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繁星若尘亦光辉

  

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家族会在同一时期,产生数位杰出人物,像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我国古代的“三曹”、“三苏”,他们的文采风流与自己的时代交相辉映,他们蜿蜒曲折的经历、彼此复杂的关系也让后来人感慨万分。而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影响最大、最能引起人们谈资的家族则莫过于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这周氏三兄弟了。

周氏三兄弟当中,鲁迅毫无疑问是最明亮的那个,他是中国文学革命的主将,后来被称为“民族魂”,是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周作人虽然沦为汉奸,但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大影响、近代散文史中的旗帜地位,使他仍是叙述这段历史时无法绕过的存在;与两位兄长相比,周建人如同皓月当空的星辰,显得并不那么耀眼,人们往往只是从中学课文《蜘蛛》知道了周建人这个名字,知道了他是鲁迅的弟弟,再往深处就一无所知了。而如果细细考量三兄弟的生平,则能明晰的感到,虽然周建人不像大哥那样光明夺目,也没有二哥在文学上的惊人天赋,但观其治学之法、为人做事、家国情怀,却自散发着暖人的光辉。

求学与治学

周建人勤于治学,在生物学、妇女解放运动、翻译、哲学等诸领域均颇有建树。纵观他一生的求学、治学经历,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因为自学成才,他的求学经历显得尤为艰难坎坷;由于深厚的科学素养,他诸多方面的大多论述都散发着那个时代很多人尚未具备的理性光芒。

由于晚清民初时期,中国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期间很多学术名人求学经历都颇为坎坷,而与同时代人相比,周建人的求学经历更是艰辛无比。

和两位兄长一样,周建人的开蒙和读书颇为顺利。他小学就读于会稽县学堂,这是一所具备新式学校模式的学堂,所设课程不仅仅有旧式课程,也有算术、英文、历史、地理等新式课程。这种新式教育,对那个时代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

但在会稽县学堂小学毕业后,周建人的求学经历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他要考绍兴府学堂,却因迟到没进入考场而未能如愿。此后,周建人也萌生了外出求学的念头,希望能像两位哥哥一样,离开家乡,赴南京深造。然而就在准备动身时,母亲对他说:“你们都往外走,那我怎么办?”现实的生活,让孝顺懂事的周建人放弃了外出求学的想法,他自己后来曾说:“我家弟兄三人,因老大、老二都到外面念书去了,我只好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不过好在周家是书香门第,大哥鲁迅又一直给予帮助。他鼓励周建人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还帮助弟弟选择了自学的方向——植物学,并特意从日本购买一些植物学书籍,寄回老家,鼓励周建人自修。鲁迅的帮助使周建人“看到一个广阔的天地,明白人不是无所作为的”。此后,周建人一直坚持自学,不懈努力。他在家乡自学植物学和英语,在北京大学旁听并自学哲学,在上海期间又自学德语。不断的刻苦学习,不断的自学进步,丰富了他的知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接受了科学与民主思想,并在涉猎生物、哲学、妇女解放运动研究等诸多领域时。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各个领域都成绩斐然。

周建人最为世人知晓的标签是生物学家,但他一开始在文化领域崭露头角却是在妇女解放领域。20世纪20年代,周建人写作了一系列的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如《中国旧家庭制度的变动》、《妇女与社会》、《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等等。在这些文章里,他既为自由恋爱摇旗呐喊,“真诚的恋爱,本是人生的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本来是可以尊荣的,只因为历来被不良的教训妨害了它的发育。”还抨击了现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又对妇女解放的具体问题作了理性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现在看来也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就妇女方面说,须把家庭缩到极小,家务减到极少,并且应当竭力减少为性的买卖而设的某刺激的装饰功夫,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做工、读书等等有益的事情。”与同时期的妇女解放文章相比,周建人往往结合自己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问题鞭辟入里,更能抓住本质,其思想性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现在看来依然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周建人利用他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开始为《太白》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传播科学知识。他的科普文章中,有的如《达尔文“种的起源”》、《论自然的平衡》、《遗传和变异》等,接近科学论文性质,论点比较新颖,论据相当充实,论证也十分严密。有的如《乌米饭》与《白果树》等文章,则是则兼具具有科普性与文学性,生动耐读,富有文采,即便是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周建人在这期间发表的这些文章,属于那种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复杂的东西,它要求作者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精练通俗的文笔。因而,这些文章一亮相,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人们把它亲切地称为“科学小品”。周建人作为科学小品的开创人,学术地位也由此而确立。

纵观周建人的治学领域,思想核心始终围绕科学与民主,也就是他一直倡导的“科学中国化,中国科学化,社会民主化”。而相对同时代学者而言,周建人更加注重科学,也让他的思想在当时显得别具一格,像柔石曾在日记中写道:“三先生(周建人)的一种科学家的态度和头脑,很可以使我的神经质的无名的忧怨感到惭愧,他底坚毅的精神,清晰的思想,博学的知识,有理智的讲话,都使我感到惭愧。”一生勤奋努力,坚持科学民主,这是周建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为人与做事

