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记得是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我在乡下舅舅家玩。有一天百无聊赖,在舅妈一个旧妆奁盒里翻出了好几个生了锈的铜钱来。我到村口的小溪边找了块青石,把铜钱磨得锃亮。我到现在还记得那铜钱上的文字是“祥符元宝”。我后来读了考古才知道,这钱文其实还是宋真宗赵恒的御书亲笔。不过当时可不知道这些,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其实,我后来的渐渐对考古发生兴趣,很有可能就是从这几个生了锈的铜钱开始的。
说起铜钱,渊源可真是久远了。早在商代时,就出现了青铜铸贝,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个实物例证。到了先秦时(即商代之后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更是全面取代贝币和各种实物货币,而且形成了中原地区的布币、齐鲁地区的刀币、楚国的金版和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圜钱这先秦货币的四大体系。到了秦统一中国,以“半两”圆形方孔钱统一币制,从此这种圆形方孔铜钱形制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一直到清朝末年,延续了两千多年时间,这铜钱的生命力也可谓强矣。
人们感兴趣的是,我国古代钱币为什么会发展成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而不是别的样式?对此历来说法较多。一种是说与我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关,所谓“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古人的“天命”思想有关。秦的祖先起源于西北地区,春秋时代西北是“天命”思想的发源地,所谓“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这就把圆与方、天与地、君与臣联系起来了。秦半两不仅有着天地之形,还极为巧妙地把天命与皇权融为一体,外圆代表天命,内方代表皇权,“外圆内方”也就成了“天命皇权”的符端。到后来,更有人把铜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与中国人的做人哲学联系起来了,说是做人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外柔内刚”,这又是对“外圆内方”的另类解读了。
其实,圆形方孔铜钱之所以在秦统一中国后会成为统一的币制,可能更多的还是基于造币工艺上的考虑。圆形铜钱比起春秋战国时的布币、刀币来,铸造自是更为简便,即便是较之圆形圆孔的圜钱,方孔圆钱的铸造也有许多便利之处。别的不说,在钱币铸造后进行锉边修磨时,只要在方孔内插上一根方棍,钱币就不会团团转动,有利于提高工效。
圆形方孔钱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古人将钱戏称作“孔方兄”或是“孔兄”、“方兄”,就是由此而来。晋代鲁褒著《钱神论》云:“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宋代黄庭坚《戏呈孔毅兄》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说起铜钱的别称来,还真是有不少,而且也颇多趣味。
铜钱又谓“上清童子”,这是一个拟人的称谓了。唐人传谓贞观年间,岑文本于山亭避暑,有一名“上清童子元宝”者求见。交谈后,送出山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铜钱一枚,始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乃钱文,后世乃称铜钱为“上清童子”。事见唐郑还古《博异志》。
铜钱又称“阿堵物”。这则是魏晋人逸事了。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王夷甫(衍)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事。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这个故事简直像个小品了。阿堵,犹言这个。这个王夷甫清高得很,口中不愿说钱字,“快把这东西拿开!”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那情景。“阿堵物”从此遂成为钱的谑称,后人诗中屡有言之,如宋张耒《私无咎》诗云:“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奈有主人家”。
