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和开发浙江民俗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民进浙江省委会在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
发布时间:2003-01-05 来源:
阅读点击:4075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农、牧、渔、工、商等物质生产民俗,有饮食、服饰、居住建筑等物质生活民俗,有宗教、社团和社区等社会组织民俗,有各种岁时节日民俗,有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仪礼,有各类民俗信仰,还包括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游戏、竞技、杂艺等民间游戏娱乐,等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各种民俗事项在时间与环境的流转中传承、沉积与变异,形成了如今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和发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文化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民俗文化不再是“落后”、“迷信”、“原始”、“蒙昧”的代表,而是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许多民俗事项被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民俗风情成了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浙江省是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浙江大地5万年前就有“建德人”在此燃起了文明的火种,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写就了辉煌的史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虞舜曾经巡狩,大禹曾经治水,唐宋以来更是物阜民丰,文化繁荣,浙江人数千年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民俗文化。
    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精明的浙江人已经认识到了民俗文化中潜藏的巨大的开发价值,许多地方已在收获开发民俗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依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典型的江南民居氛围,通过展示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获得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绍兴2000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绍兴文化周”, 最能吸引人便是充满绍兴乡土味和民俗风味的展厅,嚼一颗茴香豆,喝一口热老酒,浓浓的绍兴风情为绍兴引来了众多上海游客,民俗风情成了绍兴旅游的一张王牌。杭州宋城每天都在用古老的民俗表演为游客织造千年的梦幻,清河坊文化街也将百年前老杭州的市井生活作为吸引游人的招牌。
民俗文化的开发逐渐热闹起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民俗文化资源遭受到的破坏。一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民俗文化生存的基础,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俗文化遇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我们浙江许多民俗文化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在社会动员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迅速消失;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特别是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然对我省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影响。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推出历史舞台,现在我们在浙江农村要收集齐备传统的农业器具已是很困难的事情;浙江民居的变化更大,农村建起了幢幢“洋楼”,传统民居几乎荡然无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许多古老的民居和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舟山定海古城可为代表)。许多人担心,如此下去,在浙江的各个城市,除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保存外,和民众生活最为切近的民俗文物,将会荡然无存。这部分记载着民众生活史的文物将从此消失。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你如果圣诞节到杭州、宁波等城市的闹市区走走,住住会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年青人过圣诞节的热情之高令人吃惊。城市的新时尚中出现了过洋节、信洋教、吃洋饭、盖洋楼、起洋名之类的所谓新民俗。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国的旧有民俗带来了新成分,但又冲击了传统民俗的正常传承,有的甚至破坏了中国民俗中的优秀成分。有些学者已经发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的警示,这并非是杞人忧天。三是不良开发对民俗文化的破坏。近些年各地搞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许多活动,其中的“文化”的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民俗文化的内容,这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民俗表面上的活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类活动中也存在着歪曲民俗、制造假民俗,甚至破坏民俗的现象。至于这里一个民俗风情园,那里一个民俗村,更是假造民俗泛滥成灾。
省委省政府为浙江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响亮口号,实现这一目标十分关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只有保护好开发好浙江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才能打好“文化”这张牌。我们认为对浙江的民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利用,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议:
    一、强化认识,把保护民俗文化纳入到法制的轨道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够体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精髓,保护、研究、开发民俗文化能揭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真谛,总结文化的精华,这在保留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但日本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却做得相当成功,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常礼仪,社会文化活动中都保留了大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为了保护民俗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经济高速发展,融入全球经济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我们浙江应该很好地向日本学习和借鉴。除了观念上重视,浙江还应适时制定保护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专门法规、规章,明确保护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念、保护的标准、措施以及民俗保护的责任主体、相应的违法责任等,使我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法可依。
    二、把抢救、保护、研究、整理民俗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许多民俗事项和相关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浙江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本省民俗文化的了解还是支离破碎的。建国5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过普查和记录。面对民俗文化的大量、迅速消失,民俗文化的普查显得特别重要。如果现在还不动手对民俗文化进行普查,我们就将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建议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广泛动员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文化管理部门、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地方志编纂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开展一次浙江省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内容包括广泛收集已在地方文献、档案上记载和媒体介绍的资料;设计表格,发放到全省,让相关单位、人员填写并回收、整理;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亲自做摸底调查;广泛征集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文物和民俗实物等。在整个过程中要科学地利用各种记录与保存的媒介(除了传统的纸以外要多用如电影、录像、多媒体软件等现代手段),尽量完整地记录我省民俗文化的丰富面貌,建立起浙江民俗文化的比较完整的档案。
