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联盟,当年在上海,倡导“推进民主政治在中国之实践”的一批进步文化人,发起成立民进组织,创刊《民主》《周刊》等杂志,发动民众,文化建国。
民进萧山区委会是民进中央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地方组织,发起人金海观是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六十年来,民进区委会作为萧山历史最长、成员最多的民主党派,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是萧山政协、统战舞台上参政党的一支主力军。
一、民进基层组织与文化强国的内在联系
中共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更多的文化资源将投向基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基层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
民进作为八个民主党派中唯一一个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汇集了大量高中级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民进在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发挥其群体作用。作为地方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繁荣区域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及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增强区域文化创造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贡献。
二、民进基层组织在推进文化强区中的独特作用
萧山,作为一个素来以经济发达著称的大都市城区,一个拥有8000年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之地,根据《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和杭州市《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致力于将萧山区建设成为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先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区。民进区委会拥有会员182名,其中文化教育领域会员占全体会员的70%,在推进文化强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提升核心价值引领力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说明,文化建设涉及民族精神、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制度文化的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价值支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核心和主流文化什么?“中国信念”来自哪里?我们认为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的形成要靠国民的养成,也要靠公众知识分子的推动。近年来,民进基层组织中,有一大批党外高层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加入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公众知识分子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社会核心价值的引领者。民进中央在2008年就提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点。作为民进地方组织,采取学术研究、社会宣传等方式,主动与执政党共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时代精神,真正形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局面,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民进地方组织更需要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发挥主体责任,围绕区域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举行专题研讨,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和改进办法,把政府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统一起来,丰富文明幸福新萧山的内涵,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
(二)着力本土文化传承力
民进地方组织要立足本土,积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特色。这是在服务文化建设的参政议政履职过程中的首要出发点和基础所在。在调研中,要善于发掘当地文化资源,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展现地域风貌的文化品牌而努力。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紧扣当地发展实际,为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出谋献策。萧山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被誉为“浙江文明之曙光”,湘湖又具有丰富的古越国文化遗存,是越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在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进区委会作了大会发言,提出了保护和开发湘湖的若干建议,通过几年的多方努力,湘湖一期已取得“一湖秀水、两岸美景”的显著成效。2011年湘湖二期开发,区委会在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再以《挖掘越文化内涵,打造人文湘湖》为题发言,就如何打造人文湘湖,提升湘湖越文化的气脉和神韵建言献策。民进区委会原副主委蔡惠泉也多方提议利用萧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历史文化品牌战略;为保护、保存80年的湘师教育文化遗产建言献策,辗转南北参与《烽火湘师路》文献片的拍摄采访工作,着力于湘师文化的传承;为弘扬民间孝道文化,参与编辑《孝道文化》一书。原政协副主席巫凌霄,退而不休,致力于区诗词楹联学会的日常工作,围绕文化名区建设的目标,潜心研究、辛勤创作。茶亭伤科医院院长盛新农潜心钻研中医正骨医术,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茶亭伤科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体现。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民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尤其是文化领域人才资源充足,他们成为民进地方组织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民进组织要发动会员以本职岗位为依托,参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萧山目前正在全力构建功能齐备、服务优质、运行高效、惠及全区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民进区委会积极鼓励会员参与各项文化事业,以自身专业所长,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大展身手、率先作为。微雕艺术家冯耀忠创办的天石微雕艺术馆,每年接待游客共6万余人次,他本人多次应国际组织邀请登上国际讲坛作微雕艺术的讲座,引起世界舆论的轰动,在已取得微雕领域十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微雕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使微雕艺术成为展览、创作、教学、表演、研讨等配套的系列工程,努力提高萧山的公共文化服务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本土书法家郑震倾力筹办贺知章艺术馆,艺术馆积极开展以弘扬“知章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书画展览和交流,同时义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胡铁军作为“中国硬坛百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已出版《胡铁军硬笔书法》、《胡铁军暨学生硬笔书法集》,潜心于书法的推广教学,有300余人次学生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金、银、铜奖,《民主》杂志曾刊登人物通讯和作品。
(四)推进群众文化普及力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文化。民进基层组织发挥其特殊优势,以集体形式组织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亮点纷呈、精品层出,有思想深度、有时代特点的文化公益活动,通过“文化下乡、下企业、下基层”等形式将一批富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精品项目送至普通群众中去,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使之成为普及群众文化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民进区委会多次组织“文明花开幸福来”送文艺下乡巡演活动,并与洄澜社区结对,参与社区的文艺演出、书画盆景展、社区邻居节等活动,丰富基层居民的文化生活。区木管乐协会主席徐建勇致力于用音乐拯救当下的“人态环境”,把高雅乐器平民化,把那些整天无聊的人从麻将台上拉过来,进行免费的萨克斯培训,让更多的人参与音乐对人性的净化活动,每天晚上徐建勇和他的“粉丝”们聚集在人民广场排练、演奏民间音乐,并带领他的草根萨克斯团队登上区内外的舞台,甚至是上海的美琪大戏院、东方音乐中心等,201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其为社区音乐活动的范例。
(五)激活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萧山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强区”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新的选择,突破萧山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于提升萧山经济软实力、加快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进基层组织对有意向进入文化产业的非公经济,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要通过参政议政履职,为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言献策;要引导民主党派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资文化产业,鼓励组织内的非公经济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参与当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投身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笑笑幼教集团董事长童永榕,倾力打造萧山区民营教育集团笑笑幼儿教育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幼儿教育、亲子早教、青少年业余培训为主业,以童装、教育杂志为辅业的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民营幼儿教育集团企业,2010年成功在澳大利亚上市;浙江天之林控股董事长王荣其,现投资运营的杭州萧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萧山重点打造的文创产业集聚区,通过基础建设、平台服务、园区拓展、项目推进等举措,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着力打造成为在杭州甚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发展平台;杭州湘悦艺术馆馆长朱云波以杭州飘扬织造工艺有限公司为基础,致力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旧厂房发展文创产业,已启动的“雅客文化创意天地” 集艺术品产品设计、展示、生产及与艺术品相关教育培训功能为一体,着力打造成萧山区文创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河上古镇文创产业发展。
三、民进地方组织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民进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新作为巩固老阵地,在顺势中开拓新领域”的工作方针,把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作为民进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在文化领域竭诚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民进地方组织,如何更好发挥优势推进文化强区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民进会员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本职岗位为依托,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行列。
一是树立先进文化舆论导向。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活动,充分挖掘会员中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向先进文化靠拢的舆论导向。
二是助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配备等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可靠的调研报告。广泛征集社情民意信息,加强与基层群众、组织联系,积极建言献策。
三是投入公益文化事业。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民族、地域和人文特色,积极开展文化精品创作;加强民主党派与基层社区、农村文化服务站的合作联系,广泛开展党派联社区、文化下乡、建设农家书屋等社会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普及惠众。
四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挥民进会员的社会影响力,结合各地文化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引进优秀企业和文化项目,繁荣地方文化产业;为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民进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资文化产业,助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017年,是民进萧山区委会成立70周年,圆“中国梦”,担当文化精神的历史重任,任重道远,义不容辞。
附:参考文献
1. 于铭松《统一战线与文化建设》——《民主》杂志201207期
2. 王趁义《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
——《民主》杂志201209期
3. 穆建平《同心奋斗 共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明》杂志201103期
4. 周少翌《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湖州日报》20120926
(作者:民进杭州区委会 朱亚利 蔡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