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在叶圣陶墓前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墓安在苏州甪直。杭州民进市委组织部分民进会员,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党史教育基地考察活动,先赴嘉兴南湖,然后又到苏州甪直,使我有机会瞻仰民进卓越领导人叶圣陶先生之墓。

甪直古名“甫里”,现隶属苏州市吴中区,是一个具有浓厚水乡风情的古镇。甪直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乃江南六个著名水乡古镇之一。“神州水乡第一镇”,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甪直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水多、桥多、古银杏、古街和深巷这就是甪直古镇的特色。甪直地杰人灵,自古至今,名人辈出,有道是“甫里繁华照市明,况多人物负才名”,而一代师表叶圣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17年,叶圣陶曾应聘在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甪直小学)任教,此后他先后在多所中学、大学执教,从事教育、教学和有关工作达70多个春秋,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八百课》,以及课外读物《文心》等。新中国成立后,叶老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叶老生前对教育改革提出过很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内容涉及教育方针、教学改革、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自我进修等方面;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叶老一生重视教育,关怀广大教师,言传身教,矢志不移,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堪为教师的导师和楷模。

作为著名现代作家,叶圣陶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和散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景泰蓝的制作》等多篇作品则被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滋养教育了几代人。“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橫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这是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的开头,我当学生时读过,后来当了中学语文教师更教过,耳熟能详;这次亲临“万盛米行”,对叶老逼真的环境描写倍感亲切与钦佩。

甪直的古银杏是一绝,也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古银杏不仅是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也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目前,镇上树龄千年的古银杏树有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一棵至今已1300多岁,高50米,树身3个大人也围不过来,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伟岸、挺拔、苍翠。叶老上世纪20年代在甪直执教期间,就写过《高高的银杏树》一文,对甪直古银杏树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有4棵银杏树的原保圣寺所在地。叶圣陶墓地简朴无华,一如其人,唯“叶圣陶先生墓”几个隽秀飘逸的大字,系同是民进中央领导人的著名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敬书。墓旁并有当地政府专门为之修建的叶圣陶纪念馆,馆内有一尊一代师表叶圣陶系着鲜艳红领巾的半身塑像,还有大量的图片、书籍、实物,供人们瞻仰缅怀、游览观光。

叶老还是一位资深出版家。叶老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他与沈雁冰(即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从1923年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起,他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他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态度诚挚,工作极端认真。他热情帮助和扶植新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是经过他的手发表的,叶老写了不少对新人新作的评价,给予鼓励和推荐。

作为社会活动家,叶老早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在四川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回到上海的叶圣陶又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叶圣陶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席。叶老曾担任我们民进中央的副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他是民主运动的先驱者,爱国统一战线的拥护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挚友。

站在叶圣陶先生墓前,我想到的是,在此永眠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眉慈面善的长寿者;我记得诗人臧克家曾用“昆仑飞雪到眉梢”的诗句传神地描绘过叶老的长者风范。叶老业绩卓著,硕果累累,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这就是他生前能深受亿万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并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原因。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