    在普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议浙江省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自己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以引起政府和人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发现并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利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为传统民俗文化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将这些珍贵的、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尽量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也是将祖先馈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继续馈赠给子孙。    
    三、筹建一个浙江省民俗文化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民俗文化现象注定要被历史湮没,但正如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言:民俗本来就是变化的东西,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没有注意到它的价值。民俗事项从活的层面上消失了,那最好的保存并发挥其社会价值的方式就是进入博物馆。浙江省近些年博物馆事业发展势头很好,杭州的几家特色博物馆如茶叶、丝绸、陶瓷、中药博物馆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保护和开发浙江民俗文化,为建设文化大省充实内容的需要出发,我们建议筹建一座浙江民俗博物馆。
该博物馆应以对浙江民俗文化的普查和研究为学术基础,根据民俗学的科学分类,展示浙江各地各类民俗事项,呈现我省民俗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并在纵深上展示我省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脉络,以体现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揭示浙江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博物馆的陈列布局和展示设计应突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应动静结合,鼓励观众动手、参与,要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媒体设备,生动地展示民俗文化,使这个博物馆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可看性、娱乐性,雅俗共赏。在博物馆的经营上,除了保持其公共文化设施的性质,还可以与旅游部门通力合作,使博物馆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也可以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民俗旅游的内容和相关产品。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我省民俗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服务。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利用各种民俗活动,丰富浙江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跃我省的文化产业。
对于那些能够体现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延续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祭禹、祭孔、纪念岳飞、于谦等社会活动,应由政府主导,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成分,定期隆重开展,可把它作为我省地方文化的象征,作为倡导“浙江精神”的体现。
对于民间节庆游艺等民俗事项,如浙江各地的庙会、龙舟比赛、灯会等民间文艺游艺活动应引导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开展,以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作用,这也是加强城市、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群众文化部门更应加强研究,加强引导,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能相互融合,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保留优秀民族传统的精华。
要大力促进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成果,为发展浙江旅游业,开发与民俗相关的影视节目、各种特色产品服务。使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由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研究适合的产业政策,研究实施对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补偿机制。
五、加强引导,去芜存精,移风易俗,培育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新民俗的发展,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充实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我们浙江省是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浙江大地5万年前就有“建德人”在此燃起了文明的火种,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写就了辉煌的史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虞舜曾经巡狩,大禹曾经治水,唐宋以来更是物阜民丰,文化繁荣,浙江人数千年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民俗文化。
    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精明的浙江人已经认识到了民俗文化中潜藏的巨大的开发价值,许多地方已在收获开发民俗文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乌镇、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依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典型的江南民居氛围,通过展示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获得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绍兴2000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绍兴文化周”, 最能吸引人便是充满绍兴乡土味和民俗风味的展厅,嚼一颗茴香豆,喝一口热老酒,浓浓的绍兴风情为绍兴引来了众多上海游客,民俗风情成了绍兴旅游的一张王牌。杭州宋城每天都在用古老的民俗表演为游客织造千年的梦幻,清河坊文化街也将百年前老杭州的市井生活作为吸引游人的招牌。
民俗文化的开发逐渐热闹起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民俗文化资源遭受到的破坏。一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民俗文化生存的基础,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护而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毁灭。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俗文化遇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我们浙江许多民俗文化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在社会动员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迅速消失;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特别是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然对我省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影响。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推出历史舞台,现在我们在浙江农村要收集齐备传统的农业器具已是很困难的事情;浙江民居的变化更大,农村建起了幢幢“洋楼”,传统民居几乎荡然无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许多古老的民居和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舟山定海古城可为代表)。许多人担心,如此下去,在浙江的各个城市,除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保存外,和民众生活最为切近的民俗文物,将会荡然无存。这部分记载着民众生活史的文物将从此消失。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你如果圣诞节到杭州、宁波等城市的闹市区走走,住住会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年青人过圣诞节的热情之高令人吃惊。城市的新时尚中出现了过洋节、信洋教、吃洋饭、盖洋楼、起洋名之类的所谓新民俗。这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国的旧有民俗带来了新成分,但又冲击了传统民俗的正常传承,有的甚至破坏了中国民俗中的优秀成分。有些学者已经发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的警示,这并非是杞人忧天。三是不良开发对民俗文化的破坏。近些年各地搞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许多活动,其中的“文化”的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民俗文化的内容,这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民俗表面上的活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类活动中也存在着歪曲民俗、制造假民俗,甚至破坏民俗的现象。至于这里一个民俗风情园,那里一个民俗村,更是假造民俗泛滥成灾。
