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浙江省委会
粮食问题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决策,要求到2018年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目前第一轮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一轮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即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开始。这是一项投入巨大、涉及面广、复杂性高、系统性强的艰巨任务,实践中难免出现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以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推进浙江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状
截至2012年4月底,全省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2315个,面积245.79万亩。已累计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7644.32公里、机耕路4874.27公里,建设泵站3112座,修建农机下田坡60423处。目前,全省38个水稻主产县(市、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启动建设育秧中心111个,建成后供秧面积将达54.1万亩、烘干中心130个,建成后服务面积将达48.54万亩,年烘干能力16.06万吨。全省已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2135家,新购置收割机、插秧机、翻耕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及大型喷雾器等农机具12327台(套),开展水稻育供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等社会化服务面积568.48万亩。2010-2012年全省累计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资金达23.1亿元。
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生产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二是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四是粮食增产增效作用日益显现。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仍有欠缺,导致发展思路不明
目前,对基层干部考核仍以经济发展和GDP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部分乡镇对功能区建设工作缺乏大局意识,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认为功能区建设只会增加财政支出不能增加税收,并且功能区建成后会影响土地征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在建设内容上,一些干部对农田沟渠等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甚迫切,设施能简则简,资金能省则省,往往热衷于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把资金用于村际道路改造,以博取大部分村民的拥护。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有偏差,导致整体发展思路不够明晰,突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规划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规划没有衔接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沟、渠、路没能及时纳入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范围,造成较大范围的排水不畅、内涝严重,达不到能蓄能排的要求。一些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处于“两不管”状态。如部分功能区内的小河道疏浚、小河坎整修、机埠新建(改造)等不属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范围,但因项目过小、过散,也无法纳入农田水利项目总体规划。
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省里对两区建设的投入缺少新的增量资金,而且各部门的原有扶持资金也没有整合。部分地区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方面,各地积极性不够,政府投入与实际建设需求相差较大,影响了两区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建设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管护
功能区建设中存在监理“监而不理”现象,导致一些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排水沟深度未达到要求,要求低于田面60厘米,结果变成低于田塍60厘米,甚至更浅;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要求,C20的变成C15,甚至更低;沟渠的钢筋配置密度达不到要求,配置钢筋距离较宽,存在偷工减料现象;路肩质量达不到要求,要求大块石砌的变成小块石,要求8厘米以上压顶变成5厘米,甚至更薄;机坡质量达不到要求,建设时没有挖尽坡下糊泥并用大块石垫底,混凝土强度又差,造成收割机一压就崩塌、碎裂的现象屡有发生。
粮食生产功能区都是由各级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归农户或种粮大户使用,没有制定出台功能区耕地保护政策和相关措施,对功能区内非粮化无能为力。没有明确功能区建成后基础设施该由谁来日常管护,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资金,村集体一般不愿意或无力承担管护职能,农户或种粮大户更不会出资管护,从而出现功能区管护真空。在失管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功能区基础设施加速老化和损毁,使用年限大大降低。
种粮效益偏低,致使非粮化倾向重
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确保种植一季水稻难度较大,不少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民已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粮食功能区内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后,葡萄、花木、蔬菜瓜果等高效非粮产业更不断挤占粮食功能区,发展势头迅猛,对此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据慈溪掌起镇功能区调查,今年已有工商业主以每亩55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粮田20亩种植葡萄,每亩租金上涨了300元,涨幅高达120%。在其他地方也都相继出现了类似情况,种粮大户与非粮种植户抢租土地现象十分突出,租金的大幅上涨,使效益相对较低的粮食生产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花木、草坪等作物种植带走了大量肥沃的表土,对农田土壤耕作层破坏严重,导致土壤地力快速下降。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厘清思路努力,摸透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尤其是县级和乡镇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正确处理好功能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等的关系。当务之急,一要稳定并加大投入。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维护资金,继续加大功能区内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建议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资金由财政按面积一次性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省、县两级各承担50%。二要以考核促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将功能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三是要实现法律“护航”。建议省人大出台专门法规,对功能区的长期管护进行全面的规定,包括保护功能区耕地、加大功能区内耕地破坏、非粮化生产等的查处和惩罚力度等。
从统筹各方入手,凝聚发展合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搞好部门协作。要建立会商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进行充分沟通衔接。要统筹农业、水利、农机等部门今后四年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确保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做到因地制宜、立足长远,避免在重大工程区域、城郊预征地上搞建设;要通盘考虑功能区内外的沟、渠、路整体建设,避免人为分割;避免建设标准过低,实用功能缺失;做到沟、渠、路全覆盖,避免出现空白点和留有死角。
从规范程序考量,强化项目监管
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建立更加规范的工作程序,严格按项目申请、规划设计、县级初审、专家论证、方案上报、市级审核、项目批复、公开招标、项目实施、完工验收、竣工审计、县级初验、市级复验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建议明确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管站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工程质量监管的主要责任人。同时要充分发动村民、种粮大户、老党员、老干部进行实时监督。要加强项目建设补助资金财务管理,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做到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从科技创新着眼,提升种粮效益
一是要稳定种粮大户队伍。要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鼓励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减少种粮兼业现象;对优秀种粮大户进行土地租金补贴,缩小种植粮食与非粮作物的地租差距;提高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等规模种粮主体的补贴标准。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双千”示范活动,在每个功能区内至少建立一个示范方,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粮食生产总体水平。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技术研究攻关,增强粮食增产增效原动力。加强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科技到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