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落实协商民主的重要法宝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呼唤着理论。参政的实质是辅政、协商,根本目的是为了共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与中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相适应,参政党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也是为了发挥参政党独特的优势,提高参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和探讨参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推进参政党建设,提高参政党能力和水平,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的需要,是提高参政党能力、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需要。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不仅为推进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也是落实协商民主的重要法宝。
(一)保证协商民主中参政党成员政治上坚定
只有保证理论上的清醒,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我国确立和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研究可以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来理解我国确立和实行的政党制度。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我们知道,政党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确切地说,政党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度的建立,在议会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世界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政党政治。目前,世界上共有4900多个政党,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制度作为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是随着政党的不断发展和作用的日益重要而逐步形成的。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生态环境等千差万别,各国政党制度也是形态各异,两党制的,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多党制的,如法国;一党制的,如前苏联;多党合作制的,如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显著特征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同协商民主政治”。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不是什么人心血来潮想实行就实行的。在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从民国初年仿效西方建立多党制,到国民党实行的一党专制,再到确立和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这一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萌发和形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确立,在新的历史时期恢复和发展,在迈向新世纪中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结晶,既合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潮流,又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之中,符合中国国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畅通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保证协商民主中参政党素质的提升
从世界范围看,政党建设民主化,政党活动方式和平化、合法化,多党制在世界呈扩展势头。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从具有进步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成为体现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社会主义部分脑力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已经从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致力于争取人民民主、实现民族独立的政党,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已经从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成为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参政党。从参政党成员结构变化来看,一是绝大多数成员是改革开放后加入参政党的,与参政党的历史联系趋于淡化;二是成员主体结构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高、中级知识分子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参政党的职业界别特点进一步复杂化;四是参政党吸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要求突出起来,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越来越少,而中间阶层在扩大,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增多。这些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要求参政党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便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使自身的建设工作更自觉、更有序、更规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提高参政党素质,强化参政党职能。因此只有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参政党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深化协商民主政治。
二、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来源于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剖析了参政党的参政能力的建设要求,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要来源于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一)党领导人民政协创造辉煌历史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判断一种制度的优劣,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它能不能调动和汇集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无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上马,还是政府各项重要政策的出台、各领域改革的推进……在65年光辉岁月中,我们党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民主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人民政协的作用不可替代。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有利于不断增进团结,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再到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协商民主,就是为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就是为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句话,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让社会主义民主充满生机活力,人民政协就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党领导人民政协创造辉煌历史和必将迎来新的历史,均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指明方向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协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实践证明,人民政协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既坚持了人民民主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它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做好人民政协的工作,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任务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当前,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深水区改革尤需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谱写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实现人民民主的新发展,我们就能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制度,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践源泉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民主形式,成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着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和创造,深刻揭示了协商民主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更好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民当家作主,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让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是这样一种既体现完整制度程序、又实现完整参与实践的民主形式。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民主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花瓶,而是要真正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独到贡献。我们说协商民主有着独特优势,就在于协商民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层级的。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使这种广泛商量的过程,成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正是协商民主的生命所在。65年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协商民主富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是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源泉所在。
综上所述,参政党的理论建设更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研究,是实现协商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要来源于协商民主的伟大实践,必须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参政党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宪等编著:《中国参政党建设新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0第1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第1版。
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的参政党》编写组编:《中国的参政党》,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12第一版。
4.罗豪才著:《论参政党建设》,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12第1版。
作者:民进温州市委会瑞安市基层委员会 欧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