铜钱又称“青铜”或“青钱”。这里要分开解释一下。古代铜钱,其实不全然是以铜制作,而参以锡、锌、铅等合金铸成钱币,因其色青,故称“青钱”或曰“青铜”。如唐杜甫《北邻》诗:“青钱买野竹,白帧岸江皋”;宋刘克庄《玉楼春》词:“青钱换酒自无何,红烛呼庐宵不寐。”至于铜钱称“青铜”,也见之于唐人杜甫《福侧行赠毕曜》诗:“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后人还据此判断得出唐时酒价,一斗是铜钱三百文。
铜钱又称“泉”,取其流通如泉之意,所以时下一些研究古钱币的人,也自称古泉家。这个其实又和五行学说有些关联了。圆形方孔在五行学说上有“周流万方”之意,铜钱称“泉”,其渊源在此。
前文说到铜钱形制在秦代定型之后,延续两千余年不曾改变。但其间在西汉末年,王莽纂政时,曾有过一次变数。王莽为了削弱刘氏统治集团的势力,不惜余力地搜刮天下财富,在短短七年间,打着复古的旗号,竟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先后铸造了不同式样、质地和单位的货币达三十三种之多,光怪陆离,在中国钱币史上罕见。不过话说回来,王莽铸钱虽然扰乱了汉朝币制,但在另一方面,王莽钱的铸造却异常精美,其中的金错刀尤享盛誉。金错刀铸行于王莽还未纂位前,形状像现在的钥匙,钱体厚重,线条粗壮丰满,古意盎然。因环部“一刀”二字铭以错金法嵌入黄金,故被称为“金错刀”。当时一枚金错刀值五铢钱五千个,错刀币上的“一刀平五千”这几字,就指此意。
当时铸钱工艺进步,金错刀的错金技术炉火纯青,“一刀”二字散发出水银般的光芒,真谈得上是流光溢彩。这样造型的古钱币,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历来文献中常有关于金错刀的记载,《泉货汇考》中就说金错刀“岁久斑剥,铜色不分”,“一加磨砺,则焕然光彩。”
金错刀因铸造精美,很早就被人当作珍贵的工艺品来收藏,不少文人墨客也写诗对金错刀大加赞誉。如唐大诗人杜甫在《对雪封》一诗里说:“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孟浩然在《岘山作》诗中吟道:“美人聘金错,纤手脸鲜红”,韩愈诗里也有“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之句。宋诗人梅尧臣有首诗诗题很长,从题目中就可见一斑:《饮刘原父家原父怀二古钱劝酒其一齐之大刀长五寸其一王莽时金错刀长二寸半》。以古钱劝酒,也算是文人雅事一桩了,其中就有一枚金错刀。据说清代一位古钱收藏家得到一枚金错刀,狂喜不已,特意作了一首长诗,诗里说道:“刀取其利泉取流,错金无乃讥雕虫……拂拭却归好事手,五千珍向囊中收。”诗是打油诗,但其欣喜之感,却可感同身受。
说到古钱收藏,也是从古到今,所在多有。这其中的动因,除却古文物之美外,可能与“钱”的性质也有关联。说起来,虽然铜钱与现钞不可同日而语,但人们对钱的喜爱,古今皆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今中国的收藏大军中,古钱收藏始终稳居第一了。
收藏鉴赏古钱,我也热衷过一阵子。因为铜钱比较多见,易于收集,不像现在人玩玉玩瓷器玩书画,都是烧钱的玩意儿。到后来我学了考古,就等于把爱好当成专业了。早十年前,我还曾写过一本鉴赏古钱的小册子,内中谈到古钱之美,概而言之,其美有三:曰材质,曰形制,曰钱文。
具体说到铜钱,材质且不言它,其形制可谓多姿多彩。先秦货币中,刀币、戈币脱胎于斧伐薪木的刀、戈,布币源于青铜耕作农具铲,网币和蚁鼻钱仿自渔猎之网和网坠,圜钱自陶纺轮变异而来,均保留着实用工具的基本造型,形态多样,在世界钱币史上堪称一绝,也是中国古钱的鲜明特色。而自秦以后通行两千余年的圆形方孔钱,铸造之初就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圆形方孔又予人以周正、平衡的美感。
再次是钱文之美。中国古代铜钱的一大特色就是币面以文字为主,成为东方钱币一个极具个性的文化特征。钱文书体丰富多彩,篆隶真行草,样样均有,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字从大篆、小篆、隶书,到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而且还记录下了各朝各代的书法佳作,极富欣赏价值。其中尤以宋钱为最。
宋钱不惟以铸量众多而列历朝铸钱之冠,宋钱上的钱文书法亦是洋洋大观,摇曳生姿。将这些钱文布列起来细细赏玩,就如同徜徉于一座建在钱面上的“书法博物馆”,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宋钱书法中最享盛誉的是御书钱和名书家钱。
宋太宗赵炅铸淳化元宝,亲自用草、楷、行三体书写钱文,开宋代御书钱的先河。米芾曾评价他的书法“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这或许有过誉之嫌,但当时的文学家王禹冉也对太宗御书钱极为推崇,被贬官之后,还曾作诗:“谪官无俸突无期,惟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有御书钱。”
