年夏天我到温州平阳南雁荡调研,遇到一个煤老板。据他自己讲,当年也是穷得快没饭吃的,后来到山西去捣腾煤,三下两下就发了。开的车是劳斯莱斯,据说连牌照在内花了一千万。手上戴了四个戒指,其中有个钻戒亮晃晃的煞是耀眼,嵌的钻石虽说没有章子怡的“鸽子蛋”那样夸张,但说如黄豆般大是一点不过分的。所以犀角杯就是再贵,就是有人拿得出银两来,只要你东西够好。
事实上,不光是在时下,就是在犀角器刚兴起来的明清时期,它也是被王公贵族们宝爱有加的。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材质珍贵。那时候中国已不产犀牛了,犀角都是从国外进来的,还算是舶来品,自然奇货可珍。二是雕工精良。就传世的这些犀角雕来看,或是花卉题材,或是仿古题材,或是象生题材,无不精雕细刻,件件珍品,令人爱不释手。其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犀角还是珍贵的药材。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东晋陶弘景语曰:“入药惟雄犀生者为佳。若犀片及见成(即现成)器物皆被蒸煮,不堪用。”犀角入药,据云还是强力解毒剂,其珍贵也在于此。以之制成杯盏等物,亦有防毒、解毒的作用。
说到这里,有件趣事可以回溯一下。其实中国从前是有犀牛的。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广西南宁和河南淅川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里,接二连三地挖掘出了大量的犀牛骨骼。由此可知,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的华北、华南和江南等地,都曾经是犀牛成群结队出没的地方。事实上一直到先秦时期,犀牛还是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后来由于滥捕滥杀,加之气候变迁,犀牛才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
古代的文献也提供了例证。只要打开先秦文献,但凡涉及珍禽异兽,总有“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犀兕尚多”(《左传·宣公二年》)、“(周公)驱虎、豹、犀、象”(《孟子·滕文公》)之类的文字。其实兕也是犀牛之一种,墨子把“犀兕麋鹿”相提并论,看来那时犀牛还不止一个类别。
在中国古代,犀牛的用场大了。犀牛的皮厚实而有韧性,是制鞭制盾的上好材料,尤其是制作铠甲,大有刀枪不入的神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敌若云,矢交坠兮短兵接,旌蔽日兮士争先。”好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兵士们手操吴戈,在旌旗蔽空敌手如云的沙场上,冒着横飞的箭簇,迎着白刃和长矛,冲锋陷阵,毫无惧色,全仗了那一身犀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吴越争霸,双方竞相用犀甲装备自己的军队,吴王夫差拥有身披犀甲的军队“亿有三千”。这里的“亿”相当于十万,光吴国就有十万三千兵士穿上犀甲,如果加上越国的,可想而知,该有多少犀牛遭殃了。所以到了秦代,犀牛已经属于稀有动物,只有在西南一隅才可以偶尔一见。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营建了上林苑,规模宏大。那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还只是上林苑的前殿。苑内饲养了种种珍禽异兽,据说就有犀牛。可惜的是,秦二世而亡,作为皇家林园的上林苑只存在了短短的五年,就被项羽一把大火,“可怜焦土”!阿房宫三月成灰,上林苑的犀牛又没了藏身之地,秦末战乱的烽烟更烧得苟延残喘的犀牛断子绝孙。
汉武帝时代,重辟方圆二百余里的上林苑。遗憾的是,此时犀牛已经难寻踪迹,只好到西南边陲的邻国去请求进口。进口的犀牛本来能够在苑中生息繁殖,子子孙孙安居乐业,然而汉家天子每年秋季都要带领皇族贵胄,全副武装进行大规模的围猎,仅有的几头犀牛又成了炫耀武功的牺牲品。延至西汉末年,犀牛终于在中原消声匿迹。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威震四方,远在越南中部的林邑国进贡了一对犀牛。太宗命石工用整块巨石雕刻二犀,贞观九年(635 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去世,太宗令这对石刻犀牛恭立墓前。世事沧桑,千年后的今天这对石犀尚存一只,孤零零地呆在陕西省博物馆。石犀通高
这篇文字题目叫“说犀角”,却绕来绕去说了半天犀牛,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事实上,犀角杯虽是明清时期才出现,但类似的器物,也是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先秦文献动辄谈到“兕觥”,如《诗经·豳风·七月》有云:“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前文已述,“兕”就是犀牛,不过这个“兕觥”却不好望文地理解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犀角杯。它其实是铸成犀牛形状的酒器。
