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习华
杭州城站路地处老城站大门正中,如同现在的西湖大道。这条老马路虽然不长却相当热闹,旅客川流不息除外,四周小弄、古巷居住着大量的工人、商贩、车夫。铁路部门管辖的“二七”影院,每天放映国内外电影。我印象较深的有《白毛女》、《山头凶龙》、《攻克柏林》等。不远的福缘巷有一家城站大戏院,他们专门接待越剧戏班,生意火爆,戏班艺人十分辛苦,他们一落脚便匆匆跑到街上做广告。乐手吹吹打打走在前面,女演员扛着宣传板断后。这一招很奏效,因为宣传形式新鲜夺目,所以晚上肯定爆满。
建国初,我曾就读长庆小学,有一天接到上面通知,让我们去城站欢迎外宾,那时大家的生活水平很低,男生白衬衫蓝裤子、女生白衬衫背带裙,那天去迎宾的人很多,好像是大人物来杭州访问。我和同学们有幸站在离出站口不远的广场上,说话间,前面仪仗队忽然鼓乐喧天、彩旗飘动,于是我们大声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虽然当时不知道贵宾是谁,然而激情已进入高潮。
警卫摩托车一辆接一辆开道,且器宇轩昂。于后,一辆敞篷轿车开过来了,我发现是敬爱的周总理陪同一个外国老人,他们频频向我们欢迎人群挥手。我和同学们太激动了,于是后面的人把我们挤出了警戒线,眼看孩子们就要撞上车子,这时总理弯下身摆手示意:大家别挤,注意安全。
解放初没有电视,认识总理主要靠电影,那时到电影院看电影,正片开始前有十分钟《新闻简报》。拍摄内容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人和国内重要会议情况。总理亮相最多,所以大家都认得。现在新闻媒体传播很快,这种报导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云:苏联国家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来杭州访问。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城站路有各种商铺和茶楼酒肆,不仅白天热闹非凡,到了晚上还有“小热昏”曲艺演出。华灯初上,皓月当空,艺人小福禄在骨牌弄口说书,销售梨膏糖。当时我是一名初中生,囊中羞涩,无力购买他自制的营养糖块,不过我是他的绝对粉丝,他能将白天发生的重大新闻,晚上编成小曲唱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伤病员来杭养伤的事。其实,我正好站在城站路上亲身迎接他们的。
一九五二年秋,抗美援朝战争正打得关键时刻,有一批志愿军伤病员到杭州来治疗,市委市政府组织学生、市民到城站迎接,那时没有出租车,其他车辆如中巴、大巴也很少见。有关部门动员了成百上千辆三轮车接待使用。别看那些车简陋速度慢,但它却平稳,轻巧实用。
“向最可爱的志愿军伤病员致敬!”“志愿军战士们辛苦了!”在一阵阵口号声中,一辆接着一辆的三轮车在我们的身边开过,年轻的战士有的用纱布裹着断肢,有的吊着无手的胳膊,有的伤员整个头被包着只露出一只眼睛。战士们依偎在车座里,他们心力交瘁,我们含着眼泪,一声声呼喊:“志愿军叔叔辛苦了!”“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三轮车长龙似地向市中心前进。我默默地祝福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你们的父母亲人正盼着早日团聚呢!
经历过惨烈战争的战士们,当你们绕过美丽如画的西湖时,你们想到什么呢?我们老百姓的回答是:祖国的锦绣河山靠你们来保卫,人民的幸福安康依仗你们的血之躯来实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更不会忘记埋葬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
城站路的故事很多,现在这条马路消失了,它的故事溶合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的怀念中。
(作者系嘉兴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