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晔城
蛇年新春前夕,由民进绍兴市委会主办的“梦底家山·徐佩瑾中国画展”在鲁迅纪念馆公展,这是近年绍兴民进通过承办会员画展的形式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既是对会员成果的肯定,也是党派展示自身形象,创新社会服务的有益尝试。展览开幕当天,市委会机关同志现场当起了好客的东道主,布置场地、引导来宾、发放画册、维持秩序,忙得不亦乐乎,市委会主委陈伯怀亲自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体现了绍兴民进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支部活动,佩瑾所在文艺支部的20多位会员,几乎都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让人感动的是,有的老会员在家属陪同下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每幅展览作品,支部主委、著名书法家喻革良主持了开幕仪式,体现了文艺支部的特色和活力。这与其说是一个民进会员的成功画展,倒不如说是“爱满民进”的又一次生动诠释。
同在文艺支部,在我的印象中,佩瑾是一个低调沉稳甚至带些严肃刻板的画家,然而每次支部活动,只要轮到他发言,他总会畅所欲言,或结合自身或联系周边,反映一些民生热点与现实对接的社情民意,那份发乎于心、出乎于情的酣畅淋漓,与平时外表平静的他判若两人。2007年以后听说他又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脱产读书,我心里便纳闷:大家都在忙于赚钱,他居然选择回炉煅造,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替佩瑾担心,比如生计如何解决,家庭如何顾及等等。总之,在我看来,下得了这个决心,耐得住那份寂莫,付出的代价肯定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但佩瑾居然做到了,而且一去就是三年。
“梦底家山·徐佩瑾中国画展”是佩瑾向社会、向党派、向师友、向会友敬献的一道精神大餐,想必也是佩瑾学成归来的一场“汇报演出”吧。展出的作品浓缩了佩瑾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写生的精华,强化了对自然美的表达,在佩瑾的画笔下,树丛,河流,村舍,水桥无不含情脉脉,提升出一种更是生动,和谐,宁静的环境之美,置身其中,更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恋之情。那是一种久违了的田园梦境,是坐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几近忘却远远抛在后面的梦里故园,是挥别太久记忆模糊的昔日乡愁,是疲惫时极目远眺的远方,是困惑时连接地气的本源,是儿时的鸽哨,是成长的歌谣,是长大后的牵念,是终老后的归属。佩瑾的山水画就那样瞬间让人完成一次生命历程的检视和自省、体验与追忆。让我惊诧的是,像美丽中国、自然净化、自我净化这些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词居然能在佩瑾的作品中找到许些印证。
梦者,心之动也;家山者,心之境也。以心而征诸境,以梦而归之家,予知此梦此境,当有不可言说之妙。佩瑾用“梦底家山”作为画展的主题。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传递的“心意”想不限于自然之美,更有修身立德的人性之美吧!
回望佩瑾的艺术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佩瑾从小喜爱绘画,儿时童心涂鸦让他对那个艺术之梦产生了无限遐想。因家贫辍学后,他到文化馆打工,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剧场舞台背景设计,指导老师正是后来的民进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吕英澄,那时他还不到18岁,而他居然小有成绩,作品《少奇同志》被推荐参加市里美展获得三等奖。八十年代初,佩瑾顺利考入一家定点生产外销产品的大型国企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工作,由于美术功底相对扎实,对美术的认识,对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够找到贴切的“词汇”,他设计的图案多被外商“相中”,制作成出口产品年销量竟达上千万元,很快佩瑾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虽然从事的是自己喜爱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但佩瑾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他越来越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忧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八十年代中期,借着当时鼓励企业职工掌握文化技能的大好形势,佩瑾如愿以偿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院,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他掌握的专业知识究竟如何,大概一件事情足以证明。那是毕业那年,中国奥委会向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征集中国代表团参加汉城24届奥运会礼品方案,佩瑾抱着试试的想法参与应征,他的方案是中华华表和汉代瓦当巧妙构图组合而成的一块艺术壁挂,结果在数万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国礼赠送各国元首和四海宾朋,当时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媒体均有大幅报道,佩瑾还赴京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亲切接见。数月之后,佩瑾又应中国体育协会邀请,设计一块纪念壁挂,又是作为国礼赠送参加当时在广州举行的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执委会会议的全体代表,深受国际体育新闻界知名人士的好评。如果说他的第一件国礼《华表》主要运用中国元素,那么他的第二件国礼《搏击》主要体现的是江南元素,水·树·村·镇,四幅小型壁挂既异彩纷呈又融会贯通,画面没有竞技体育的激烈拚杀,只有和谐共处的宁静生活。佩瑾承认,里面其实倾注了他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情感,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国际友人对他的家乡留下美好的印象。随后,学有所成的佩瑾通过人才中心牵线搭桥调到地方文联工作。从美术爱好者到工艺美术师再到美术管理者,佩瑾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呈现在他面前的艺术天地越来越宽广。九十年代初,佩瑾负责新筹建的绍兴博物馆《绍兴史迹陈列》形式设计,因其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省市专家高度评价。佩瑾创作设计的浮雕《稽山鉴水之魂》和《水乡颂》两幅大型壁画,还被确定为绍兴博物馆序厅壁画。进入新世纪以来,佩瑾又先后主持了像绍兴轻纺博物馆、绍兴茶艺博物馆等地方专业展馆的陈列设计,均获成功。从传统水墨山水到现代视觉艺术,从设计奥运礼品到布置人文展馆,举办个人画展乃至像参与《风雅颂》全省民间歌舞晚会之类大型舞台设计等等,佩瑾不停地在古往今来中来回“穿越”,以后又先后从事过人文旅游研究、舞台设计研究、当代艺术的展示交流、研究出版、教育推广等工作,触类旁通的结果,不断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学养和情操。在佩瑾的画笔下,在佩瑾的作品中,不断融入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母校的三年深造,更让他深入理解国粹艺术中的法度、传承与创新等,佩瑾心中的那个“梦底家山”日渐清晰起来。
九十年代佩瑾下海经商,缘由竟与民进有关。原来佩瑾94年入会分配到文艺支部,因为社会影响较大、工作能力较强,不久就被推选为文艺支部第二任支部主任。不料“继位”伊始却面临一道棘手的难题。当时市委会鼓励支部发展文化产业,文艺支部发动会员募集了数万股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这笔股金暂时搁置起来,当初对会员承诺的利息眼看无法兑现,可能影响党派威信,打击会员热情,情势“迫使”佩瑾临时成立了一家取名国基的广告装饰设计公司,会员们齐心协力,有的找场地,有的跑业务,佩瑾更是义不容辞,发挥专业特长,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这笔股金连本带利还给了大家。这大概可以算作“支部主任带领会员奔小康”的一个经典案例。回忆当年担任支部主任的经历,恰如佩瑾当时获得全国公益宣传作品大奖的主题《无愧我心》所要传递的心声:他把会员视为自己的兄弟哥们,有空闲谈聚会,结合生活参政议政、服务社会、服务会员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佩瑾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书写了一位民进会员充满深情的爱字。
(作者系绍兴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