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理论研究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若干思考

2013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91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作了题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重要思想”的讲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意义、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概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定位作了新的界定,是对我国多党合作理论的又一创新。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认真研究这一重大命题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新目标,探索新路径,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职责和使命,是当前各级民主党派组织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从“阶级联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性质和定位的变迁

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定位是多党合作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民主党派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迄今大致有五个不同的表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主党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阶级联盟;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民主党派性质明确表述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由此正式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又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对民主党派性质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党派构成的社会基础、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论断,既是对各民主党派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光辉历程的充分肯定,也为民主党派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责和使命,对于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推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创新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对民主党派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特性的理论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参政党?令计划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从四个方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的内涵和特征:一是在政治方向上,它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参政党,这是其根本所在;二是在政党关系上,它是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密切合作的参政党,这是其特色所在;三是在目标追求上,它是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是其价值所在;四是在基本属性上,它是始终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参政党,这是其优势所在。①

 “参政党”是我国现有八个民主党派的总称,作为与中共“执政党”的政治定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对照上述四个方面的精辟论述,从理论层面上,民主党派应从哪些方面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特性?笔者从三个方面作粗浅分析:

 1.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

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灵魂,政党的旗帜,政党的行动指南。参政党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参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从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要求出发,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即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这就需要在把握参政党性质基础上,对参政党的指导思想作出准确的理论概括,既体现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又体现作为政治联盟性质政党的自身特色。”②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民主党派关于“指导思想”的提法往往与中共雷同。按最新修订的各党派章程,民革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民盟和民进提出“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公党和九三学社则提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中共的指导思想完全相同。对这种现象,无论是民主党派内部还是学界,都存在着争议。

袁廷华在2008年即撰文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参政党的指导思想。“这样,既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而奋斗的纲领相区别,又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相一致,体现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③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是,民建和农工党在新章程中不再沿用“以各种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传统表述方式,突出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但“理论体系”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既明确了参政党的政治方向和目标追求,体现了时代性,又有别于中共章程,有利于更好地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特性。

2.应进一步强化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一个政党的生存发展,与其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密切相关。“没有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的政党不能称其为政党,而最多只能称其为一般性的政治团体或社会团体。”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肩负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从现阶段来说,参政党承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首先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第二是要强化参政党意识。从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到普通党派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定位和所应扮演的角色,避免“政治团体”、“社会团体”、“花瓶”的自我定位,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多党合作制度、参政党建设的高度来开展或参与民主党派的各项工作;第三是要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优势,献计出力,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3.应认真研究和开发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党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另一个核心词是“参政党”。认真研究和开发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党功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题中要义。

功能和职能是分析研究政党作用的两种视角。前者一般泛指政党组织在国家或社会领域中的作用,后者特指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具体某类政党(执政党、参政党、反对党等)的职责和作用。⑤从现实来看,关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十分丰富,关于参政党功能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薄弱。研究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表现为政治参与、影响国家政权、政治主张、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协调稳定、政治推荐、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政治社会化、政治监督功能等。在具体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功能发挥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以“一个参加、三个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参与和影响国家政权功能方面,许多具体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完善;在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方面,民主党派的民意基础还比较薄弱,利益综合转化为政治主张、进而影响公共决策的能力还不够强;在政治推荐功能方面,党派自身组织体系不够完善,代表性人士欠缺,需要举荐人才时常常出现无合适人选可推荐的尴尬局面;在政治监督功能方面,既有能力又有胆量、敢于发表真知灼见的代表不多,监督能力和信心显得不足。因素,民主党派必须认识到,仅局限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并不能完整地体现民主党派应有的政党功能。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尚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三、现阶段民主党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四大着力点

1.着力加强政治共识教育,把握“三个坚持”的政治方向

政治共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也是巩固多党合作的基础。正如张献生所说,“在多党合作中,参政党不是作为反对党或在野党存在,而是以共识为基础,以合作为形式,在参与中实现政治诉求和政党功能。这种共识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执政党地位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赞成之上,建立在致力于共同的政治目标之上。” ⑥

在我国现有80多万民主党派成员中,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加入的新成员,他们见识广,思维活跃,政治参与意识强,已成为重要的参政骨干力量。但在部分党派成员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倾向:有的人有意无意把自己当作在野党、反对党,喜欢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看问题,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政治价值;有的人崇尚西方政党制度,希望搞“一人一票”竞选、多党轮流执政;还有不少人把自己当作“政治花瓶”,把党派当作联谊会,政党观念淡薄,不愿履行职责义务。产生这些思想误区,主要原因是对中西方政党制度和现实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对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现阶段,加强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强化政治共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宣传、理论培训、考察调研、广泛讨论等多种形式,加深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做到“三个坚持”,树立“三个自信”。

2.着力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话时提到:“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重申“全党干部要注意克服我们的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协商民主的大力推进,参政党地位日益凸显,民主党派的参政环境日益改善,在参政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本领恐慌”问题也日益突出。参政党的“本领恐慌”主要表现在参政能力的不足,存在于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各个方面。如何创新参政机制,切实提高参政能力,实现有效参政、高效参政,值得研究和探索。民主党派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参政实践,才能充分体现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参政党应有的功能。

3.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础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细胞”,是参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基层组织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多年来,各民主党派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形成了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层活动创新、基层工作创先评优、建设基层组织示范点等许多好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命题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在基层组织中强化政治共识教育,强化党派成员的参政党意识,开发基层组织的参政党功能,提升活动层次和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党派基层组织影响和促进地方建设的能力。

4.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提高参政能力,克服“本领恐慌”,关键在于人才。目前,民主党派人才队伍普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既有业务专长、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又具备较强参政能力的代表性人士数量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参政党作用的发挥。加强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既是实现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参政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以培养高素质参政党人才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从民主党派自身来说,以下三方面值得探索:一是坚持质量观,把好入口关,并建立清退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二是以提高代表性人士的履职能力为目标,完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考察调研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人才资源整合,推动参政议政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参政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① 令计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重要思想——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91.

②③ 袁廷华. 对加强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

④ 汪守军.略论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与政治使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

⑤ 崔  . 试论我国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

⑥ 张献生.中国参政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政治学研究. 2010(2).

 

(作者:民进浙江省直机关单位综合支部  沈慧虹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