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
今年的“两会”,人民大会堂,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话音甫落不久,我就收到了一条短信:2011《政府工作报告》的科学分析——43个“大力”;83个“加强”;24个“改善”;36个“全面”;41个“坚持”;40个“促进”;42个“完善”;9个“和谐”;18个“深化”;12个“深入”;64个“加快”;赢得23次掌声。
我以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刻认同,集中地体现在民生建设之上。一件件与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向我们扑面而来。首先感受到巨大变化的是当中国人的身心与利益在国外受到重大威协之时,祖国张开了母亲般的胸怀,将儿女一一接回老家,让流布在世界各地的受惊的华人之心得以巨大的温暖。这在十年前似乎还是一件不可想象之事,而原因既有来自国力的,也有来自观念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今天的民生意识,即便有再多的国力,有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即知即行。
国家关于拟将尿毒症、子宫癌等几种疾病纳入大病保险范畴的政策,尤其让我感慨万分。多年来我们耳闻目睹,看到了不少因为重病无钱治疗而束手无策的国人,做为个人,我们往往深叹回天无力。而今天,祖国母亲终于有实力将她病弱的儿女拥入怀中。从以往的有心无力到今天的心力俱进,难道不正是民生建设的重要迈进吗?
我还看到了一则来自农村的消息,国家的粮食部门无偿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以及农业技术,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农民的粮食;我还听到了来自国家教育部门的信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地归属,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在几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我们可以从抢盐风波的陡起陡降之中,看到国家的力量,政府对民众情绪的关注、对事件的应急处理,都充分体现了民生意识。
而此刻,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我们的温总理前往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视察的景象。他身穿夹克衫,脚蹬球鞋,走在震区的瓦砾间。他拣起一块砖头,对震区一位灾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要有信心和希望。
总理亲民的姿态,让我看到了那个春天里的民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