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学习园地
汪济英:静心守物

 

人的一生,从来不是一个圆。

对汪济英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个不修边幅的多边形。命运的转折,太多了。他说。

表象的转折,体现在他总是无法从一而终的简历上。我们甚至很难用惯常的称呼,某某家,某某学者,去定义这位84岁的老先生。

我就是个打杂的。先生扶了扶金丝边眼镜,笑着说。

1953年冬天,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调查组,负责田野考古。因为师从沙孟海、朱家济、郦承铨等大家,他对书画和鉴定,颇有研究。文言文、写诗、作词,样样在行,博物通史。以至于后来,书画没人管,他上了;行政需要人,他去做;陈列缺人手,又顶上。

评职称时,他这样描述自己:专注一门,我不如人;多方应对,人不如我。

话中,带着些自嘲。

1953年,汪济英在文管会的小院里,种下了两棵香樟树,那时夏天很热,大铁门被太阳烤着,像个蒸笼,所以我种了香樟,凉快很多。

杭州环城西路20号,是文管会的门牌号码。水磨青砖,西式洋房,这样一座小楼里,汇集了如此之多饱学之士,他们古典、雅致,学贯中西。

如今,小楼依然,斯人已逝。当年文管会的成员,只剩下汪济英,以及曾经上过《文脉》的牟永抗老人。龙游路上,有热闹的白鹿餐厅、奥斯卡电影院,繁华热闹。不过,两棵香樟还在。

一棵有点病怏怏,一棵保养得不错。只要坐车路过那里,汪济英总会看几眼,一看,就感觉回到了那时候。

他自谦,说他一辈子,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宁愿回到60年前,在文管会,跟着沙孟海、朱家济学书法、考古、评诗论文的日子,很专注,很单纯。

老人的家,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白墙斑驳,正堂挂着一幅字,是沙孟海先生的书法——于谦的《石灰吟》。老人说,他最佩服于谦,因为气节。

这份气节,也留在了他的生命里,我还是想做学问,孤零零也不要紧。

 

人物名片

汪济英 浙江博物馆前副馆长。19281月生,浙江开化人。

19495月入伍,195310月转入地方。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干事、历史组(部)副组长、陈列部主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主要从事田野考古、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工作。

 

来源:《钱江晚报》201321c0001版:人文新闻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