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2014全国“两会”】多地发生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众代表委员聚焦医患关系

“问诊”医患心结:换位 沟通 法治

医生与患者,理应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对抗共同的敌人——病魔。可是,接连不断的暴力事件,却让这层关系蒙上了阴影。近日,温岭、南京、广州接连发生多起医务人员被辱、被打甚至被杀事件,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本应受人尊敬的医生,如今为何成了高危行业?该如何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成了参加本届两会代表委员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医生不想让孩子学医

  昨天上午,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文教科卫界委员驻地。一场讨论正在进行。一位来自广东的医生委员,最先打开了话匣。现在的医生,要做好随时受苦受难的准备。我常告诫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做医生。

他的观点,立刻遭到了一位校长委员的反驳。患者不惨吗?两会前,我有个亲戚被鱼刺卡了喉咙。去医院从中午等到傍晚还没排到号。护士只回一句话:排队。疼得受不了,他只好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找关系插队。做医生的你,能体会到患者的苦吗?

据媒体公开报道,2000年至2010年间,约11名医务人员在医闹事件中被杀害。仅仅201310月下旬,国内十天内就发生了6起伤医事件。全 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告诉记者,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经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专项调查,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等行为。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思考:层出不穷的医暴事件,根源究竟在哪?

将医院升级为公共场所,有效提升就医环境

  用最近发生的暴力事件做缓解医患关系的讨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启仪告诉记者: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能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方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算医生误诊,如果你拿起凶器杀害医生,与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

  所有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都一致谴责医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是为公众服务的人。可如果因为一己私怨,大闹医院,甚至对医务人员行凶。不仅会损害其他病人的利益,还涉嫌违法犯罪。全国政协委员、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表示。

  他们建议,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将医院列为公共场所。我国《刑法》第291条对公共场所进行了列举式规定,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而医院并未明确包括在内。

  事实上,由于医闹事件常常被简单定义为医疗纠纷特殊办理,使得不少闹事者认为,在医院闹事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司法成本很低。瞿佳说。

  一旦医院被法律视作公共场所,那么无论从公安部门的管控等级,还是从中滋事所受的惩罚都会升级。这样,既能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提升医院的就医环境。瞿佳表示。

医生应与病人充分沟通,病人应给医生充分尊重

姚克认为,医患之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相互理解有所欠缺。做医生,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医院做医生,工作强度真的很大。就拿我自己来说,给病人看病,常常半天接待40多个病人。到后来,真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不少门诊医生,一天的接诊人数有七八十人,最多甚至超过100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 政协委员,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你知道吗,不少女医生吃饭的时候甚至不敢喝粥。为什么?就是怕上厕所太多耽误看病。即使如此,还有患者不理解,认 为医生不抓紧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或是极少沟通。看病不是买东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是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沟通得越少问题就会出得越多。排队半小时看病三分钟,但这种情况也不要怨医生,医生也不想这样。

钟南山说,医院要生存要发展,80%以上要靠自己经营创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让每个医生满负荷运转,一个上午看五六十个病人,怎么可能有沟通 的时间和空间?钟南山以自己的专科门诊为例,一个上午看10个,三个半小时看完,大家觉得我讲得还挺详细,如果我一个上午看50个,沟通就不可能多。交谈沟通少,双方容易出现问题。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理解应该是相互的。患者也很不容易。排一天的队,看病就那几分钟。如果碰上态度不好的医生,病人确实容易冲动。看病的时候,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对病人一定要耐心。你耐心了,病人就会理解你。好几次,到吃饭的时间了,看我还在忙,病人会主动送来面包、牛奶。虽然上班时间,我不能吃、不能喝,但心里暖暖的,疲劳也会减轻。所以,如果相互理解了,医生与患者,压力都会小很多。姚克表示。

  蔡秀军说,目前很多医院也在努力改进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我也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希望患者也多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私了”“官了”“官司了都有局限,处理医疗纠纷机制缺陷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存有缺陷,成为激化医患矛盾的催化剂。姚克表示。20029月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可采用医患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诉讼三种医患纠纷处理方式。通俗来说,就是私了、官了官司了。可选择私了,医患双方直接面对,容易引发冲突;官了,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存在亲缘关系,有老子帮儿子之嫌官司了,诉讼成本过高。对于患者来说,容易陷入三难的境 地,最终产生医闹的想法。

  可以设立专门医事法庭,开启司法快捷通道。实行有医学专家参加的陪审团制度,使医患纠纷可调可裁,形成集调解、鉴定、仲裁、诉讼、保险理赔为一体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及时高效化解医患纠纷。姚克建议。

  钟南山建议,解开医患心结,还需问诊医改——评价医改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三:一是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缓解,二是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三是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工作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

  瞿佳认为除了法治、机制之外,还要加强德治。医务人员要讲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使公众知道人类对生命、医学、健康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医院医生并不是包治百病,理性对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

 

来源:《钱江晚报》201438A3版“全国两会·焦点”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