宋徽宗赵佶所书钱文居御书钱之首。他的书法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据史书记载,徽宗手书的御书钱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等,都是古钱中的珍品。前些年,在南京长江边一艘宋代沉船里发掘出数万枚宋崇宁通宝大钱,品相绝好。有好事者给每枚铜钱制作了精致的囊盒,加价出售。因钱文“崇宁”意义祥和,销路还甚好。我也得到一枚,时时把玩,颇觉趣味。
除了御书钱,宋钱上还留下不少书法名家的墨宝,也是宋钱艺术的一大内容。其中,以苏轼和蔡京二人所书钱文最为杰出。
苏轼是书法宋四家之一,他的书法也如同他的“大江东去”词一般,豪放雄壮,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脱尽“绸缪宛转之度”,用笔丰腴跌宕,颇有浪漫气息。相传隶书元丰通宝钱文即为苏轼所书,俗称“东坡元丰”。另有一种行书元丰通宝,兼有草意,与苏轼《黄州寒食》帖和《尺牍》颇为吻合,也有可能为东坡所书。
蔡京也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其书师二王,笔势豪健,风格近米芾,但后人恶其人品,而以蔡襄代之入四家。蔡京所书钱文是崇宁重宝当十大钱,真书兼含隶意,结体严密,崇、宁、宝三字的宝盖头两侧垂笔长而钝拙,颇有古朴之态。早在南宋时,曾敏行所著《独醒杂志》就提到了蔡京所书的崇宁重宝钱,评述很有意思:“笔画从省,崇字中以一笔相贯,宁字中不从心,当时识者谓京‘有意破宗,无心宁国’。”这可能是文人的演义了。
说起文人的演义,古代铜钱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南朝陈的“叉腰哭天子”就是一个。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五七九年)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以一当五铢钱十。此钱铜质优良,轮廓齐整,篆文流丽,铸造精妙,居南朝之冠。但此钱一出,却不受欢迎。因其大小重量与旧五铢钱相仿,但朝廷却规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摆明是剥削了,故而人民极其不满。由于钱文上“六”字看去很像一人叉着腰在哭泣一样,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想不到陈宣帝不久后真的死了。朝廷于是又废太货六铢而重新行用五铢旧钱,“太货六铢”等于成了陈宣帝的陪葬品。后人也吟诗叹道:“陈顼六铢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
唐开元通宝钱上的星月纹也有许多传说。据郑虔《会粹》记载,说是唐高祖初铸开元钱时,进呈开元钱蜡样,被文德皇后掐了一甲痕,因不便更改,就依样鼓铸了。也有说是太穆皇后的。后世慕香艳者更说是唐玄宗时杨贵妃掐的甲痕(见刘斧《青琐高议》)。金朝一位诗人还曾写诗道:“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二零零四年初,在杭州大关桥边的运河里曾打捞出一个水缸,内藏四万枚唐开元通宝钱。我后来筹建运河博物馆,曾设法征集到其中的一半近两万枚开元通宝钱,果真每个钱背后都有一个月牙纹。讲解员还把杨贵妃的传说绘声绘色地说给观众听,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事实上,研究古钱币的人认为,开元钱背的月痕位置不定,形态各异,说成是某人的甲痕纯属无稽之谈。正确地说这是一种炉别的标记,是当时的铸工为了区别相同钱文的版别、不同炉别而特意留下的。古人开炉铸钱,对原料的耗费、成品的质量和人工的多寡都要进行核算,在钱背添加标记,表明为某一部门所铸,以作检验时的凭证。应该说这样的考据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把事实说破了,就没有多少趣味了,有点煞风景。
回到文章起首说的我少年时那个经历,我其实做了一件蠢事。铜钱有锈,正是历经沧桑的标记,其实是不好去磨掉的。铜钱上的锈,甚至还成了古玩家鉴别古钱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说,钱锈也是各个不一的。在酸性环境下保存的铜钱,其锈多呈绿色,有“松绿”、“瓜皮绿”之别;在碱性环境下保存的铜钱,其锈多呈红色,名字也好听,叫“朱砂锈”、“鸡血斑”;在中性环境下保存的铜钱,其锈色呈现水银光泽者叫“水银古”,或出现黑漆发亮光泽,则称“黑漆古”,都很有讲究。像我当年一样,给它们磨得锃光发亮,好看是好看了,但一件小古董就在我手里被毁了。
最后说说古铜钱的制作。古人铸钱,多以陶泥为范,将熔化的铜水注入,待冷却后将一排排的铜钱取出,一个个剪下来,用锉刀修磨,而后成品。到清末引进机器铸币,陶范法才退出历史舞台。因之考古中时有钱范出土。大三时到北大参观实习,在古物展览室见到一个钱范甚是奇特,别的钱范上的钱文字体是凹进、反的(这样印出来字就正了,跟印章的道理一样),这个钱范上的字却是凸出、正的,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站在旁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