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今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依然很有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
我自幼遍读四书,博览经史,触及孔门儒家,深思熟虑,切磋琢磨,得其奥蕴,悟其玄虚,深感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丰富厚重。现揆其要者,胪为下列诸端。
以德为先。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子曰:“君子怀德”。孔子在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中认为,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他还把道德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崇尚“德外无治”思想。以德为本,以德为先,一国之君,首先要修炼自身的“德性”、“德行”,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孔子重视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教育比行政命令、刑罚措施更为重要,即通过道德教育形成道德信念,达到道德行为的践履。
有教无类。孔子曰:“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可以给予教育。他的教育对象没有贫富、贵贱、等级、地区的界限,使教育普及于平民。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顺应了历史潮流,其实质是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把学校由官府移至民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孔子建树的历史功绩。孔子还提出办私学的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理想在道,操守在德,归依在仁,智慧在艺,这四点要求都完满地实现了,就达到了育人的最高标准——“仁且智”。孔子是我国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创始者,“有教无类”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是由孔子开创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用固化的教学方法施教。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用他的话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观察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要“退而省其私”,即观察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事情。
温故知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有新的领悟,这样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转化,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
启发诱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积极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时及时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予开导。启发诱导学说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两千多年来,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久不衰,经久弥新,直至新世纪。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学术,学派林立,学说众多,而启发诱导作为注入填鸭式教育的对立面,古今中外,各种学派,各个学说,无不对其推崇备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启发诱导学说不减其真理的光彩,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学思并重。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则空无所得,只思考不读书,则疑惑仍不解。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主张的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学说,认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积累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宗宝贵的思想遗产。
循序渐进。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说明孔子在教学中是主张循序渐进的。他的私塾诸人孟子对循序渐进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要自强不息,不可松懈间断,另一方面不能急躁冒进。他讲了“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去拔苗助长,那就适得其反。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孔子及其后学都认识到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日积月累,逐渐增进的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提出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所谓“无言之教”,即通过暗示和榜样去教育影响学生,榜样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且还有一定心理学依据。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一生为学施教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后之为师者的期许和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者,当为人范。因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者立德修身之大本。
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国建立了教育基础,奠定了道德基础,铺陈了思想基础。他所营造的都是国家民族文化历史的奠基工程,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他是我国的教育始祖、道德鼻祖、思想导师。他是国家灵魂的精髓,民族精神的光辉,国魂的体现,民族的象征。泰山苍苍,黄河泱泱,孔子之风,山高水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含有普世价值,具有世界意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诸子百家时代,在我国思想文化历史上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派思想,各种学说,都出现在那个历史舞台上,异军突起,异彩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与此同时,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西方的希腊也出现了一个群哲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降临到这个世界,孔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索罗亚斯德,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显现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全人类进行共同精神文化奠基的时代,中国哲人在此时扮演了主要角色之一。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受到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当西方人走出中世纪千年神学禁锢后,在茫茫无路中,寻求到中华文明的仁说人学理论,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西方影响深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745年在《人类思想史新提纲》中,对中国称赞备至,他把中国孔子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思想融入到欧洲启蒙思想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很实用,要求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他和西方一些思想巨匠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那是真心赞扬。
过去,欧洲人常说,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是由德国人用德文写成的,现在我要说,世界上最古老的教育学是由中国人用中文写成的。这个人就是孔子。
“大学之道”解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为“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比厚,未之有也。
这里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系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容,也是修身要达到的几个具体要求。这几项是一种逻辑递进关系,也是情与理的协调过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前半段“欲……先……”说的是追求本体的功夫,是执果索因,是逆水行舟;后半段“……而后……”说的是自然之效,是水到渠成,顺风扬帆,自然而然的成果,是无须刻意,不必烦难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读“大学”的方式,是以诚意——正心为实际出发点,从诚意——正心教起、学起、做起。所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格外重视内心的意与心,讲究动机、深察思虑,并且相信真正的修养、教育,不单管辖行为,还要管到行为背后的思想。大家不只要有“正当的行为”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正当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就包含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大系统中。所谓诚意,就是诚实、诚恳、诚朴、诚心、不虚伪、不欺骗、不说谎;正心就是公正、公平、公道、正道、正派、不偏袒、不徇私、不舞弊;修身就是以自我完善为中心的修养、修身养性、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无私、无畏、无敌的高素质人品;齐家就是要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夫妻互敬互爱、互助互勉、教育子女;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担当大任,为国效力,服务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平天下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推而至于世界大同。这里的“正当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也可概括为: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领,也可以说是三宗旨。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了解大德善道,这大德善道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义,守仁义,致中和,达智勇是明明德的德治规范。孔子重视道德教育,把德育置于大学宗旨之首,是十分可贵的。亲民即新民,就是不断革新学生的思想,更新学生的知识,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与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开民智、养新民”的思想相同、相连、相依、相融的。这种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至于止于至善,就是思想要达到最高境界,学术要达到最高水平。尽善尽美,至高无上,追求至善,达于顶峰,穷其极也,达于极致,是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高尚思维,至为宝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就是致知,格物致知后,就能定夺、定名、定评、定位,就是能明辨是非,厘定正误;有了定夺的能力以后,就能做到清静、安静、心静、情静,就能达到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心境,有了清静的心境后,就能达到安静、安宁、安适、安定的胸怀和心情,有了安适的心情和胸襟就有可能对事物进行审慎的思虑。虑而后能得,虑就是思忖、考虑、斟酌、审视,经过细致入微的思维过程,达到认识的跃进,腾飞阶段,然后取得成果,收获业绩,建树功勋。经过审慎的思虑,就能得到完满的收益,反映了思维的普遍规律。天下之通义也,普世之通则也。这里还提出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本末、终始、先后、厚薄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段话是认知过程的矛盾论,是思维规律的辩证法。
由此可知,大学之道就在于它是大人之学,大师之学,大道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