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
2011年,遭遇转型瓶颈的中小企业又遇“钱荒”,不少企业主被“高利贷”压垮自杀、跑路。温州资本陷入生存魔咒,一部分温州资本还在实体经济的薄利、融资难中挣扎,一部分则跻身“高利贷”,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的帮凶。
今天的温州样本,似乎已不再是民营经济发迹草根、蓬勃成长的样本,而是民营资本溺水挣扎的样本。我一度担忧,温州经济的处境甚至比金融危机爆发时还要凶险。
好在政府不会让民间资本“听天由命,自求多福”,曙光终于来了。最强烈的政策救援信号,莫过于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0月赴温州、广州等地考察,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温家宝总理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四点意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研究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
温家宝总理考察结束后,政策反馈上也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系列阳光政策出台,如减半征收所得税,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对暂时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具有转型升级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等。
政策的及时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有利于遏制高利贷的猖獗与泛滥,对于保护中小企业生存与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不过,“兵来将挡”式的政策反馈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断粮”危机。即便政策性扶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此次难关,如果不彻底扭转错位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中小企业未来仍会遭遇相同的困境。所以,长久之计还是加大当前金融改革力度,为民间借贷提供更多的合法成长空间,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更为公平的融资支持。
事实上,从温家宝总理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已透露出政府的决心,如落实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遵循市场原则、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监管等。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小企业资源分配的歧视性与偏差性,以及人们对民间资本的忌惮,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扭曲,并形成顽疾,三令五申的政策很难药到病除。所以,期待通过此次高利贷噩梦的倒逼,相关部门就能实施大刀阔斧的金融变革,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就能豁然开朗,并不现实。
加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权力主导下的金融体系,放开金融管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民间资本闲而散,正规金融经验较少,在金融领域的口碑也参差不齐。而且,民间资本也的确有高风险、管理混乱、暴力索债等问题,如果放开的口子过大,相关部门又缺乏相应的经验,也可能会导致新的金融混乱。而且,民间资本更适合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银行公司、村镇银行等。建立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遍地开花,需不断试错。
其次,在中国,权力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垄断性。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合法领域,会引发金融领域的鲶鱼效应,而这是当前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所不愿看到的,因而金融体制改革也会受到某些利益受损者的阻挠。
尽管放开金融管制任重道远,但这不足以成为金融改革停滞不前的理由。如果这次“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后会有更多高利贷猖獗、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悲剧上演。我们期待,以危机为鉴,在现实层面逐步放开金融管制,真正形成官方、民间金融共同发展的完善金融体系,那到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日子就真的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