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网络参政议政新模式,不仅需要政府的公正对待、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化的制度、健全法律,而且需要网民的积极、文明参与。这样官和民“同台共舞”,政治才可能与每一位公民真正零距离互动,网络参政议政这一新方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 参政议政
网络参政议政是伴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在中国民主政治、文明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民主形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参政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网络参政议政经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这一理解是片面的,不完全的。
笔者认为网络参政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的参与,即公民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政策研究者或政府机关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建言献策或进行讨论,提供给决策者或政府机关作参考;二是“官”参与,也就是参与决策者或国家机关将调研报告、出台政策法规案等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和建议,以利于修正完善,做出科学的、民主的决策。
那如何才能让官民“同台共舞”,才能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形成有序、健康、理性的具有生命力的网络参政议政新模式呢?
一、“官”的参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首先在于执政者能够正确参与、监督、管理、导向,只有领导干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
(一)公正对待——网络参政议政的前提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府不仅要重视网络民意,而且要公正对待网络参政议政,有勇气及时从网络民情中得到信息,开诚布公面对网络质疑,取得民众理解和支持,争取圆满解决问题。例如“2012年占据了网民的大部分视野的“表叔”杨达才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监督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勇气和决心。政府重视、公正对待网络参政议政,不仅打击了不法分子也替百姓伸张了正气,也为政府树立了威信。
另外,信息不对称也是网络参政议政中的不公平现象。而“电子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我国不少地方的“电子政府”网站疏于管理,流于形式,都会使公民的网络参政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因此,电子政府勤于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是确保网络参政议政的前提。
(二)积极参与——网络参政议政的保障
当今时代,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
1.领导上网经常化
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建设、上网经常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个现代化的领导,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能够通过网络对社会舆情做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判断,还要靠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鼓励大家上网。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要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转入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领导干部解决问题要常态化,经常性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干部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网络问题,现实解决”。
2.推进政府信息化
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需要建构政府公开、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网络政治空间和网络政治参与的魔力就在于信息的透明化。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建构,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驾驭网络政治空间的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政府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中不断汲取智慧与经验,把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将网络论政中的有益做法制度化,并将有效的网络监督纳入既有监督的制度体系之中,从而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在网络时代,政府只有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互动,才能更加充分地实现其职能。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网络参政发展特点的电子政府,建设系统化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提高政府的电子治理能力,成为推动网络参政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广西政协开展的“网上会客厅”已举行了多次网上专题议政活动。主要针对广西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鼓与呼。委员议政的“网路”越走越宽,不仅是议政方式的改变,它还带来了种种信息和关系的沟通,更是扩大公民有序参政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样,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改善网络参政的信息环境,利用完善安全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创建“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网络平台,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桥梁”,扩大网络参政的途径,形成良性的多元互动机制。
(三)制度建设——网络参政议政的关键
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保证网络参政议政的常态化,制度建设是关键。只有推动网络参政问政走上制度化轨道,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网民留言办理反馈落实机制,才能使广大网民的“金点子”迸发出“网络智慧”的时代火花,转化为社会建设的实招。
例如,在2013年9月23日的第三届网络参政问政研讨会上提出了网络参政议政样本——惠州模式,真正走上了制度化道路。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重视网络参政议政,惠州建立了“红黄绿”灯限时办结制和网民评议制度。系统对5个工作日内回复并于15个工作日内办结网民问题的,亮绿灯;已回复办理中,但超过5个工作日内未办结的,亮黄灯;15个工作日内未办结且未申请延期办理的,亮红灯,在考核时作为超时回复进行计分。除系统评分,提交信件的网友以及浏览信件的围观网友,均能够对相关部门的回复进行评分,结果公开,作为网络参政议政工作考核指标之一。为了真正推动网络参政议政取得成效,惠州市还定期开展各项检查监督,以考核体系评价问政成效,严格网络参政议政问责制,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较低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网民有效留言的收集、督促落实和网上回复的力度,必须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完善制度,使网络成为群众与党委政府互动的重要平台。
(四)健全法律——网络参政议政的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法律法规。如果对广大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网民参政议政的行为将有可能发展成为类似网络“恶搞”甚至是“网络暴力”,并最终打击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此,依法治网是实现网络参政有效治理与调适的必然选择。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网络监督投入,成立规范的网络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的法规,明确网民上网时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确保广大网民以正常、健康、文明和理性的方式参政议政,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巨大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并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人员做为网络监督的主力军。扩大网络监督的范围,形成网络监督的覆盖化,争取网络监督的公开、共享化。
二、网民的参与
面对5.91亿网民规模,我国网络参政议政的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给我们给提供了可问政参政的平台 ,那么网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合法有序的参与者做合法有序文明的参与者
(一)积极参与
在我国,相对普通民众来说网民的素质更高,知识面更广更前卫,观察分析能力更强,抗争能力也更大更有号召力,因此更具有民主精神。网民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以正义、文明、道德为准则,充分发挥好网络平台的作用,珍惜网络民主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让网络参政议政成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风尚。不断提出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和贴近实际,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社情民意,表达民众的正当诉求,促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
(二)文明参与
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匿名性,许多上网个体穿上了“网络马甲”后,无需为自己的言论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有人可能失去自律,进入“去个性化”与“去责任化”状态。例如,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调查恶意投票等网络不文明行为。
1.加强自律
在网络参政议政蓬勃兴起的今天,当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等“他律”措施失灵或不能满足需要时,必须采取“自律”的方式予以弥补,从而建构合理的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与之道。在网络政治空间,由于是虚拟平台,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必要的约束,每一个网民都应有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论政和网络评判时,必须严守法律和道德的分际。
2.加强教育
通过加强立体化网络德育教育,重点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礼仪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作为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创建活动,构建网络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
3.提高水平
在网络参政中经常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现象。因为人们往往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的政策观点,所以当自己的帖子点击量高,就欣喜地参与,并促使其向更大范围扩散。而参政中的少数派则会倾向于保持沉默。面对这样在公共政策参与时,形成“多数人暴政”的局面,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网民通过网络参政实践,习得网络参政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政治社会化水平,以优良的网络参政素质,应对网络参政带来的新变化,从根本上维护网络参政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
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需要建构政府和网民平等协商和交流的互动之道,只有官和民“同台共舞”。政治才可能与每一位公民真正零距离互动。民主、自由、和谐的政治氛围才会在中国的形成,网络参政议政这一新方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赵莉 《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5
[2] 李斌 《网络参政》[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9
(作者:民进金华市委会 金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