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乍山·杨氏·四知堂

金建楷

宁波江北慈城乍山是个好地方:无山不绿,无水不清,四季花开,到处鸟鸣。乍山地名,古老久远,乍山人文,响亮传馨……

乍山名,历史演绎;

勾余城,考古明证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4年)11月,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越大夫范蠡离越而去,越又杀其大夫文种。越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地(其意是赐给祭肉一般的肥沃土地)。又按中国以山水为名的习惯,遂将此地称作“胙山”。

勾践接受封地后,就在乍山王家坝南面特新建一个城叫“句(勾)章城”,目的是为了表“章”(彰)称伯(霸,诸侯之长)以示子孙。原先大家都以为“句章”是宁波最早的城市,然而这个结论被科学考古发展给否定了。201164日,勾章城考古再获突破性进展,市文物研究所长王结华站在乍山王家坝的田野上欣然地宣布:根据实地考古证明,在王家坝北边,发现距今2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故都。引证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著中所说: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有两个儿子,一个封地“勾无”(在无锡),一个封地 “勾余”(在慈地一带)。这个新被发现的都城,不就是“勾余城”吗?其实,史志上也早有记载:“越王勾践以南疆勾余之地,旷而称勾章。”可见,勾章是勾余后的扩建都城。在本地古代民歌集就有《勾余土音》称呼。迄今慈姚交界的一座山也叫“勾余岭”;况且,前几年挖掘出来的一块石碑,清清楚楚地刻有“勾馀”两字。乍山,见证了乍山是我宁波悠久文明历史的摇篮,也是文化肇源的发祥地……

又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采用“胙”的半边字,写作“乍山”,看来此改也并非“空穴来风”……

杨氏谱,意外发现;

杨姓人,江北名贤。

乍山杨姓是杨氏蔓延的一个支脉。据民国二十年重修的《杨氏宗谱》载:乍山杨氏自宋绍兴年间,江西一杨姓中进士放官明州而来的,任期毕,“因贫不能归”里,又“爱胙山山水之胜”,于是举家落户于此。至民国二十年,已传“三十二世”,有五百年历史了。期间旧谱毁于“明建文时嘉靖”年间。至清嘉庆曾续修,又遭兵乱失散。以后几次想续修,因找不到原始谱本而遗憾搁浅……一日,杨氏一子不经意中瞥见一户人家女子,用一旧书册压针线,一看竟是杨氏宗谱残本,于是喜出望外,就拿一本新书与她交换,这样才使以后修谱有了依据,遂成谱本……以至“十年动乱”期间,又遭厄运,被视为封资修的中国宗谱,大批的被当作“四旧”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很多传承千百年的档案,从此断根失源,杨氏家谱也难幸免。想不到也有残漏之册,流落民间……一日,江北档案局李君在慈城街头旧书摊上,意外发现《杨氏宗谱》残本,立即买下,现珍藏在江北档案库内。

杨氏家族涌现出许多名人贤士:世代忠良的“杨家将”,家喻户晓,千古传扬。在江北也有不少名贤,如杨简、杨守勤、杨九畹、杨守正、杨泰亨、杨敏曾等。

四知堂,传世警言;

杨家村,薪火繁衍

杨氏家族,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家训”符号,乃就是在自家厅堂上高悬写有“四知堂”三字的匾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杨氏宗谱》记载:

西汉杨敞是赤朱定侯杨敷的孙子,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史马迁的女婿。有二子:忠、恽。杨忠的曾孙杨震,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东汉时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以清廉著称。他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求见。夜晚,王密怀金10斤,要送给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婉言拒绝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自此,杨震的“四知”名言传为佳话,受人敬仰并流传……

于是杨氏家族以此作“家训”。为了永铭这个传家宝,要求世代子孙刻“四知堂”三字作匾额,高悬厅堂前作为杨氏传统堂号。“四知堂”是为政清廉的象征;是杨氏家族警示子孙标志性的格言。它像一面镜子,时刻教人清心自持,切莫沾污祖训……迄今还演绎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劝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等谚语俗话,已在我地区广泛流传……

杨氏宗脉,像汩汩泉水长流;杨姓后裔,传承薪火繁衍。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