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甘阳访谈
美国走向“布什民族”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铭 广州报道
现在克里失败,美国主流舆论认为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克里在道德文化问题上的立场未能取信于美国保守主义正统选民。因此现在美国社会一方面确实出现分裂,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美国民众现在更紧密地联合在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下。
并非“关键大选”
《21世纪》: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宣布在此次大选中胜出,将开始四年连任期。你对这次美国大选有什么总体看法?
甘阳:老实说我对今年美国大选不像很多人那样关注。我并不认为这次大选非常重要,并不像全球媒体说得好像是什么决定美国命运甚至人类命运的大选,这都是外部世界的一种一厢情愿看法而已。事实上这次大选并不构成美国政治的所谓“关键大选”,从头到尾都不存在出现美国政治的所谓“阵线重组”(Realignment)的可能。
《21世纪》:什么是美国政治的“阵线重组”?
甘阳:所谓“阵线重组”就是选民立场发生根本变化,例如原民主党人大量投向共和党,或原共和党人大量投向民主党。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就意味美国政治的重大重新组合,通常标志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例如1980年里根赢得总统大选就是这样的“关键大选”,当时大量美国南方的民主党人投向里根,成为所谓“里根民主党人”,标志美国保守主义取代美国自由主义。
又如1930年代罗斯福连续两次大选成功也是这种关键大选,在此以前美国黑人历来投共和党,因为共和党是林肯的党,而民主党则传统上是南方白人奴隶主的党,但从罗斯福以后,美国黑人成为民主党忠实选民,标志民主党自我改造的成功,即从美国内战时期的保守政党变成了领导改革的党,意识形态上则标志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自由主义”取代了市场放任主义。
这种“阵线重组”被美国政治学界称为“革命的替代物”,亦即认为在别的国家要靠革命来解决的重大政治争端,在美国通常会靠政治的“阵线重组”来解决,从而避免革命。就目前美国政治而言,如果要出现“关键大选”或“阵线重组”,前提就是共和党选民大量投向民主党,而意识形态上社会主流背离保守主义,但这次大选根本看不到任何这样的迹象,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完全未受动摇。
美国正在走向“布什民族”
《21世纪》:但这次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之间似乎棋逢对手。他们在大选过程中的激烈竞争,是否意味着美国社会已经分裂为两个势均力敌的阵营?
甘阳:就政党归属而言,美国社会确实分成两大阵营,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美国社会的根本分裂。两年前,《美国政治年鉴:2002》(The Almanacof American Politics,2002)在该卷“导言”中提出一个很有影响的看法,即认为现在虽然看上去民主党和共和党好像平分秋色,但实际上美国整个民族正在变成“布什民族”(the Bush nation),亦即美国民族在总体上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保守,更相信美国保守主义。
《21世纪》:但如何解释几乎有一半美国选民反对布什?
甘阳:我们必须了解,美国选民反对布什,与国际社会之反对布什,乃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国际社会这次几乎普遍倾向克里而反对布什,根本原因就是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但在美国国内,即使那些反对布什的美国选民,绝不意味他们就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战争,相反,他们大多数都坚决相信美国打伊拉克是正义的,同时,那些反对布什的美国选民,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是自由派。就美国本身而言,这次大选根本谈不上是美国自由派与美国保守派的对垒,也不是反对战争与支持战争的对垒,而是在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伊拉克战争这个大前提下的分歧,是在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笼罩主导下的争论。
这只要看克里本人就非常清楚。克里来自美国最自由派的波士顿地区,但尽管如此,他从来都不敢称自己是自由派,反而要不断否认自己是自由派。我曾多次指出,从1980年代以来,没有一个美国的全国政治家敢于自称自由派,因为这等于政治自杀,原因自然就是因为美国社会总体上已经非常保守。
克里在这次大选中必须不断讨好美国的保守派民众,以致在许多问题上他与布什的差异非常有限。在反恐问题及美国外交政策上,克里从来没有像他当年反越战那样反对伊拉克战争,他甚至从未反对过单边主义政策,而只是在坚持美国可以而且应该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单边主义政策这一前提下强调与盟国的关系,但在单边主义的前提下,布什当然也会这样做,换言之,大部分美国民众都支持美国的单边主义。二是在以前划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野性问题上,克里甚至必须说他个人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以争取美国的保守派选民。
《21世纪》:你的意思是说两大党现在实际没有什么差别?
