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风
中国龙年
龙年到了,今日我们看到的龙是或繁复或简洁,或彩绘或素描的纹样,是或绚丽多彩、或淡雅朴拙的图案,是或琢或磨、或织或绣的饰物,是或铸或塑、或雕或绘的造型。
我们在那古陶美玉、甲骨青铜、秦砖汉瓦、青石素白、硬黄蜡笔、紫檀红木、精金纯银上看到了龙的宁静与古老;我们在那流光溢彩、热烈喜庆的舞龙表演中,在金鼓齐鸣、欢快激烈的龙舟比赛中,在充满自豪、饱含深情的《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感受到了龙的飞动与年轻!
龙是什么?龙是天上的飞鸟,龙是地上的走兽,龙是水中的游鱼。龙飞在天,龙行于地,龙游于渊,均得其所。龙又似鸟非鸟,似兽非兽,似鱼非鱼。龙是伏羲、女娲、共工、颛顼、黄帝、蚩尤以及尧、舜、禹、汤等远古英雄的化身。
龙来自于天地,来自于万物,来自于先民的生活和斗争。龙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不是人的精神的折射吗?龙或飞腾于天,或跃潜于水,屈伸有度,动静有常,隐显有故,活龙活现,难道不具有生活的真实吗?
在层构垒积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古文化遗址和文化带中,到处都有龙的“遗迹”;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山经地志、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中,到处可见龙的记载和描述。
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圈腾,我们无法准确地断定其产生的时代。根据史籍零星的记载和传说,我们知道,在女娲创世的时代,在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时代,在黄帝与蚩尤激战于涿鹿的时代,在羿射九日的时代,在精卫填海的时代,在鲧禹治水的时代,龙就腾飞于华夏苍茫的大地之上了。那是需要英雄并产生英雄的时代,是需要神话并产生神话的时代,是龙的勇猛奋进、搏击长空的精神大显神威的时代,是令后人慷慨悲歌,频频回首的时代!
歌咏中国母亲河——《黄河赞》组诗中一首叫《飞龙在天》的诗写道:
“伟哉黄河/中华之魂/寒通溟渤/壮夺昆仑。疏凿有禹/襁褓斯民/摧颓跽折/奋抗跃伸。风樯电驶/草树扬芬/岂因暂蹶/辄屯骥奔?奋惊九域/浪涌千春/望而可及/清涟锦鳞。矫矫飞龙/跻月乘云。”
斗转星移,陵谷变迁。龙伴随着一个伟大民族艰难的历史脚步,从蒙昧到文明,从遥远的过去走到今天。如今,当我们进入新世纪“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江河起舞,山呼海啸。我们看到,一个霞光万道的新时代,一个万船竞发的大时代,一个沧海横流的英雄时代已经到来!
公元2012年,中国迎来了又一个龙年!
龙的形象
中国,堪称“东方巨龙”,龙是中华民族统一图腾的文化符号。龙年说龙,它的形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龙、凤、麟、龟,素称四大吉祥物,而龙为“四灵之首”。人们心目中的神龙形象是:鳄嘴而蛇身,鹰爪而蟒鳞,鹿角张其首,蜈蚣续其尾,飞天潜海,威力无穷。
中华神龙的形象形成很早,传说也很多。有人说龙是蛇的衍化与升华。根据是:夏朝崇奉蛇为图腾,夏禹之子——启,他的传世图像很怪,两耳中各伸出一条张嘴吐舌的蛇,这个可怖形象实际是在为王者示荣、示威、示圣。夏族是当时华夏大地上一个强悍的族团,他们骁勇善战,东征西伐,不断进行部落兼并战争,终于战胜了崇奉鳄、鹰、鸡、猪、狮、蜈蚣等图腾的部落。
随着夏的族团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地膨化着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蛇作为一个大部族的图腾崇拜象征物已显得孤立、狭小、缺乏包容性和涵盖性,同时也考虑到被征服部落的图腾情绪,于是夏族以自己的蛇图腾为本体,给它装上了鳄嘴、鹿角、鹰爪、鱼鳞、蜈蚣尾等饰件,赤条条的蛇就变成了锦鳞电目、鳄嘴虬髯、鹿角鹰爪、舒卷自如、升天入地、吞云吐雾结构复杂的“龙”了,于是龙的形象也就成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标饰和旗帜。
传说,龙生有九子,虽性格、特征各异,但其形象大致是相同的:
长子名蒲牢,它的性格形象是:好鸣放、吼叫,故被装饰在古刹古寺的大钟上;次子名蛮吻,生性好吞,其形象喜高瞻远瞩,故多被装饰在殿堂屋脊上,有翦除邪恶之意;三子名螭首,爱舞文弄墨,多被装饰在古代石碑的顶端,人称其为文龙;四子名嘲风,生性爱冒险,传说是一种爱主持公道的动物,故常被装饰于殿堂翘檐处;五子名叭蝮,喜潮好水,在古代石桥的桥墩上常雕刻有它的形象,俗称水怪兽首;六子名赑屃,其力大无穷,样子虽不像龙,却是龙的化身,它像龟并非龟。古人之所以用赑屃做碑座,是仰仗其有龙的威力;七子名狻猊,表面上也不像龙,却具龙的血脉。它体似雄狮,性情喜睡,偏爱烟火,民间有“香烟袅袅入龙庭”之谚,故把它嵌在香炉的盖纽之上;八子名睚眦,其奇凶异猛,嗜杀喜斗,故多被嵌刻于剑的顶端,以示佩剑者的勇猛,武功高强;九子名狴犴(亦称椒园),性桀傲不训,喜诉讼官司,形似龙头一样威武,古代监狱门楣上那个巨大的兽头,就是狴犴形象。
华夏民族创造了龙的形象,这龙的形象便映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那无数关于龙的曲折故事,关于龙的浪漫传说,寄寓着华夏龙族的情感、愿望和理想。龙是灾难的克星,龙是救世的英雄,龙是“文化超人”。从远古到今天,龙和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和华夏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伟大民族的劳动与创造中,龙获得了永久的生命。
