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时下用紫砂壶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一把壶捏在手里,似乎便有了些古雅的气息。其实国人用紫砂器来饮茶的历史是不算长的,最远也只能追溯到明朝的时候。这和中国人饮茶的习惯有关。在明朝之前,无论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宋代的点茶法,用的还都是团茶。一直到明代的瀹茶法开始流行,散茶出现,这才有了用来泡茶的各式器具,紫砂器便是其中之一。
紫砂壶产于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的江苏宜兴,其地素有“陶都”之称。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使用愈久,色泽愈古雅,泡出的茶汤,也愈沉郁芳馨。宜兴紫砂壶所用原料主要是当地所出的紫砂泥,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是一种品质极佳的陶土。紫砂壶烧成后颜色有几十种,主要有海棠红、葵黄、墨绿、葡萄紫和沉香紫等十几种,而其中最出名最普遍的就是紫色,所以绝称为紫砂壶。
不过关于紫砂器的肇始,也有人持不同之见。有人认为,紫砂壶的滥觞,可能要再早一些,有可能早到宋代。宋代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之句。这首诗,是梅尧臣几次登临古阳羡——今陶都宜兴之后留下的名句。这里的“紫泥”,有人怀疑就是指紫砂器。
考古发掘也提供了例证。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人们推断,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可能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从理论上分析,以上的判断不无道理。不过,即便在明代以前已经出现了紫砂器,也许只是个案而已。紫砂壶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而且在形制、工艺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是在明代,这是确凿无疑的。
据吴骞《阳羡名陶录》载,宜兴紫砂器始创于金沙寺僧,后以明正德年间人供春技艺最高。供春本是提学副使吴颐山的书僮,曾有一段时间在宜兴金沙寺中侍候主人读书,看到寺内一位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异常,于是在侍读之余,偷偷学会了老和尚的绝技。后来他自己拿陶土制壶,完全用手指按捏而成,因此烧制出来的紫砂壶表面,往往可见其指纹。他的制品被世人称为“供春壶”,在当时已极负盛名。这样,供春便以制壶为业,并成为一代宗师。
供春所制之壶甚少,能流传后世的更成了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藏有一把供春制作的树瘿壶。这壶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
1928年,宜兴储先生偶去苏州,在一冷摊旁见一旧壶。储先生不经意地拿起一看,壶把下赫然印着“供春”的款识,他喜不自胜,便不露声色地花一块银元买了下来。
为了鉴定真伪,他再次去向摊主打听茶壶的来历。摊主告知乃从绍兴傅叔和家得来。再向绍兴傅家了解,知此壶原为西蠡费氏所有,费氏证实此壶系吴大征收藏,吴又得之于沈钧和,因此确定为供春所作。
一次,画坛巨匠黄宾虹先生看到了这把茶壶,发现壶身为树瘿,而壶盖系后代名手黄玉麟所配制,是北瓜的蒂。因此,后来储南强便请近代名匠裴石民重做了一个树瘿壶盖,并请著名的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在壶盖外沿上刻了两行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自供春壶问世后数百年间,制壶名家迭出,在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大高手,其后又有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三人,人称“三大壶中高手”。尤其是时朋之子时大彬更负盛名,他的作品后世称为“大彬壶”,名重一时。他是把紫砂壶带到一个新境界的划时代的人。
然而,流传下来的明紫砂壶精品本就稀少,“大彬壶”则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名高价重”,后世托伪尤多,愈加使“大彬壶”笼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使得传世的“大彬壶”一时良莠并存,直赝难辩。
好在地不爱宝,在考古发掘中已有四件明代紫砂陶壶先后出土,其中三件就是“大彬壶”。
说来也巧,最近一件“大彬壶”的出土,我当时还恰好亲历其事,说起来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是1987年的暑假,我还在读大三,暑假里全班同学分散到福建漳州地区作暑期文物调查实习。我当时被分到了漳浦县。每天关在县文化馆里给那些石斧、陶罐画图,百无聊赖,气闷得很。
好像是七月下旬的一天,县文化馆接到乡里打来的电话,说是盘陀乡有座古墓被盗,要求紧急发掘。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当时学习了两年考古,一次野外发掘的经历都没有呢,于是大家都吵着一起去。
到了那里一看,墓是藏在一个山坳里,已经有些破败的气象了。墓前散落着几只石马羊,几个大一点的石象生都不见了。墓是一个夫妻合葬墓,来自广东的盗墓者用炸药把女棺炸开了,结果被乡民发现,于是男棺这边得以保存完好。