1959年,在山西吕梁县石楼桃花庄出土一件牛角形横置青铜器,是商代遗物,被命名为“龙纹兕觥”。通高18.8厘米,长24.1厘米,现藏山西博物院。前端为龙头形,昂首翘鼻,嘴巴微张,牙齿毕露,双目圆鼓,双角粗壮,后端截平,背上有弧形长盖,上面置有伞帽形的纽。兕觥身上遍布华丽的图案,盖面是逶迤的龙身,同器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涡状纹和云纹。从形状上判断,与古代所称“兕觥”者颇似。
觥初指用犀牛角雕刻成的酒器,早在周代就已进入筵席间,《诗经·周南·卷耳》中就有“我姑酌彼兕觥”的诗句。可能因为物以稀奇而出名之故,这种用兕牛角制作的觥,在任何朝代也不是普遍流行的酒器,但却被历代文人用来作为高级酒器的代称,甚至引申为酒的代名词。唐诗人杜牧《醉后题僧院》一诗“觥船一样百分空”的“觥船”即指载酒的船。人们也常以“觥筹交错”一语来形容筵席间饮酒的情形。
据《诗经·卷耳释义》的解释,兕觥是罚酒器。《唐语林·雅量》载有一个故事:有个叫任迪简的人,他参加军中宴会迟到了,按军中律令迟到的人必须罚酒。侍酒官吏为他装了满满的一大觥酒,任迪简接过一看,不是酒,竟是一觥醋。任迪简知道侍酒官吏弄错了,本想说明,可是军中的监军史李景略执令一向严酷,一旦说穿,斟酒官吏性命肯定不保。任迪简于是不再迟疑,一饮而尽。饮是饮了,后果却非常严重,第二天就口吐鲜血,生了一场大病。
不过,从前引《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诗句来看,那个兕觥盛的酒又是祭祖用的。这也许是一物多用吧。
唐宋两代,犀牛虽然绝迹,却逐渐被人神化了。唐诗人李商隐有诗句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犀牛于是有了“灵犀”的美称。在不少宋代的生活用具上都雕镂有犀牛的形象,如“犀牛望月镜”之类。甚至有人以犀兕作为别号。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文武兼秉,和尚义端说辛弃疾是“青兕”再世,辛弃疾遂以“青兕”为号。
到了明朝,雕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竹木牙角雕开始盛行。很自然的,犀角也成为雕刻的美材,犀角雕被文人雅士置于案头,与文房四宝一起作为清供或珍玩。宫廷里甚至专门设立了犀刻作坊。一大批精美的犀角雕于是应运而生,而其中最多的还是犀角杯。
明清两代,犀角杯仍然沿用《诗经》时代的古称“兕觥”,士大夫都以得到一件犀角制品为荣耀。明朝万历年间,常熟赵用贤任礼部侍郎,觅得一个犀角杯,视若拱璧。后来该杯被人盗走,赵家人四出搜索,遍寻不得。赵用贤临终前有言,务必找回犀角杯,作为传家宝,让长子嫡孙世世代代传下去。赵氏后裔始终铭记祖上遗言,一代一代,努力寻访,二百年之后,终于探得了辗转流传的犀角杯,在山东曲阜颜氏手中。最后,赵氏后裔仰仗内阁学士翁方纲大力,用一件上好玉杯换回了犀角杯,赵家将犀角杯虔敬地供奉到自家祖庙,告慰于列祖列宗。翁方纲特地撰写了《兕觥归赵歌》作为纪念,当时“兕觥归赵”在艺林传为佳话。
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金瓶梅》,描写西门有一条犀角革带,清客应伯爵夸赞西门庆的犀带是水犀角的,可以分水和照明,说什么“夜间燃火照千里,火光通宵不灭”等等。这些并非兰陵笑笑生一时兴起而杜撰,都是文献上有过记载的。《吴越志》载:有人献给钱武肃王一件云鹤水犀带,武肃登上了碧波亭,命手下一个叫许彦方的人系上犀带下水,结果,分开的河水达七尺有余。《杜阳杂编》载:敬宗时,南昌进贡一件夜明犀,入夜犀光照耀百步开外。犀牛角是名贵的,它有许多的特殊之处,但说得如此玄妙,则是民间神化的结果。
明清两代的犀角主要从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国进口,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民间盛传,用犀杯喝酒饮茶,可以延年益寿,精力旺盛,百病不侵,所以进口的犀角主要用于雕刻犀杯。明代犀角雕刻出了三位名家,鲍天成、蒋烈卿和尤通。上海博物馆有一件明代的“乘槎杯”,就是尢通制作的。故宫博物院的犀杯更多,如“犀角槎杯”和“螭纹犀角杯”,都是明清时期犀刻高手的作品。
明清时期,犀角的神奇家喻户晓。江南水乡,生产生活的桩桩件件,都离不开船,集镇市河的石驳岸上有众多的揽船石,那上面也雕刻着众多的犀角。有单犀,双犀;有直犀,弯犀;更多的犀角上还装饰着种种花饰,美不胜收。传说犀角可以分水,所以江南民间盛传用犀角雕刻成揽船石,往来的船只就能够免受水浪的袭击,船上的孩子和妇女可以平安无虞。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
比传说更神奇的是我前不久遇上的一件事。我中学时的一位老师,一天神神秘秘地找到我,说是老家有位企业家,这些年买了不少古董,想请我看看。我看了她带来的照片,有鎏金铜佛像,有青花釉里红瓷器,有良渚古玉,有明式黄花梨圈椅,还有犀角杯。当然,这些名称都是那位老板自己定的。总而言之,现在世面上流行什么古玩,他那儿全有,据说,量还不少。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犀角雕,问我老师,他收了多少件?回答说,有一百件左右。另外,还有约
因为中医认为犀角医治伤寒有特效,据说得了伤寒症,即使生命垂危,只要稍服些许犀角粉,就能够起死回生。但现时犀角相当难觅,据说即使花上千元也未必能够买到一两犀角。我对我老师说,这老板家里既藏得如许多犀牛角,我看连厂也不要开了,只消把那些犀角磨成粉,每天零敲碎打地卖点掉,这小日子就够过得有滋有味的啦。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