啊/看它闪闪的鳞甲/炯炯的眼睛/挟五千载雷火/隆隆穿行。或深潜海底/或高翔云空/都能感觉到你的力量和生命!磅礴地搏动/说的是奔腾的黄河/飞峙的长城;说的是一个民族的火火风风/新时代已擂起大鼓/撞响洪钟/看十三亿人臂挽臂/开始新的出征。
龙是一种形象,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完善形象;龙是一种意象,是一种“人神同构”的神奇意像;龙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源的象征!
龙的传人
1990年河南濮阳发现一条用蚌壳砌成的形象生动的“华夏第一龙”。据专家鉴定,是距今7000年到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工艺品。可见我国古代民族之所以用龙作为图腾,是因为龙在人们心目中最美好和最神圣的形象,将它奉之为“至尊天神”。既然龙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祖先,那么中华民族的后裔,当然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了。
还有一个神奇的发现:在山东嘉祥县有一个东汉时期的武氏墓群石刻。早在宋代就为人注目。墓群的石刻中,有历代帝王画像,雕刻有伏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十位古代帝王。其中九位帝王都是人头人身,唯有伏羲形象奇异,并且和女娲氏画在一起,他(她)俩都是人头人身而龙尾,仿佛是由龙转化而成的。传说,人类是由伏羲和女娲结婚而生下的。伏羲氏,又作宓羲、包牺、伏戏,也称栖皇或皇羲。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女娲氏一向被视为神仙,相传她以黄土造人,炼石补天,并折断鳌鱼的腿支撑住天的四角,使天不塌、地不陷。她还治洪水、杀猛兽,使人们安居乐业。因此,他们一直被视为圣明帝王,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都是龙的化身,那么他们繁衍的后代当然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了。
我们宁波人,发掘出“河姆渡文化”的“双鸟舁日”和饰有鸟图案的黑陶造型,表明了我们先祖对鸟文化的崇尚。假如河姆渡人的图腾是“鸟”,那么他是不是“龙的传人”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华夏以“龙”作图腾,是集各部落图腾为统一标志,鸟爪是图腾的一部分,因而,河姆渡人当然是“龙的传人”了。
“龙的传人”是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西藏、新疆、港、澳、台都不例外。就说台湾吧:台湾的大岔坑文化遗址与河姆渡出土印纹陶器,仿佛是一个模子脱胎而出;三国时,台湾称夷州,与今浙江沿海一带,同属“临海郡”;甚至号称“台湾孔子”的龙人代表人物——沈光文,还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呢!再从选择“祭龙日”(端午)及其赛龙舟,舞龙灯等节俗活动,几乎和内地一模一样,因而说,台湾人理所当然是“龙的传人”!
《易经》说:“龙飞在天,大人造也。”大人,古人对德高者之称。“龙的传人”的杰出代表,当然是“大人”了。如“万古传闻”的屈原,是属世界级的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不但是政治改革家,还是一位伟大诗人:“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特为他写《屈原列传》称扬之;“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唐代大诗人李白,盛赞屈原的伟大著作,光垂千秋;“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注:灵均即屈原)——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充满了对三闾大夫的无限敬意。
由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大诗人,他的品格和诗篇,受到国人普遍的崇敬,因而龙人们就把祭龙的日子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
历代的伟大诗人都是“龙之传人”的杰出代表,你听,他们欢快地唱“龙歌”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黑龙潭》诗中唱道:
黑潭水深色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宫中祠,龙不能神能神之。
诗唱出了龙的神秘感,又正确地道出龙不能神,是人神之。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在《起伏龙行》诗中唱道:
赤龙白龙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
唱出了龙的非凡之势,“倒卷黄河”具有多么神奇的威力!
“龙的传人”啊,在进入“龙年”的日子里,你不仅要有铮铮的龙的脊梁骨,而且胸中涌动着龙人不息的激情,团结和谐,奋勇前进,时刻等待迎接盛大的欢聚和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