省委省政府为浙江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响亮口号,实现这一目标十分关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只有保护好开发好浙江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才能打好“文化”这张牌。我们认为对浙江的民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利用,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议:
    一、强化认识,把保护民俗文化纳入到法制的轨道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够体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精髓,保护、研究、开发民俗文化能揭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真谛,总结文化的精华,这在保留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但日本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却做得相当成功,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常礼仪,社会文化活动中都保留了大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为了保护民俗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经济高速发展,融入全球经济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我们浙江应该很好地向日本学习和借鉴。除了观念上重视,浙江还应适时制定保护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专门法规、规章,明确保护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念、保护的标准、措施以及民俗保护的责任主体、相应的违法责任等,使我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法可依。
    二、把抢救、保护、研究、整理民俗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许多民俗事项和相关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浙江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本省民俗文化的了解还是支离破碎的。建国5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过普查和记录。面对民俗文化的大量、迅速消失,民俗文化的普查显得特别重要。如果现在还不动手对民俗文化进行普查,我们就将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建议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广泛动员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文化管理部门、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地方志编纂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开展一次浙江省民俗文化普查活动。内容包括广泛收集已在地方文献、档案上记载和媒体介绍的资料;设计表格,发放到全省,让相关单位、人员填写并回收、整理;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亲自做摸底调查;广泛征集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文物和民俗实物等。在整个过程中要科学地利用各种记录与保存的媒介(除了传统的纸以外要多用如电影、录像、多媒体软件等现代手段),尽量完整地记录我省民俗文化的丰富面貌,建立起浙江民俗文化的比较完整的档案。
    在普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议浙江省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自己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以引起政府和人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发现并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利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为传统民俗文化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将这些珍贵的、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尽量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也是将祖先馈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继续馈赠给子孙。    
    三、筹建一个浙江省民俗文化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民俗文化现象注定要被历史湮没,但正如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言:民俗本来就是变化的东西,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没有注意到它的价值。民俗事项从活的层面上消失了,那最好的保存并发挥其社会价值的方式就是进入博物馆。浙江省近些年博物馆事业发展势头很好,杭州的几家特色博物馆如茶叶、丝绸、陶瓷、中药博物馆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保护和开发浙江民俗文化,为建设文化大省充实内容的需要出发,我们建议筹建一座浙江民俗博物馆。
该博物馆应以对浙江民俗文化的普查和研究为学术基础,根据民俗学的科学分类,展示浙江各地各类民俗事项,呈现我省民俗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并在纵深上展示我省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脉络,以体现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揭示浙江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博物馆的陈列布局和展示设计应突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应动静结合,鼓励观众动手、参与,要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媒体设备,生动地展示民俗文化,使这个博物馆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可看性、娱乐性,雅俗共赏。在博物馆的经营上,除了保持其公共文化设施的性质,还可以与旅游部门通力合作,使博物馆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也可以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民俗旅游的内容和相关产品。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我省民俗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服务。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利用各种民俗活动,丰富浙江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跃我省的文化产业。
对于那些能够体现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延续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祭禹、祭孔、纪念岳飞、于谦等社会活动,应由政府主导,剔除其中封建、迷信的成分,定期隆重开展,可把它作为我省地方文化的象征,作为倡导“浙江精神”的体现。
对于民间节庆游艺等民俗事项,如浙江各地的庙会、龙舟比赛、灯会等民间文艺游艺活动应引导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开展,以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作用,这也是加强城市、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群众文化部门更应加强研究,加强引导,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能相互融合,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保留优秀民族传统的精华。
要大力促进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成果,为发展浙江旅游业,开发与民俗相关的影视节目、各种特色产品服务。使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由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研究适合的产业政策,研究实施对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补偿机制。
五、加强引导,去芜存精,移风易俗,培育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对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新民俗的发展,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充实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