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甘为他人做嫁衣——怀念陈强峰同志

陈春玲

得知陈强峰同志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认识老师有20多年了,期间,他一直担任《宁波民进》的编辑,而我自1988年加入民进以来,一直是《宁波民进》的通讯员。20多年来,我多次被宁波民进市委会评为《宁波民进》积极通讯员,这要感谢陈强峰同志,是他激励我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他是一位好编辑。

老师对编辑工作十分负责,我投寄给他的文章,他几乎篇篇有答复。那时候,我写得比较多的是人物通讯,我写过民进老前辈唐进仙老师、林芷茵老师、陆冰扬老师、陈守义老师、陈叔虞老师,写过宁波九中的蒋贻丰老师、陈静文老师、高杭育老师,也写过宁波民进各类先进人物钱国英老师、张弛老师、刘群老师、胡国员老师等等。这些文章录用也好,不录用也好,他基本上会打电话告知我。他十分尊重作者,一般情况下他不作删改,如果文章哪些地方被他修改过了,他会打电话告知我:“老师,你某篇文章某些地方我帮你做了修改,我读给你听,你看可以吗?”这样的电话让我十分感动。正是他的工作态度,激励着我多写稿,写好稿,为宁波民进做好宣传工作。

老师还经常鼓励我向上级机关刊物投稿。他曾是宁波民进市委会宣传处处长,自己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经常被民进中央机关刊物和省民进机关刊物等报刊杂志录用。宁波民进每年召开通讯员会议时,他总鼓励我向《民主》、《开明》、《联谊报》等刊物投稿。他还告知我这些刊物的编辑老师是谁,他们的电话号码是什么,说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只要我多投投,一定会被录用的。只可惜我很懒,虽说后来在《开明》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被《民主》和《联谊报》录用的只有一、二篇。

我后来又成为《开明》通讯员,两次出席省民进通讯员培训会,这也是老师举荐的。有一年,我接到老师电话,他说:“《开明》要招聘通讯员,我把你推荐上去了。现在要填一份表格,你很忙,别来拿表格了,我帮你填吧,你把表格里要填的情况告诉我好吗?”他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听他轻声细语地说话,真让人如沐春风。

做一名合格的通讯员不容易,必须抽出时间去采访,采访一次不够,还要采访两次,三次。为此,陈强峰老师经常在通讯员培训会议上,讲述自己艰苦工作的经历,他不是吹捧自己,是希望年轻人能克服困难,像蜜蜂采蜜一样不辞辛苦做好工作。他讲述的如何一次又一次走访慈城,帮助冯骥才同志“寻根”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

1992年春,全国文联执行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兼画家冯骥才准备来甬举办敬乡画展,陈强峰老师曾在慈城镇旁崇本学校(清光绪三十年创办)当过教师,因为熟悉慈城,就受宁波市人民政府凌国莲副秘书长委托,为其三赴慈城寻根。

他第一次到慈城,在民进会员、慈城中学教导主任王龙年陪同下,先造访了“五马桥”,见到冯家房子,进冯祖年家。很巧,冯祖年父亲冯德才正是冯骥才的堂哥,但冯祖年全然不知,见自己的老师陪人来,说“父亲已故”,正茫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忽闻原冯家祠堂大门口有“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对联,即刻转忧为喜。原来旧俗冯家嫁女,随带这副对子。因其箱子底正藏此墨迹,高兴地完了心愿。

后来王主任告诉老师,慈湖中学一退休教师有冯氏家谱。于是,老师第二次走过慈城。他们绕过师古亭,至慈湖中学教工宿舍,入冯祖延家。冯祖延称冯家甫字辈为叔叔,想是冯骥才同辈人。又说经常与冯德才的哥哥冯涵才相处,隐约听涵才大哥说起过天津旧事,记不清。

此后不久,慈城镇委统战科长胡惠儿来电话告知老师,慈城五马桥冯家确有人到天津谋生,后留子孙在津门,其老家为冯祖年的伯父冯涵才先生所住。

1992420,陈老师正式陪同大冯(冯骥才)跨进冯家老宅,大冯重重地在青石板上跺脚,动情地说:“这是初次回家乡的一种百感交集的感情。我极力想用自己的脚敲醒历史。我希望时光倒流70年,重新看到我的祖父、父亲当年在这座古城生活的情景。”

大冯的堂哥、78岁的退休中学教师冯涵才和堂嫂周杏云出来与大冯见面,这一刻,激动的不只是大冯,还有陈强峰老师。他感觉自己切切实实又做了一件“为人做嫁衣”的好事。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