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 珣
担任过农贸市场义务监督员的我,对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特别关注。去年6月温家宝总理来杭州调研,他抽出中午休息时间,到位于杭州西湖区东山弄农贸市场视察,足显大国总理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菜问题的关心与重视。继而8月18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对保障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建立蔬菜贮存机制等方面作出决定。9月2日又重申这一决定,并发文全国各市区,下达了市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我还在一篇报导中了解到,温总理在网上每天都要查看菜价、油价、米价……,总理说:“关系老百姓生活的菜价连着中南海。”
去年十月份,我从市贸局有关领导处获悉,杭州的蔬菜属于本地生产的供应量,仅占三成,其余部分,均要从外地购进。因此从成本加上运费,价格自然要提高了,保鲜的难度也加大了,这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拎得沉甸甸的。我又从2010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菜篮子还得手中拎》为题的一篇报导中获知,记者对全国七个城市蔬菜自给情况进行调查。这七个城市是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武汉、长沙,关于对杭州的调查篇幅较长,其中提到杭州江干区,3.2万亩蔬菜基地,已全部被征作它用,余杭良渚镇管辖下三个村的万亩蔬菜基地,也将被某一工程征用而消失。因此方圆一小时车程内的菜园子已无处可觅,种菜大户将改行,结论是菜地渐行渐远,菜价水涨船高。
当我阅读完这篇权威性的的报导后,心中充满了忧虑。客观的事实是,以蔬菜中最普通的包心菜为例,在杭州供应较多,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兰包”,是从甘肃兰州运来的。温总理那天在农贸市场问价,手中托起的就是“兰包”,被甘肃兰州获悉,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广告进行宣传。还有我们常吃的大白菜来自山东,一个人口数百万之众的城市,70%的蔬菜要靠兄弟省的支援,心中实在不是滋味。
杭州被联合国命名为“宜居城市”,2010年10月6日—7日世界论坛以“和谐城市宜居生活”为主题的大会在杭州召开,这是杭州的骄傲,但是作为宜居城市,老百姓生活中一日三餐的吃菜问题,应该得到很好的解决。鉴于上列原因,我提笔向市政府提了一条“建立杭州城市蔬菜基地”的建议,建议中提到作为一个和谐宜居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蔬菜基地,这样不仅能保证市民的蔬菜供应,也能抑制蔬菜由运输造成的成本提高,从而降低蔬菜的价格。有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即使遭遇自然灾害也能从容应对。同时,本地区生产的蔬菜只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就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的蔬菜(这句话是温总理考察杭州农贸市场时对从业人员的嘱咐),使市民每天能放心地购买到物美价廉的蔬菜,手中的菜篮子拎得就会轻松起来。我在建议中提到,韩国的大白菜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立城市自己的蔬菜基地,应该成为市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议事课题。同时认为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是一种绿色、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很好的举措。
这份建议在2010年底得到了当时杭州市代市长邵占维的批示。2011年1月12日,市农业局农作物处处长邓红宁一行3人来到了我的住处,对我的建议进行反馈与答复,除口头沟通与交流外,还交给我一份长长的回复信。信中首先对我关心和支持杭州蔬菜基地的建设表示感谢。他们对市长的批示十分重视,针对建议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信中较为详细地介绍杭州蔬菜基地的现状与即将做的工作,承诺今后要努力提高本地的蔬菜自给率,他们将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蔬菜基地作为今后一项长期重点的工作来抓,政府倾听民意的诚意,令人感动。
继而在今年1月份召开市两会时,新闻报导中多次提到菜篮子工程。如代市长邵占维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方面,讲到政府将加强粮食和蔬菜基地建设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直供直销,让大家的菜篮子拎起来更轻松。又如2月15日杭州举行保供稳价工作会议上,市长邵占维说:今年调控的重点就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他还说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和蔬菜基地建设,建立叶菜储备制度等。在会上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力争“十二五”末,我市蔬菜、主要畜禽与水产品的自给率,均达到70%以上。
以上种种信息,使我了解了菜篮子工程,已为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所重视,建立蔬菜基地,推动直供直销,已成为解决蔬菜供应、稳定菜价的重要举措,我的“关注民生为杭州的菜篮子工程”献一计,已得到肯定与落实,内心充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