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会员的构成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在社会上较成功的个体私营业主以及部分管理者阶层等[1]。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
民主党派的会员,他们本应该是社会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沟通愿望最强烈的“政治人”。按照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的假设, “政治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并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至善和谐的动物。但是“政治人”的生存条件是在这样民主管理体制下:“在政治组织的管理中,主要依靠“法治”的作用,而不是依靠“人治”的作用;同时,人人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因而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2]。基于这样的“政治人’理论和要求,我们来探究一下目前中国民主党派会员的生存环境中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现实情况。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会员个体存在的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是国人的共识。所以,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会员,一方面因社会需要他们传播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要求;在过去几年中,国家在赶GTP,单位也在不断上各种各样的工作指标或科研指标;另一方面 信息社会里知识的飞速发展和更新,他们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民主党派的一些会员,事实上,从来没有这么忙碌和充实过。还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一部分会员在工资有限额的事业单位工作。大多事业单位的薪水远远不如金融行业,国家垄断行业的国企,外企和效益高的私企。在单位没有分配房子,房价,物价飞涨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中等收入”;迫于家庭生活压力或改善生活,这部分会员还会牺牲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来改善家庭收入。即使是管理阶层和个体私营企业主,也因为现阶段某些不够完善的体制等原因,他们也常常忙着寻找各种资源来开展工作,所以闲暇时间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被占用的状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写照。但是,当一个社会中最有洞察力的人,对社会问题最有着深刻见解的人,在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下,表达思想的时间都被“省略”的时候,参政议政就很可能成为泡影。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因此,人们注意到,几乎每一个朝代的精神领袖,往往是来自富裕或殷实的家庭或是到达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以后,更加关注自我实现或超自我实现,也就是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公正,和平和繁荣。
当然,不是所有的民主党派会员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文化背景。但是,如果他们是单位人;就不可能毫无顾忌,一心为民的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因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全部掌握在单位领导人手里。在中国的历史上,甚至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知识分子的命运不可能完全摆脱行政权力的左右[3],在历史上,那么多的鲜活事例,要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抹去,是很难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虽然可以“此处不留人,自由留人处”,但一般都是在迫于无奈的时候,才采取的这样的策略。所以,有些会员,只能心向往之,却只能“独善其身”。
同时,会员参政议政的愿望在单位实现的可能性也很小。目前民进会员的参政的渠道,除了写社情民意,做课题以外,其他很少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诉求。毕竟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或者在政府机关任职的是相当少的一部分会员。按理,会员在单位工作,对单位的大事小事最了解,最有想法,但是目前党派参政,还没有在基层设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即使,有一部分会员在政府部门任了实职,或“空降”或公开考试推选,因为目前中国官员任职晋升的方式等原因,他们会慢慢地“失语”。而这样的结果,难免会使其他的一些分会员丧失对组织的信心,继而对党派组织活动和参政议政热情降低。
二、开展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的困难
在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规范和制度得到不断的健全。比如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全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基层组织。给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活动树立了典范,注入了活力。但是全国各地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总体还是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存在,导致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不够。
基层组织活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内容单调,缺乏丰富的信息和信息沟。基层组织活动的内容除了传达上一级的文件以外,组织活动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是由基层组织自发自愿的。在如此讲究效益的今天,会员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没有活动内在的吸引力,就不能长盛不衰。另一方面,虽然每个党派都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但事实上,这些同阶层的群体只能在小范围内交流,在市级以上范围的,相互基本就不认识,纸质媒体或网络可以横向沟通的非常少;更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交流。这对于求真,求实,求知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会员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因为没有共识的交流和思维交锋的活动是很单调乏味的。小范围的基层活动,往往只能满足一般的联谊和社交的需要,不能满足会员对于他所代表的整个群体情况以及形成比较宏观的建设性想法。比如,民进的教师会员,如果他们想对较大范围内的教育和教师政策落实情况了解,形成较大的议案,由于活动的限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知识专业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交流比较普遍,无论是各种媒体还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局限性大,缺乏信息沟。如果不是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单位的会员在一起,更加难以组织。总之,由于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局限性,降低了党派的集体效能和凝聚力。