甘阳:差别当然还是有。两党内部都是有很多社会成分组成的,民主党支持者中有一部分人是坚决的自由派和左派,他们的立场是与国际社会的立场比较接近的,亦即是从反战的立场来反对布什,也是从自由派和左派的价值观念来反对布什。尤其是美国的自由派和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恨透了布什,但他们现在也因此最沮丧,最失落,甚至最绝望,例如中国学界熟悉的德里克(Arif Dirlik)这些人,现在觉得美国整个民族几乎都已经没救了,彻底堕落了。
我们或许可以把美国的自由派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学院内的自由派,他们最激进,但也因此最脱离美国社会,他们对外国的影响要比他们在美国的影响大得多。第二层是媒体自由派,他们在观念上较受学院自由派影响,但在媒体必须接近美国普通民众,因此必然要与美国保守主义寻求妥协,因为美国民众多数是保守的。第三层是直接从政的自由派,他们更不敢自称自由派,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标榜自己是保守派,例如必须强调自己是虔诚基督徒,在家都做礼拜,甚至要强调自己个人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只是不同意立法禁止,等等,不这样就要落选。
因此表面看来共和、民主两党争得很热闹,但如果说存在两个阵营的分裂,这是在美国保守主义共识基础下的分裂,现在并没有一个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克里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来与布什对抗和对立,他基本是在布什的大前提下,只是说布什做得不够好。事实上现在克里失败,美国主流舆论认为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克里在道德文化问题上的立场未能取信于美国保守主义正统选民。因此现在美国社会一方面确实出现分裂,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美国民众现在更紧密地联合在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下。布什提出立法禁止同性恋后,美国现在已经有11个州以大比数通过了“反同性恋法”。
布什连任之后
《21世纪》:布什再次当选后,他的最大心愿会是什么?
甘阳:目前国际关注都在美国外交和战争政策上。但外交和战争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美国保守派的最大政治目标就是要彻底巩固美国保守主义,要使美国自由派没有翻身的可能。在这方面,美国保守派的核心灵魂人物是副总统切尼。布什这次竞选,毫不犹豫仍然要切尼作搭档,已经表明美国保守派并不会取守势,而是取攻势。共和党在两院都占多数,州长也占多数,下一步首先会利用这四年彻底改变美国法院为保守派大本营,这都是可以预料的。将反恐确立为基本国策,本身就有利于共和党和保守派,因为反恐战争激发美国人的高度爱国主义。美国保守派喉舌《每周正言》(Weekly Standard)早就提出,布什的策略应该是把共和党打造成“爱国主义党”(theparty of patriotism),如此就能缩小国内分歧,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布什和切尼这次大选一直就是采取这种基本策略,应该说非常成功。
《21世纪》:这次国际舆论非常明显都偏克里而反布什,现在结果是布什赢,这是否表明今后四年美国和外部世界将更对立?
