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研讨会
央视曝光浙江铁皮石斛产业发展问题后,我一直关注着事件进展情况,想通过省委会的信息渠道,呼吁政府有关部门携手努力,防范刚刚兴起的铁皮石斛产业夭折。当时的主要想法有两点:一是十分担心铁皮石斛产业会重蹈中华鳖精、金华火腿的覆辙。央视曝光铁皮石斛问题之前,曾经有过一个中华鳖精的事件。中华鳖精有一段时间很火,风行保健品市场。有一次,媒体到一些生产中华鳖精的企业调查,发现偌大工厂里竟然找不到一只鳖。相关报道出炉后,这个行业因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迅速没落。这次,中央电视台曝光,加上省、市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点评,对铁皮石斛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铁皮石斛产品的功能和疗效产生疑虑和猜想,关系到整个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如不及时将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加大监管力度和水平,一个有前途的产业可能毁于一旦。二是我深知制约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的生成技术难题已经解决。当时铁皮石斛产品确实有假,但主要还是以次充好,即石斛是有的,但可能不是铁皮,而是紫皮、铜皮等。有的企业为了宣传铁皮石斛的名贵,宣称“铁皮石斛三年才长一寸”,偏离了兰科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使人们不相信能有足够加工的原药材。其实作为兰科石斛属的铁皮石斛,要么不长,要么就长得较快,一抽条没有一尺也至少有三寸,这个规律我很清楚,而且当时铁皮石斛在种质、种源、大规模组织培养、种植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均已解决,正在从科研院所走向农企、农产,加工用药材的供应越来越有保证。过去,铁皮石斛天然生产,自然资源少,但现在通过栽培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大面积种植。我们做技术研发的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消费者可能还不知道,需要加强市场宣传。
四位省领导多达十余次批示
此后,民进省委会做了大量工作,组织我与其他几位专家针对铁皮石斛问题开了一次座谈会。在此基础上,我们于4月3日又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信息《对引导我省铁皮石斛产业健康发展的再次建议》(《浙江民进信息》2006年第31期)。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省内外科研单位、相关大型企业,举行学术研讨会,展示关于铁皮石斛的科研成果,引导新闻媒体和公众科学对待石斛的药用保健价值,了解对铁皮石斛的开发利用现状;建议省政府组织药监、质量监督、工商等部门和专家,对我省铁皮石斛培育种植和相关药品保健品企业和市场进行一次实地调研,摸清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引导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政策建议,为省政府做出进一步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宣传部门要采取措施,主动引导媒体对铁皮石斛产品的报道,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我们的建议再次获得省里主要领导的重视,吕祖善、金德水两位领导多次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建议进一步予以重视,组织研究和落实。
很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专程上门沟通,听取我们的意见建议。民进省委会与我交换了意见,我们又及时跟进,经过进一步了解和沟通,我们研究后一致认为,我省多部门分割的保健食品管理体制对于加强包括铁皮石斛产品在内的保健食品市场监管,促进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不利。4月29日,我们又报送了信息《关于适时调整我省保健食品监管体制的建议》(《浙江民进信息》2006年第41期),这篇信息只集中一点,就是建议省政府借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经验和国外的一些合理的做法,调整我省保健食品的监管机制,由分段监管为主调整为由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吕祖善、金德水、盛昌黎三位同志分别于5月8日、11日、13日对信息做出重要批示。
为了落实好几位省领导的批示精神,就有了本文开头所述的5月18日的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我在所做的主题发言中,分析了我省铁皮石斛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后,讲了四点意见:一是政府要重视,完善监管体系,实行投料留样,完善企业质量标准;二是企业要自律,以创新求发展,特别是那些已经从铁皮石斛中获利的有实力的企业更要重视基础研究;三是媒体要爱护,尽可能做到生动而不失实,引导而不误导,多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由同行认可走向群众认可;四是消费者要建立信心,铁皮石斛是名贵好药,其功效虽因人而异,但对症使用的疗效是十分明确和肯定的。应该说,我讲的这几点,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
研讨会结束后,我省几家主要新闻媒体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浙江日报于8月23日用整个版面正面报道了铁皮石斛产业。当时,《浙江日报》的记者沙德安找了李德保先生、陈集双教授和我,还有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天然药物研究室副研究员刘骅、胡庆余堂的副总经理朱明华等。李德保同志时任浙江省生物工程协会的理事长,我当时是省政协常委,这个协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陈集双也是我们民进的会员,当时是浙江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外来有害生物控制研发中心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我们一起走访了胡庆余堂金华基地、桐庐基地等几个铁皮石斛的基地,这也从侧面反映铁皮石斛生产基地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通过《浙江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正面宣传,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的信心得到了一定提振。
