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浙江省委会
民俗文化是浙江水土的血液,文化的基因,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浙江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民俗是一定意义上的习惯法,在过去法律没有出现之前,民俗的产生就为社会建立了道德和秩序。在当下法律出现空白时,公约良俗依旧是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的重要依据。但是,我省农村的民俗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研究,并加以改进。
我省民俗文化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本土陋俗陋习与外来输入的陋俗陋习交织在一起,成为浙江农村一道“不美”的景观。当前,城市在扩张,村庄变社区,乡镇变街道,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搬入楼房,成为了居民。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越来越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文化出现了断流,而新的文化又没有建立起来。新型的、适合乡村经济发展和转型需要的、务实致用的乡民信仰和价值体系并未明晰,不少地区实际上处于精神真空地带,而封建迷信、陋俗、恶习却大肆侵入,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也污染了农村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传统民俗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缺少研究整理和取舍,一些伪民俗也混入“非遗”名录。自从我省开展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以来,许多民俗活动得到了登记调查和抢救保护。但传统民俗作为历史的遗留物,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民认识世界的局限,难免带有原始、愚昧的色彩。以“非遗”的形式记录保存固然是好,但要想让传统民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一味保持原样保护与传承,缺少发展、改造、更新的思路和勇气,就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精华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诠释,而封建糟粕的东西披着非遗保护外衣“沉渣泛起”,影响了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和作用力。
民俗文化从原本的仪式性、日常性和自娱性走向展演化、市场化和节庆化,政绩观表象明显,腐败民俗化倾向严重。一些资质并不理想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经济利益刺激下,通过公权力的介入,配合旅游开发或新农村改造,将原生态民俗文化进行低层次改造,成为了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硬贴上去各式解说、民俗传说、故事等等,失去了本身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出现了一些“民俗异化”现象。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创造力匮乏,影响移风易俗工作力度。民俗的继承应该随着社会转型的过程进行扬弃。移风易俗是每个时代的工作要求,而目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工作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工作力度。一种是过分强调民俗的稳定性、保守性和微调性,移风易俗的勇气不足,难以打破那种小富即安、不求发展的幸福观、生产观、消费观、伦理观等无形的墙,不利于浙江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另一种则是过于急促地提倡新民俗取代或改造旧民俗,但过于生硬,过于城市化,表现形式不够以人为本,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同,并造成了新民俗的拔苗助长,难以融入农村文化生活。
传承和更新我省民俗文化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抵制丑陋的民俗文化。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完善村规民约,“管制”陋俗陋习。二是建设一些“民俗文化村”和“农村民俗园”等集中展现优秀传统农村民俗文化的场所,来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农村精神生活。三是要通过科技手段以及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方面知识对有些陋俗陋习进行有说服力的揭示,必要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关于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或是单项性陋习行为查禁管理办法,开展执法行动,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使得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与和谐。
培养文化自觉,落实良俗的保护措施和投入机制。一是更新理念。文明办、宣传文化部门要与当代草根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一起,共同进一步普查与梳理当地传统民俗,完整记录和保存,在对待一些文化精神认同性较强的民间信仰活动在观念上要实事求是,用科学发展眼光来正确对待、保护、更新,要从“神权迷信”到“民俗活动”再到“文化资源”和“文化瑰宝”的价值转变和引导,管治方式要从原来的“查禁”、“革除”到“改善(进)”再到“辅导”的政策转变。二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意见,落实良俗的保护措施,设立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基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建设,使民俗文化保持“活色生香”的物质空间和土壤。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或是博物馆。加强民俗文化资料抢救、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民俗文化资源数字化。三是认知和研究良俗的作用和价值,丰富新的内涵,使良俗在思想道德观念、审美价值和文化形式上产生新的引领力和传播力。
建设保护利用平台,使浙江民俗文化能够大放光彩。一是进一步建立文明办、宣传文化工作者下乡指导制度。进行民俗文化传承实践的业务指导,以及民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服务,将崇德、乐善、守信、重礼等品质转化融入民俗行为,变成鲜活的文化凝聚力。确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开发方式和开发原则,树立保护、发展和传播文化的价值取向,摈弃伪民俗,挖掘真民俗,打造富有浙江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二是科学规划,促进乡村民俗文化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让民俗文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形成乡村与城市互动的文化结构,产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农村参与者,提高被都市文化所同化的抵御力,同时把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时尚化、现代化,推进民俗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走好原生态的“观光化”和“节庆化”,也衍生出让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机会。
加强研究教育,采集新的民俗表现形式。一是加强青少年的教育。要精心编辑民俗文化的农村学生必修乡土教材,增加优秀民俗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重视组织民俗文化学术活动,加强对优秀民俗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三是积极开展采集工作,对传统民俗在现代的新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异,以及一些新生的新民俗,哪怕还处于萌芽状态,尚未成俗,只要内涵着一些民俗因素的事物,就敏感地加以更新和改进。
来源: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