基层组织的党委没有硬性的统战任务,基层组织活动往往被忽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基层中共党委领导统战意识不强,会有以下一些表现:一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明确规定:中央要把民主党派的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等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是基层组织真正落实的很少。二基层组织所在的单位有党团,工会等大事日志都是有明确安排,但是很少甚至没有时间安排给民主党派活动。这样基层组织活动在没有经费,没有公用时间,没有场地的情况下活动,好像有点像合法的“地下活动”。所以基层会员的政治环境不利于他们从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变,会员凝聚力形成的障碍也不小。
因此,综上所述,造成基层组织会员凝聚力不够的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大环境因素,也有党派会员自身和党派内部的机制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党派会员认识和自身的机制创新开始,同时,争取得到中共在实际问题中的支持。
三、党派自身机制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党派自身的吸引力。
(一)建立各党派自己的活动庆祝日,加强民主党派会员认识和信仰。基层组织的的凝聚力应该来自于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和信仰。目前,中国人信仰有危机:有政府官员不干正事,丑闻但是屡见不鲜;假药泛滥,有毒食品;灵修班受捧,“高人”频现;为富不仁,虚假捐献;成名无底线,社会诚信差。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作为民主党派会员有很多的事可以做,但是党派缺乏足够的平台和载体,去实现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党派领导人也充分地意识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仅凭通知和文字学习效果不理想。民主党派人追求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庄严的活动中,会员之间才能不断建立政治情感,形成共同愿景。每一种信仰形成和巩固都需要不断的活动。一般来说,每一种信仰都有特别要庆祝的日子。中共有“七一”建党节,佛教有斋戒日,基督教有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等等,我们各党派也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来加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否则没有形式的内容是空玄的。
(二)建立有利于党派工作创新的体制。任何组织,一个党,一个党派或者其他团体,都需要有灵魂人物,一个优秀的领导或带头人,但是,个人的魅力和力量是有限的;个人的魅力只能局限于某段时间,或某些地方,但是不能再所有的时候,在所有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组织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还有健全的体制,那这个组织就能健康稳步的发展。一个组织为了提高战斗力和活力,一定会激励和提拔工作优秀的会员。或者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进行平行调动和交流。流动的水,常流常新。民主党派干部的选拔与聘用是否透明公开合理公正,不但牵涉党派机关的工作的效率,而且也是影响党派凝聚力的问题。目前的推荐和考试制度,难免会有亲疏关系,或只是考试干部。如果有合理公正的考核机制,肯定能从基层组织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会员,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基层组织和指导基层组织活动。我们的组织更需要务实的领导干部。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一个组织有灵活机动的人才管理模式,才能使这个组织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如果我们党派能够争取到更加灵活的人事安排制度,左右开源,上下常流。政治利益有流动,组织才会是一团活水,水里才会生机盎然,党派凝聚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三)进一步呼吁和要求各基层会单位的领导,切实重视基层统战工作。我们党派的活动是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应该在全国政协呼吁,建立健全法制来保障党派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并且把能否保障党派会员正常开展活动作为基层党委的考核内容之一。把原来党委可以选择的工作变成工作规范,基层组织的活动顺利开展才能切实落实。如果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够在基层开展,就更能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达到加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最终更好地履行民主党派的任务。
综上所述,要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应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党,积极保护和发挥民主党派会员参与政治的热情和优势,同时党派内部也要创造有利于调动会员积极性的管理机制,促使民主党派会员全心全意从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变,切实履行宪法和人民赋予我们党派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参考文献
[1] 唐长久 蒋艳丽张峰林. 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与政党性质分析.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2] 西摩.马丁.李普赛著 张绍宗译. 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 杨继绳.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状况剖析. . 2013.
[4]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院.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和凝聚力调研 . 2013.
[5] 戴维. E. 阿普特著. 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