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
吴山明先生近照
吴山明先生作品1
吴山明先生作品2
1997年,吴山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意笔人物画展”,以独特的画风,震动画坛。
17年后,2014年5月,执教50年,从艺60年的吴山明再次回到中国美术馆,这一次,他想诉说的是——重返单纯。
整整六十年,吴山明在浙派人物画、浙派水墨画中如何沉浸,又如何出走?
上世纪80年代,他经历了怎样高强度的反复实验? 90年代,又如何继续在宿墨和意笔的道路上另辟蹊径,打磨自己?
这个展览里,都能找到答案。
追问——300余件力作揭开笔墨之谜
本次展览,意在展现
从早期坚实的造型技巧和写生能力,到后来深入生活、发掘传统、适当吸收外来艺术营养方面叩绘画革新之门,再到如今注重当下与日常的生活实录与模拟,以“人物之鲜活,笔墨之灵动”解放创作题材,写平实质朴人性之美和清虚简淡之自由意趣。
而自
300余件作品,将以体素照神、笔迹墨痕、淡者愈真三个单元呈现。
主展区“体素照神”,由“香格里拉”大型人物画、“民国人物”、“论道者”、“宿墨笔谈”和历次游历采风手稿组成。
“香格里拉”,是画家最爱误入的桃花源,画家用他最擅长的笔法处处做标记:在小孩的鬓角上,在阿姐羞涩的右肩上,在大叔宽阔的棉衣上,在远处的一抹雪山上……武陵捕鱼人的小心思,画家乐此不疲。
“民国人物”,一方面是气节和傲骨对于水墨天然亲和力的表达,另一方面是画家对上个世纪的抓取,附体,伴随,作为时代的镜子。
“论道者”则保存了画家总体的追问之姿:笔墨之道、为师之道、行路之道;在路上,一辈子,七十之后,仍能通过巨幅的《论道者》对整体发问,画家的初心得以保藏。
“宿墨笔谈”,是希望在这个单元,最大程度地解开吴山明的笔墨之谜,呈现出他的笔墨语言和语法。这个研究单元体现的是一个画家的超凡功力,从他的笔墨中发展出一种异常不易的语言。
历次重要的漫游、采风、写生的过程,则是一个画家如何进入生活,如何在与生活的激荡之中获得他艺术的生机和生意,如何鲜活体验和捕捉生活的呈现。
这次展览,亦是吴山明从坐而论道重新回到问道的过程。不断的论道而问道,回溯而创新,探索而实验,吴山明立足天地而舒展,回眸渺远沧桑而期许迹象之外、来日宽阔而方长。
吴山明以自己的个案,再次向画坛证明,中国画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门实验艺术,中国的传统笔墨没有被穷尽。
宿墨——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在
有心之人,循着蛛丝马迹,能一暼那出入于深渊的画家背影。
在路上,甘于斯,苦于斯;在路上,即是生之节日——
这便是在路上之人的急切与迟疑:面对变动不居的象,面对艺术史上的各种传说,尽是急切;当终于跃出深渊,要向旁人诉说什么时,却是“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同时也是画家自我的认定。他那总是聚焦远处的眼睛,倘使十年、甚至二十年果真如一日,这是他期待分享年轻后辈的最大秘密与财富。这也是
但这当中对于画家来说又是多么充实!高原人、民国风度、才女、少女、论道者……
艺术史是历代画家们寻找荣誉的圣地,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在这一决高下的荣誉之地,我们的画家拿出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淡宿墨。
宿墨本黑,画家于极黑中开辟出淡意境,深得水之妙用;就像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多年以前庄子抛出这句话,他也是在同我们的画家聊天。
甘苦自知。
宗旨:本次展览,意在展现
主办单位:中国文联、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
支持单位: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中国画学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院。
组织团队:
学术主持: 许 江、范迪安
策展人: 高士明、马锋辉
策展团队: 刘 杨、唐 锁、袁安奇、魏 珊
联合策展人:钱晓鸣
来源:中国西泠网>新闻动态>艺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