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献华
很多年前,去一个偏远乡镇,当地的领导告诉我,他们镇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还是蛮先进的,并且已经建成了“山花工程”。他带我来到一个房子前,手一指,这就是“山花工程”。看我一脸疑惑,补充解释道:“我们的建筑面积、人员编制、藏书总量都是达标的,没有丝毫做假。”这时正好遇上一位熟悉的工作人员,从他这里我了解到:原来这个镇有千余册书,平均每天有一两人来借书,主要还是武打小说,每天有三四桌人来搓麻将,偶尔有人来打乒乓。也就是说一个上万人口的镇,每天有十来号人在接受所谓的“山花工程”服务,这在那位镇干部眼中,他们的文化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
也是多年前,讨论一中学搬迁问题。有人反对搬迁,理由是:老校址的几棵大树搬不走,这样会造成校园文化的丢失。这个观点让我大跌眼镜,原来校园文化是长在树上的?这是几位知识分子看文化的眼光?恕我直言,这种看文化的眼光本身就表现得很没有文化。难怪,许多学校搞校园文化建设,就知道搞浮雕、贴标语、做报窗之类。
这种将文化“物化”、“窄化”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上比比皆是。有许多人以为,文化全是肉眼看得见的,是有具体形状的。可想而知,由他们来做文化、管文化,就只会做“器物”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可以肯定地说,不能用文化的眼光看文化,肯定是做不好真文化的,更不可能引领先进文化的方向。
要建设先进的、现代化的文化,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文化,那是不成的。马英九在任台北市长时,任命龙应台为台北文化局长,龙局长受议会质询的第一问题是:什么是文化?龙应台滔滔不绝说了一个多小时,才获得了议员们的信任。的确,一个连文化是何物都不问的人,由他来建设文化、管理文化、指导文化发展方向,有什么理由让人放心呢?要把“文化是什么”说清楚是不容易的,但有个初步了解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前提。
文化有不同的层面,有外表的、内层的、核心的。外表的主要是肉眼能看到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报窗、标语等等;内层的是有关的制度和规则,如法律、道德等等;核心的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运行最原始的东西,如价值观、信念、宗教等等。文化的核心部分,就像电脑的软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功能。
我们常说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内层的、核心的东西。浙江发展快,是因为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强。浙江自然资源少、工业基础差、人均受教育年限低(80年代初排全国第22位),但浙江人观念更新快、商业意识强、勤劳又聪明,很快成为经济大省,这主要得益于文化竞争力强。
要做大做强我们的文化,光做文化的硬件,造些图书馆、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同时做大做强内层的、核心的文化,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我认为,有几项工作应迅速跟上。第一,努力建立起学习型的社会,只有国民有较高的文化(不等于学历),一个国家才能成为文化强国;第二,要尽快填补信仰的空缺,没有信仰的国民,就如行尸走肉,心中没有敬畏的东西,就会无法无天,不能自省、自律,丧失诚信和道德,社会就不能健康发展;第三,要培育国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以极端功利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只以财富为硬道理,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是不可能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注定是没有光明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