甘阳:这要首先区分政府行为与一般舆论。就政府行为而言,任何政府都会要尽量与美国搞好关系。但就世界舆论和民心而言,则确实将对美国更失望,更反感。
同时,需要注意一点,现在不仅是世界上许多人越来越不喜欢美国,反过来美国人也越来越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大多数美国老百姓越来越讨厌外国人对他们的评判,他们从不认为别人有资格对美国说三道四。很多人不了解美国人现在心里怎么想的。美国人非常讨厌别人说美国是为了石油打伊拉克,你越批评他就越讨厌。即使他反对布什,他也不希望你拿着布什骂美国,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情绪上,心理上,美国与外部世界今后将越来越对立,将是一种基本状况。
《21世纪》:这样就出现您上次接受采访时(《新帝国与“反美世纪”》,见本报10月21日、10月28日本版)说的全世界都越来越不开心的状况。
甘阳:我想是的。
布什新任期面临九大挑战
激烈的美国总统竞选3日落下帷幕,布什险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成功获得连任。根据布什的计划,他将在4日举行内阁会议,讨论下届政府的工作。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布什在成功连任后将面临九大挑战,他的新任期并不轻松。
■挑战之一:伊战困境
伊拉克战争使布什险些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落败,在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如何解决伊拉克难题成为首要任务。布什政府没有制定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显然,如果让美军迅速撤离伊拉克,将使伊拉克陷入混乱;但是,让美军在伊拉克驻军的时间越长,美军的伤亡就会继续增加,阿拉伯世界的猜疑和反感也将越发强烈。
布什政府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制定的策略是以伊制伊,让伊拉克新政府和安全部队来对抗反美武装,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策略的效果并不理想。
■挑战之二:反恐战争
反恐战争是布什赢得此次总统竞选的最大得分点,也将成为下一个总统任期的施政重点。目前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仍然很大,就在美国选举投票前几天,“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还在录像中露面,向美国发出袭击警告。能否使美国免遭类似“9·11”的恐怖袭击,以“反恐总统”自称的布什面临的压力很大。
为了打赢反恐战争,布什政府会继续坚持“先发制人”的战略,随时可能对那些认为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发动军事打击。所以人们担心,在布什的第二个任期内,还可能发动继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的第三场战争。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调整也将如期进行,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拉姆斯菲尔德是否还有机会在布什的新政府中继续出任国防部长。
■挑战之三:外交难局
布什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使美国和欧洲传统盟友出现龃龉。布什在新任期内将设法改善和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关系。
在中东问题上,布什支持沙龙政府的单边行动计划,但是对于如何促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议一直没有明确的计划。布什政府倾向以色列的态度遭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强烈谴责,也成为以巴和平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不难预见,布什政府将继续通过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有望继续进行下去。
■挑战之四:能源危机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已经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布什在第二个任期内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油价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很可能将继续推动新的能源生产,要求国会通过法律,鼓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生产。布什还可能呼吁国会允许石油公司在北极国家保护区开采石油,这一建议已经招致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不过,由于布什政府拒绝动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来平抑油价,所以对降低油价仍然不利。
■挑战之五: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一直强烈呼吁美国尽快签署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是布什政府断然予以拒绝。在新的总统任期内,布什将继续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但是看起来他不会屈服。
在美国的环境问题上,布什有着自己的计划。他将促使国会通过有关法律,实施“干净天空”计划,限制发电厂的污染,但是对废气排放却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制。
■挑战之六:情报改革
布什在第一个任期内就开始着手推动情报系统的改革,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情报系统的改革将继续进行下去。但是,深受布什信任的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将不会在新政府中任职,而很可能前往私营企业任职,所以布什必须尽快选定新的国土安全部长人选。
共和党议员波特·戈斯在今年9月就任中情局长,他肯定将继续留任。戈斯计划加强中情局的情报采集和分析工作,培养更多的语言专家,但是他的共和党身份受到民主党人的质疑,认为他很难不受党派之争的影响。
■挑战之七:司法限制
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布什政府推动国会通过了《爱国者法案》,使情报和执法部门在反恐战争中拥有更广泛的权力。尽管这一法案受到许多美国人的质疑和抨击,但是布什已经承诺将在新任期内继续实施并加以强化,否则将无法发现美国境内的恐怖分子。目前还不清楚布什是否将请求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留任。
■挑战之八:增加就业
经济政策是布什执政期间的一大“软肋”,在竞选期间遭到克里阵营的猛烈攻击。在布什入主白宫的4年时间里,美国人的就业岗位减少了82.1万个。尽管布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在布什的新任期里,他承诺将继续实施减税方案,同时通过鼓励投资、增加出口等措施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是这些措施最终能否见效,现在还不得而知。
■挑战之九:最高法院
在美国政治体系的权力架构中,最高法院拥有很大的权力。在布什第二个任期开始的时候,最高法院中的几名保守派大法官就可能退休,布什必须找到合适的接替人员,因为这些保守派法官大多是布什政府的支持者。此外,布什还要寻找一位代表政府的律师。此前的政府首席司法官特奥多雷·奥尔松已经辞职,前往报酬丰厚的私营部门工作。(北京青年报/冯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