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自身建设 理论研究
试论党派成员政治信仰的建设途径

一、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

目前对于信仰的概念性论述一般公认的是: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们摆脱实在的困苦和迷惑,获得精神的宁静,从而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政治信仰是信仰的最高层次,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是人们在对政治对象的认知、相信到确信的过程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渴望和向往,以至于会从行动上加以模仿、学习和追求,即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政治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依赖和执着的追求。因此,“政治信仰是一种思想崇尚、是一种政治追求、是一种精神支撑、是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坚定与否对于政治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夏鑫:《试论信仰的作用》。

亚里斯多德说:“人在本性上天然就是一个政治动物”。党派成员从其加入党派组织的那一刻起,他就超越了“生物人”、“社会人”的层级,被烙上了“政治人”的印记。他的政治信仰应是一个理性选择的结果,一方面他的政治信仰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政治信仰一致,汇聚成该组织共同的政治信仰,从而维护着该组织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该组织的政治信仰又为组织中的信仰群体的政治斗争提供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思维方式,从而产生统一的政治行动。因此,党派的政治信仰具有专一性和唯一性,也总是高于党派成员所处的现实,并引领着他进行具体的政治实践。每一个党派成员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应该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才无愧于“政治人”称号。

二、四大因素弱化了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

当代的八大民主党派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的各党派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相关界别内的精英代表,每一个党派成员都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斗争,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参与了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经过一个甲子轮回,当今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与党派组织成立初期相比,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出现弱化。分析产生弱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机制因素

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进程,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相对落后。客观上,党派成员大多分散在不同单位,给组织协同带来不便;同时与党委政府领导力相比,民主党派组织缺乏有力的领导激励手段。主观上,民主党派在内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不够深入,政治导向不是十分充分,导致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弱化。

2、历史因素

民主党派成立初期,面对的是战乱、贫困的国家,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坚定的追求民主的政治信仰,并树立了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目标,需要的是战斗的勇气、牺牲的勇气。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割裂,组织与成员都出现断层,当前民主党派成员面对的是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同时党派成员的知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民主党派政治信仰已经变成了完善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并作为参政党的角色与中共风雨同舟、同心同行,现在需要的是协商的勇气、监督的勇气,因而在政治信仰上有所弱化。

3、利益因素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利益的分化,不仅表现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利益相差悬殊,就是在同一阶层、同一党派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差别,而且随着当前各党派组织跨界别发展成员,利益诉求会更加多元,差别会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派组织群体的政治信仰可能出现概念上更加宏观,从而导致内涵空泛,也可能使政治信仰的实践途径过于具体化,互相之间产生冲突,动摇了党派成员个体的政治信仰,使政治信仰弱化。

4、环境因素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每个个体可以得到宽广而饱满的信息,各种思潮浸润着人们的头脑。腐朽反动的思想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诱惑党派成员的神经,各种不公平、不完美的社会现象也在冲击着党派成员的意志,在这样的诱惑冲击下,部分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被考验、被弱化。

三、党派成员政治信仰的建设路径

1、以党为师,为政治信仰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首先要加强参政党思想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制度在理论上不断创新:阐明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地位、性质、特征,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完善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界定了民主党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拥有非常完整的政党理论体系,十分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的党建目标和任务。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尚未有丰富的参政党理论,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政党理论体系,缺乏对具体政治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当前要十分紧迫地丰富参政党理论,形成科学完整的参政党思想理论体系,指导党派成员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其次要加强组织建设。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把“三高三强”(自身素质高、政治热情高、个人威望高,领导能力强、牺牲精神强、合作意识强)的同志选配到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中,为学派成员做好模范、引领;要加强党派机关建设,发挥机关的枢纽作用,切实担负起参谋、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提高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组织架构,帮助党派成员巩固政治信仰。

再次要重视制度建设。党派成员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单位,只有紧紧依靠规章制度、严肃组织纪律,才能统一起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如,学习制度可以明确党派组织思想教育的目标和重点,会议制度可以强化党派内部的监督机制和领导能力,参政议政制度可以激发党派成员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总之科学完善的制度为政治永葆党派成员的政治信仰保驾护航。

2、精心培养,为政治信仰建设夯实基础

民主党派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不仅在于其成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其成员的整体素质,成员素质的高低,不仅体现其个人的政治信仰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民主党派的政治面貌、社会形象、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只有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要把好“进口关”,坚持吸收成员的高标准,必须注意政治质量、德才兼备,要尽量摸清他的政治信仰,不要把不符合成员条件的人发展进党派组织;要建立“出口通道”,把党派内政治信仰模糊、不符合成员条件、长期又不履行义务的成员通过淘汰机制逐步劝退;要加强思想教育,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及参政党理论教育学习活动,坚定他的政治信仰,提高他的素质;要激发成员的履职热情,鼓励党派成员组织撰写提案,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利用专业特长技能优势服务社会,为他的政治信仰提供政治实践的途径;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将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稳定、德才兼备的骨干分子精心培养,为顺利实现政治交接创造条件。

3、多元调和,为政治信仰建设化解不利因素

一是始终保持民主党派各自的界别特色,减少跨界别发展成员,争取党派成员的利益取向保持一致,努力化解本党派内部的诉求差异,使党派群体政治信仰不分歧、不走样。二是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充实组织生活内容,使成员之间交流充分、关系融洽,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三是教育成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向党员学习,鼓励成员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政治营养,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政党意识,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四是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岗位立功”活动,在本职工作上要体现民主学派成员的进步性,在多党合作的平台上展现参政能力和水平,在政治生活中始终闪耀着政治信仰的光辉。

 

作者:民进舟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陈礼松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