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老少同庆儿童节  斜风细雨走建德——建德扶贫助学小记

蔡惠泉

“六月里花儿香,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的富强……”50年转瞬即逝,儿时的歌声还萦绕在耳畔。

恰逢人生的第58个儿童节,有幸偕萧山统一战线“十佳善举”获得者、我会会员郑震一起赴建德市白沙镇看望他助学的六位小朋友。

我的童年正逢饥馑岁月,天真无暇的年华,好像是在饥饿中被打发走的。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已无温饱之虞,但贫富的差异总是存在,有坐在高档轿车里反复讨论今天去哪里吃美味的小少爷、小公主,也有徘徊在书店书柜前反复考虑能否买下心爱的图书的穷孩子。一想到那些渴望书籍的孩子们,我们总觉得还需要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次建德之行。

出发去建德,应了那句“好日多风雨”的俗语。六一节的前后都是晴好天气,而我们的出行正赶上了风雨,回程又有更大的风雨为我们送行。在风雨中,民进建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楼凤琴撑着雨伞,反复电话联系,带领我们一家一家地去看望节日中的农家孩子。

第一家的孩子说是住在新安江街道新蓬村,结果车子弯来弯去在村道上开了半来个小时,踏着泥泞的山路又走了十来分钟。学生家的屋倒还高大,依山而建,有三层,毛胚房,毫无装修。女孩的父亲40来岁,患有肝病,正讨论找医院换肝的事,脸色看上去特别的暗。孩子很温情,我们告别后往山下走去,已经很远了,她还站在门口的台阶上不断地向我们挥手。

看望学生的第二站是在一个公交车候车亭里进行的。女生瘦瘦高高的,戴近视眼镜,由于她家住的是临时出租房,我们也就在马路边完成了慰问。

第三位是个乖巧的女孩,她早就在路口迎候。她说,妈妈在租借的屋里等我们。郑震询问学习情况,她回答说一般总在前三名。面对这么懂事、要强的孩子,还有什么可以叮嘱的呢!恰巧雨停了,楼凤琴为我们和女孩一起在行人道上合了影。道别后,返程的路走了不到十分钟,只见女孩提着满满的一塑料袋水果,气喘吁吁地追上来,把它交到郑叔叔的手里,她反复地说,这李子是她妈妈特地从家里的树上摘下来招待我们的,要我们带回去吃……望着女孩如释负重,转身轻松而返的背影,同行的文化支部主任高洁的眼眶湿润了,我也有同感,这场面犹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只不过这儿的主角是女孩与她的“郑叔叔”。

六一节的慰问继续进行。第四位女生和她妈妈一同站在近30度斜坡的小区路口,她们的租房在坡的最高处,走上去有点累。建德的面积有2360多平方公里,是萧山的两倍还大,人口却不到一半。县城介于梅城和寿昌之间,是1958年建电站时在江边上择地建的新城。梅城原是严州府衙门的驻地,寿昌也是个老县城。

女孩的妈妈再三叮嘱我们,她家住在大慈岩,下次一定要抽空去她们那里。

郑震在景宁、松阳助学时对孩子们说:好好学习,以后到山外边去读书,去看外面的世界,叔叔在等着你们。我以为这是赠与孩子信号,明确人生追求目标。

(作者系萧山民进会员)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