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说灶台

周新华

 

江南民间,有“倒灶”一句俗语,很是形象。因为“民以食为天”,一般老百姓人家,天天用来烧煮食物的灶如果倒坍,那是够倒霉的了,预示着这个家也快要败落了。所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灶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就是从祭灶开始的。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之习在中国民间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佝。一般都只有灶王爷一人,但有的地方百姓很有趣,还在神像上又画上一个女人,称之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害怕灶王爷一个人寂寞,所以给他配了个媳妇罢。

民间送灶的习俗是很有意思的。送灶多在黄昏近夜之时进行,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供糖面瓜是有讲究的,糖是甜的,不消说是想让灶王爷甜甜嘴,让他别说坏话。饴糖又是粘的,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想说也说不了。在唐人所著《辇下岁时记》一文里,还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这更绝了,索性把灶王爷灌醉,不更是省事么。另外,还要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堆在灶前,是给灶王爷准备行程的坐骑和草料。祭完灶后,就将灶王爷神像揭下,和纸马、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烧,灶王爷便从烟囱里与烟一起升天了。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实为趁机讨取食物。据周作人《跳灶王》一文记载,这跳灶王的风俗浙江也有之,大约他小时在乡间即见过。但可惜的是,一贯对民间风俗饶有兴趣的知堂老人,却甚少在文中提到祭灶之俗,所以其具体之情形,也无从了解。倒是他的兄弟鲁迅,还提到一些。鲁迅曾写过《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里提到的“黄羊”,是有典故的,出自《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祀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到明清之际,祭灶食品由荤变素,人们多用一种名叫“灶糖”的食品祭灶。如《民社北平指南》云,“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糖瓜、黍糕、胡桃等。”此外还有米花糖,如《乾淳岁时记》说:“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

说了半天祭灶的习俗,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国人对于灶的重视。那么,现在言归正传说到灶,人们可能会有兴趣,最早的灶是什么样子的?

一说到灶,人们可能首先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座大型立体的灶台的形象。其实从广义上说,灶只是指烧食的任何架构,在远古时代,对于刚刚结束茹毛饮血生涯,用始用火烧食的初民来说,在一个将火种相对固定的地方,用几块石头堆垒一下,或用几根木棍绑结,就是原始的“灶”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营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灶的重要性也益显突出。但由于南北地域自然风物之异,从考古发现遗迹来看,南北两地灶的形制也各各有别。北方因地气干燥,早期的房子多为地穴式或半地穴式,灶也就立在地下。早期的灶多构筑在进门的地方,这大约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比较容易生火,因为其处通风,二来也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但灶立在门口,进出多有不便,所以随着后来家居的构筑技术的进步,房子离地面越来越近而面积也增大时,灶的地点就被移后而近房子的中央了。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一个圆形房子遗迹中,灶就位于正中的位置,还遗有许多火烬遗迹。在今许多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留有将灶设在堂屋正中央的习俗,这或许还有围炉取暖的功效罢。而一旦房子完全建筑在地面上,为了通风排气的方便,灶就被移到角落,春秋时代以来大概灶的构筑地点就被固定在角落了。

南方地区因气候潮湿,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一种地上架空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多是木结构的,当然不方便直接在木台上烧食,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可移动的灶具——陶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一件这样的陶灶,外形像一个大头盔,前面“灶门”开得很大,内壁有三个固定的大支丁,可以架釜炊煮。外侧壁还有两个大耳钮,可供提拿搬动。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这件陶灶可说是考古发掘所见中国最早的可移动灶实物了,堪称稀珍。它应该是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釜配合使用的,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架釜炊煮的组合型炊具。

总体来说,在新石器时代,灶并不多见,除了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灶是名副其实的灶具之外,在考古中发现的一些“灶”的遗迹,其实也就是一块圆形地面,土面坚硬一点,垒几块石头作支架,以架起釜甑就可以了。这种“灶”的好处是构筑便利,随处可行,但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因火在空旷的地点燃烧,热量容易散失,浪费薪柴。所以,在考古发掘中还曾见有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灶,其原理类似后世烧造瓷器的陶窑,见于5000多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这种灶位于房子中央偏后处,有两个圆形的灶洞,深达60厘米。其构造与陶窑相同,只是没有中间的土箅。但这种灶也有不足,也许烧饭时还要上下攀爬,很不方便,且中间还有个深洞,也有掉落下去的危险,故并不实用,所以迄今仍是孤例。