那天的现场发掘一直进行到晚上九点多。墓碑挖出来了,我们就在现场释读,才知道墓主人叫卢维祯,是明万历年间的户部、工部侍郎,死后追封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长)。墓里随葬品少得可怜,只有一把木制的算盘,几件文房用品,还有就是在头部边上放着一个蓝印花布包着的东西,后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个紫砂壶。
我那时候年轻,孤陋寡闻,心里还觉得奇怪,这么个破东西还当个宝贝似的。后来才知道,这件壶竟然就是大彬壶。
这件“大彬壶”呈栗红色,满布梨皮状白斑点,宛如夜中繁星。整器形体工稳,色调沉着,气韵古朴深厚。盖顶倒立三足,形制颇奇。器底阴刻“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
根据《漳浦县志》记载,墓主卢维桢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到户部、工部侍郎,有清誉。因不满朝政,约于五十岁致仕归里。卒后随葬品除“大彬壶”外,仅算盘、戥秤各一,大约寓有“度量一生,问心无愧”之意,亦可见他对“大彬壶”的推重。据当时亲手把这件壶从墓中取出的王文径兄(后来他是漳浦县博物馆的馆长了)说,这把大彬壶出土时,壶里还装了满满一壶铁观音茶叶。
不想数年后这件“大彬壶”出了大风头,先是上了“紫砂陶器”邮票,后又渡海到宝岛台湾展出,据说也引起轰动。前年,这件大彬壶随同其他几件在漳浦出土的明清紫砂壶一起,到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我闻讯还特意赶去观摩。见到放在玻璃展柜中的这件大彬壶,如同见到久违的故人一般,心中满是沧桑之感。
自时大彬之后,清代又有制壶名家陈鸣远异军突起,名噪一时。据清乾隆年间《陶羡名陶录》中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目前所见陈鸣远款紫砂陶器不下两百件,大致可分为文玩、博古、茶具、象生四大类。茶壶向为宜兴陶器的主要器型,陈鸣远所制茶壶的最大特色见于其象生造型及文士题识。前者如莲蓬壶、蚕桑壶、三友壶,均为将自然生趣与实用壶体巧妙结合的精心佳制。
后人将陈鸣远所制陶器归纳成一种“陈鸣远风格”,概而言之,特色有三:一是农村田园风味。其所制陶器多取材瓜菜果品,弥漫农村生活气息,一如前人所谓“篱落风味”。农村题村常有吉祥寓意,以百果为例,其中一个组合是红枣(谐音早)、花生(谐音生)、菱(谐音伶)、荔枝(谐音俐)、莲子(谐音子),意即“早生伶俐子”。不同的果品组合则有不同的隐喻,如九种果品并置,九谐音久,则取长久之意,以寓长寿。
其二是文人雅趣。陈鸣远款陶器有典型的文人素材,如松竹梅三友便有较强的文人意趣或品味,因此有梅椿笔筒、梅枝笔架、松根水洗等制作。但有时又别开蹊径,如三友壶上两只小鼠,俨然农家小景。另一方面,文人对蔬食清淡的雅好情怀,由来有自。且不说远至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即便晚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一“蔬果”已反遇一端。文震亨写“栗”谓“杜甫……采栗自给,山家御穷,莫此为愈。”又写“瓠”谓“瓠类不一,诗人所取,抱雍之余,采之烹之,亦山家一种佳味,弟不可与食肉者道耳。”蔬食随节令而时新,而晚明以来士人好雅淡、弃甜俗(张岱论画“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文人雅好成为陈鸣远款陶器的题材特色。
其三手法写实自然,造型丰富多样。陈鸣远款陶器再一大特色,是以象生器物为基本的造型,而同一象生题材可有多样的器形制作,故此有象生茄子,又有茄子水注,有象生栗子,又有栗子水洗。又比如同样是莲蓬,可变化出莲蓬杯、莲蓬茶壶、莲蓬水注、象生莲蓬等,各具巧思。
紫砂壶到了清代以后,有不少文人雅士参与其中,极大地提升了紫砂艺术的情趣和品位。曼生壶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浙江钱塘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清嘉庆间,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传说陈曼生曾创作有十八种款式紫砂壶,称“曼生十八式”,壶上或题诗,或刻文,抑是金石、砖瓦文字,古意十足。
说到在在壶身上篆刻铭文,是紫砂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走向成熟的表现。早期的紫砂壶如供春壶等大抵只有落款而没有铭文。从时大彬开始,陆续出现有题句和署名。
早先的铭文,大多只移用前人诗文,如一件晚明陈用卿制的金钱如意壶,其铭曰:“月明林下玉人来”。到了清乾嘉以后,因浙派金石高手陈曼生等的参与,壶铭艺术得到极大发展,这时的壶铭已尽脱以往匠人式的装饰和流俗习气,或说茶事,或说壶事,更有别出心裁,融感觉、心境于一体而自出胸臆者。铭壶而能超于壶外,文已尽而意犹未止,如:“手托清泉当浩魄,半是卢仝半李白”,“ 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提壶相呼,松风竹炉”……常令人情怡神悦,爱玩不已。
常见明清紫砂陶器多为茶具,但明末清初宜兴著名陶工项圣思创作的一件传世作品蟠桃紫砂杯却是一件酒具,堪称孤例。
这件紫砂蟠桃杯胎质细腻,色红润,为宜兴窑烧造。杯形似半剖的桃子,以枝叶作杯把,三小桃为足。造型自然,甚有意趣。器表镌刻七言诗二句:“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款署“圣思”,钤“圣思氏”阳文方印。
蟠桃为传说中的仙桃,吃了可长生不老,故历代多以蟠桃寓意长寿,成为绘画题材中的吉祥图案。这种认识在明清时期颇为流行,在出土或传世文物中也有不少桃形酒器发现。如1982年12月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银器窖藏中,出土的七件蟠桃形银杯与项圣思桃形紫砂杯相似,也是以枝叶衬托桃杯,结合巧妙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