和大哥鲁迅给世人的硬骨头印象不同,周建人往往给人蔼然仁者的形象。柯灵曾写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淳朴,如璞玉晶莹,不假雕饰,山泉清彻,映日生光。”周建人与人相处,很在意他人的感受,处处在为别人着想。在北京他住的是四合院,为了安全,有关部门就在墙上架设了铁丝网,他搬进去后,就让人拆了。因为是平房要烧锅炉,烧锅炉的鼓风机声音很大。隔壁的邻居有意见,后来他听说了,就把鼓风机搬到靠近自己房间的一边。后来北京消声器厂的几个年轻人听说了这事情,就琢磨着搞了个小发明,专门要给他做个消声器安在锅炉上,但被他拒绝。同时他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感谢这些年轻人。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两面型。周建人性格中也有硬的一面。20年代在北京生活的不如意,他只身离京赴沪,没有丝毫犹豫。日寇占领上海期间,他面对压力,没有任何屈服。解放前,他携妻带女,离开上海到解放区,依然果断非常。这一切,都显示了他和大哥性格中的相通之处。女儿周蕖评价父亲说:“他的性格很硬。”女婿顾明远说:“他比较倔的,不愿意做的他绝对不做。”

周建人并非专门的学者,他治学主要是靠业余时间。他的职业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绍兴老家期间,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外出到上海之后,主要从事编辑工作;建国之后,则主要从事几个方面的领导工作。尽管三个职业差别很大,周建人无论是做小职员,还是当共和国的高级领导,都是兢兢业业,所作所为都印证了自己一贯倡导的工作态度:“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

周建人在家乡最初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刚刚17岁。当时他担任绍兴僧立小学的校长、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除了每天上课,还往往批改作业到深夜,另外还要专研教学改革,使这所学校变成了绍兴历史上第一所合格的为劳动人民创办的学校。之后,无论使到水神庙小学,还是绍兴明道女中,周建人对工作都是一丝不苟,受到各方面的赞扬。

1921年,周建人到上海后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一直到1944年辞职。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周建人主要担任中小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的编辑。由于他编写的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曾长时间为全国中小学所采用,对于普及科学知识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周建人曾先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周建人还曾在1958年到1967年期间担任浙江省省长。虽然位居高位,周建人依然不改认真做事的风格。他上任省长之际,正值“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席卷全国。在这种非常时期,周建人仍然详细了解各地工农业生产、科教卫生事业和人民生活状况,并作了认真的反映。

周建人主政浙江期间,清廉严明,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他赴浙江就任,首先是把北京的房子退掉,同时还坚决让夫人王蕴如辞职。尽管周建人也想努力做些实事,但他毕竟是作为民主人士参加政府工作,有些人对他有误解和不满。实际上,他也没有足够的权力来解决社会上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从周建人内心深处,他对于省长一职颇为烦恼,事前曾一再推辞,事后也多次写信给刘少奇和周恩来,要求回北京工作。他的夫人王蕴如曾说“当省长对他是极不愉快的经验”。而一位党内高层领导也说过:“原以为请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知名人士主持本籍省政是适宜的,结果却反而造成乔峰老人(周建人)和党的距离。”柯灵曾对周建人担任省长的历史这般评述:“人的价值观,如果用真纯和正直做砝码,乔峰老人是完美无疵的。但是这种人可以是忠诚的革命者,却不可能成为城府深严的政治家。”

胸怀家国向革命,到头毕竟是书生。周建人本质上还是个学者。

民主革命之路

周建人一生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百年,历经满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建国后又见证了新中国的活力、若干年的迷茫和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期间尽管他的思想也屡有变迁,但其一贯追求民主革命的态度则始终未变。

辛亥革命期间,周建人就曾随同哥哥鲁迅参与期间,参加了武装演说队,上街分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走出家乡以后,随着思想上的逐渐成熟,周建人也越来越倾向革命,追求民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周建人先后结识了沈雁冰、杨贤江、瞿秋白等中共党员,并和瞿秋白夫妇成为莫逆之交,以后还介绍瞿秋与鲁迅相识。鲁迅与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系,大多也是由周建人居中策应,牵线搭桥。

抗战胜利后,周建人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为和平和民主大声疾呼。他经常在《民主》、《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内战政策。1945年底,他和马叙伦、王绍鏊等人组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此后,尽管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周建人依然参与革命民主运动,并于194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后,周建人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人,一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尽职尽力。

在国家处在深渊之间,民族处于存亡之际,对周建人和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来说,走向革命是最自然的事情,革命可以说是他们的本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民主革命奔走的一生。

周氏三兄弟各自取得非凡成就,在我国近代史上颇为引人瞩目。如果说鲁迅先生如同一轮骄阳,他伟岸的思想泽被深远,辐射至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周作人则如同那残月,虽有阴霾遮挡,但亦有着清冽的光辉。周建人的所作所为,就像那点点繁星,在中国20世纪的长河中散发出独有的光芒。繁星若尘,对后人而言,亦能感受那光辉的温暖。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