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范娟
2012年11月8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我们迎来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70后民进会员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也成了我的首要政治任务。在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这两个字被反复提及,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期待。“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多谋民生之命、多解民生之忧”等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通过聆听总书记的报告,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于
对社会发展的自豪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最近十年,面对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南方冰冻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和世界罕见的矛盾问题,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唯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民生保障得到更好地落实。
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从教十几年来,我切身体验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刚开始的学校,校舍破旧,课桌椅陈旧,教学设施十分落后,而现在我们的学校塑胶操场、天文台、演艺厅、微格教室、钟楼、地下停车场,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变化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对教师培训力度的空前加大,十分重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的提升。从教十六年来,我先后参加新教师上岗培训,瑞安市骨干教师培训,瑞安市学科中心组学习,瑞安市名师培养对象培训,温州市新课改研究班学习,温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温州市名师工作室学习,参加了浙江省五年规划的省培活动;期间,还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文凭。一次次的培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提升了我的业务素养,我很感谢,也倍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聆听自己生命的拔节之声,是最最幸福的!
“幸福感”来自于
对现实生活的自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史无前例的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之后,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十年来,延续2600多年“农业税”的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农业补贴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等等,一系列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出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百姓,都从中获益,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温州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53所,在校生152.7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六分之一强。多年来,我市先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五年基础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了较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阳光招生,不断满足“有学上、上好学”的社会诉求,教育公平之路越走越宽。而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如何均衡,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温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优化市局直属学校师资配置的实施意见》,条条举措重在倾斜薄弱学校,进一步加强师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教育公平的强势推进,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幸福。
“幸福感”来自于
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的正是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八大报告绘制了一幅崭新的未来蓝图,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的重视和关注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也会越来越幸福。
我出生于农村,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只有7位教师一百多位学生的破旧村小,在那个抬头是山,转个身还是山的地方,我翻开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我没有怨言,研读教材,自制教具,培优辅差,深夜伴着山风静静阅读,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自费出去听特级教师的课,鼓足勇气去找城里的知名老师指导。同时,积极撰写论文、案例,毛遂自荐参加各类比赛,成长很快。因为我始终记着一句话:“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怀着坚定的教育理想,一路出发;也感谢山风和沃土,把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灵魂。
几年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师招聘中,以全市第一名的总成绩进入一所知名的市直学校。在这个喧闹、繁华的都市,一路奔跑,一路挥汗。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感谢命运的眷顾,把世间好的人,好的机会归于我,让一穷二白的生活逐渐滋润起来,渐渐地绿肥红盛,安家、安业、嫁人、生子。
作为一名从教十六年的教师,怎样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持续获得幸福呢?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珍存幸福。想想现在一线的老师们,是否都能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呢?我们的幸福感如果只是单纯地寄托在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上,寄托在教学硬件软件设施的改善上,那么这种幸福感必定不能持久。如果我们每个老师在教育的面前是感到疲惫不堪的,那么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又能走多远呢?如果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怎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呢?因此,我们心中要珍存一份幸福,播种一颗幸福的种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勇于追寻。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体悟教育幸福的真谛;只有那些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品尝到教育幸福的滋味。教师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时刻对学生怀有教育责任,这样才能苦中作乐;教师的工作虽然面对无尽的困惑,却时刻胸怀教育良知,这样才能默默无闻于纷杂的浮躁之世,辛勤地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胸怀理想。如果把教师仅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对教育缺乏一种事业的追求与理想,那么他必定是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的,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育理想”之说,为什么那么倍受关注?我想也足以说明教育理想的缺失对教师幸福是“致命性”的打击。对信仰和幸福的关系研究也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因此我们呼唤教育理想的回归,唯有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怀抱着教育理想踏上教育岗位,需要保持一份静心,慧悟妙思;保持一份良心,教书育人;保持一份真心,实现理想;保持一份幸福,体验生命。获得与感受幸福,就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这份能力来自于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的完善,对境界的提升。这时,幸福不再是经济的丰厚回报,不再是职位的逐步提升,不再是别人的点头肯定;它是我们心中怀着的梦想,是实现梦想的每一种体验,是感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是超越自我的每一点进步。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则幸福在。
我们怀揣对教育理想的虔诚追求,经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痛苦徘徊,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最终迎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刻幸福。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那么,亲爱的老师: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做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