2007年,浙江省经贸委、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厅联合,在国内率先发布了《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从完善铁皮石斛种植业的管理、加强技术攻关和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对产品生产经营的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铁皮石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12条措施,并提出了“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铁皮石斛原料的种植和生产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基地化;产品质量可控,品牌效应突出,热销国内药品和保健食品高端市场,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总体发展目标。《指导意见》的发布对进一步引导铁皮石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推动保健品大品种建设和中药现代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年,我省还陆续出台了铁皮石斛系列省级地方标准(DB33/T 635.1-2007,DB33/T 635.2-2007,DB33/T 635.3-2007,DB33/T 635.4-2007),包括《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生产技术规范》、《安全质量要求》四部分内容,有效规范了行业的发展。
一些后续看法
当年,一则系列信息能得到四位省领导多达十余次批示,直接影响了高层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实实在在地促进了铁皮石斛行业的监管和发展,我感到十分高兴。铁皮石斛产业是少数几个完全靠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的中医药、保健品行业。浙江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优势是领导关心的重要原因。当时,铁皮石斛从种植、加工到商业销售在浙江已形成了十几亿元的产业链,有几十万消费者,市场正由江浙沪向北京等地发展,应该说发展的前景十分良好,但是发展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发展的关键时候需要政府帮助解决,而政府的给力,常常可由民主党派推动。譬如铁皮石斛产业,分属于生物技术产业、农业、医药,结果反而陷入“三不管”境地。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民主党派提出意见建议,就得到了重视。还有一点,此次系列信息受重视也与省委会的后续跟进有关。这件事刘毅同志功不可没,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许多资料,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正是由于我们的持续跟进,铁皮石斛问题才能得到省领导的持续关注。
近年来,我省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浙江在铁皮石斛研究和产业化方面仍是全国最领先的,尽管好多省份都在做铁皮石斛产品,如云南、广西、福建,但很多都是浙江人在做。当然,现在行业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如相比云南、广西等省份的天然资源与劳动力价格,浙江的栽培成本、管理成本都要高很多,从价格上比拼,我们已没有什么优势。我个人认为,浙江铁皮石斛产业要保持快速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继续打造品牌,实现产地的区别,要有一个浙江产铁皮石斛的认证指标。不同产地的石斛品种的地道性不同,这点好比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的关系,产地不一样,品味口感不一样,质量是不一样的。浙江栽培石斛应有产地标识,通过塑造品牌实现优质优价。二是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例如农药残留的减少、生产管理的规范、检测措施的改进等,以品质支撑浙江产地与其他产地的差异。三是要积极呼吁破除铁皮石斛药食两用的限制,开放新资源食品。铁皮石斛的食用安全勿容置疑,自古就有食用习惯。在铁皮石斛资源很缺乏的时候,我们把它纳入药品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无疑是正确的。现在产量大幅提升,资源已经很丰富了,这个时候不打开产业的终端通道的话,产品会过剩,产业就要被堵死。所以,浙江应该积极呼吁中央有关部门放开对铁皮石斛的药品管制,实现铁皮石斛药、食两用。石斛一旦成为药食两用,其应用范围就会迅速扩大,用量会成倍增长,形成大的高效农业,进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倘能做好这三点,我相信,浙江铁皮石斛产业仍大有可为,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
(整理 陈志威)
口述者张铭,1994年12月加入民进,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民进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民进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科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农业环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支部主任,政协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