这种原理的灶若是建在地上就很理想,故在汉代以后大大流行,成为惟一的方式。可以说,大地湾遗址发现的这种灶,是后来在中国沿用千百年的灶的雏型。

从考古发现来看,后世流传的灶是从汉代开始定型的。在汉墓中经常可以见到作为明器的灶,这为后人了解汉代的灶提供了直接的样本。明器是古人下葬时的随葬品,古人“事死如事生”,人死了也要把生前用的东西带到阴间去,即便真的带不了,也要做件仿真的替代品来代替。之所以拿灶来当明器,因为灶是用来炊煮食物必不可少的工具,俗说“民以食为天”,死人也不例外。

从汉墓出土明器灶中可以看出其时各地不同灶的形态。中原地区多为平面方形的灶,而关中地区及附近则流行一头方一头圆的圆头灶,还有一些一头方一头尖的船形灶。山西朔州出土一件西汉青铜船形灶,灶面上有一大二小三个火孔,小火孔上各置一釜,大火孔中放置由折腹釜、深腹甑和甑盖组成的甗。发现的汉代明器灶上常见一个烟囱,由此观之,在汉代已有对灶的火烟加以处理的做法。

从墓中出土汉灶明器来看,汉时的灶至少有两个火孔,甚至有三个或四个火孔的。河南济源涧沟东汉墓出土一件灰陶灶,一端为长方形的火门,灶面有四个大小相若的火孔和一个圆形的烟道,惜烟囱已失。四个火孔上各放置一个折腹釜。在釜两侧分别模印出一勺、二耳杯、一盘、一盆和一炊帚,十分写实,生活气息浓郁。在该墓中还出土一件釉陶多功能灶,灶面施豆绿釉,余为棕红釉。一端有弧形火门,灶面上有两大两小四个火孔,小火孔上置釜,大火孔上一置大釜,另一置釜、甑组合炊具,甑上有盖。后人推测,四组炊具分工不同,小釜可以温水,如同后世农村土灶旁的“温锅”,大釜可煮羹粥,甑釜组合炊具可蒸制饼类干食。这件釉陶灶明器,是出土器中“功能”最全的一例。灶后端有一个宝塔形的圆烟囱,四层,侧面还镂出三角形或圆形的出烟孔,也很别致。

从汉代开始出现的陶瓷灶模型,是将日用的灶形缩小作为随葬用的明器,因此也被称为“鬼灶”。鬼灶历经三国、魏晋,一直流行到五代时期。到两晋时期青瓷灶开始增多,形制丰富多样,其中尤以三角、长方、曲尺的式样为常见。上海博物馆藏一件南朝青瓷鬼灶,灶呈三角形,灶上两眼上分别置釜与甑,一俑在灶前作持甑状,一俑立门前作观火烧柴状,灶门旁有一瓶。通体釉色青中闪黄,釉面开细小纹片,局部釉剥落,是一件典型的南朝青釉器。其形虽小,但将古代厨房劳作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带有厨与俑形象灶的模型,弥足珍贵。

到了唐宋之际,由于饮茶之风大盛,又专门出现了一种烹茶专用的小炉灶,称为“茶灶”。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载:“不乘马,升舟设篷席,齎束书、茶灶、笔牀、钓具往来。”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茶中杂咏》诗一组,其中之一专咏“茶灶”:“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此后“茶炉酒垆”就成了一个专用词汇,成为文人雅事之一,屡见之于后人诗文。如宋陆游《闲游》诗“茶灶酒垆多识面,少留卖药买渔蓑。”灶虽则重要,但毕竟原本是相当实用的物事,不知为何一到了文人笔下,就多了一丝文雅的气息,你不服都不行。

要追根溯源的话,灶的形制大约在汉代定型,此后历经千百年,在中国民间灶的型制一直未有实质性的变化。时至今日,在一些乡间这种土灶仍在沿用。虽说到了当下,现代意义上的厨房里,煤气灶、微波炉已相当普及,终有一日,土灶会完全销声匿迹。但无论如何,在中国人这悠久的火食传统中,土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古今厨师中施展“火中取宝”技艺的重要舞台,其“功绩”如何能轻易抹杀呢。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