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浙江省委会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
我省水资源总量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但是可利用水资源量只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约2122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目前我省水资源问题已面临资源性缺水、用水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三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较好的办法是跨地区调水,因此寻找优质水源地已十分迫切,城市供水逐步依赖开发流域上游水资源。
位于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是1959年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截新安江而形成的浙江省面积和库容量最大的淡水湖泊,是一个集饮用、防洪、发电、养殖、航运、旅游和工农业用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库。千岛湖水资源非常丰富,在正常水位情况下,水域面积约580平方公里,蓄水量可达178亿立方米,并且,千岛湖水质除总氮、总磷两项指标以外,其他指标均达到Ⅰ—Ⅱ类水质标准,是目前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难得的一湖好水。目前,随着钱塘江及其他支流水质下降,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可利用水资源有限,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千岛湖已成为杭州市及下游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重要地位日益凸现。
但是近年来,随着千岛湖流域旅游经济、工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等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千岛湖上游安徽省两市五县沿流域修筑杭徽、杭千高速公路、开发工业园区等,使千岛湖流域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高,入湖污染负荷也相应增加,千岛湖部分区域出现富营养化明显加速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库区出现较大面积水域蓝藻暴发,湖水和水产品产生明显异味,局部范围水体中氮、磷含量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迹象。2004年夏天又在水库下游出现大面积蓝藻爆发,给千岛湖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引起千岛湖整体水质下降主要因素为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入湖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等。1999—2004年,通过对千岛湖典型断面的水质监测和分析,得到千岛湖水质已达到中营养水平(主要是氮、磷含量超标)的结论。因此,开展“千岛湖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研究” 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千岛湖水资源的保护
1、加强水质污染防治。对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源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确保废水设施正常运行,工业废水应100%达标排放;按照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县级或乡镇级的中型企业应逐步建造污水治理设施,规模较小企业可考虑与周围其他厂家联合进行联片处理,严禁废水超标排放。对生活污水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采取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一体化措施,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对现有垃圾填埋厂进行技术改造,做到按规范填埋、建造垃圾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建立日常监督监测机制;对上游安徽境内下泄的大量垃圾,除继续打捞填埋处理外,应通过有关部门加强协调解决。优化农业生产耕作结构,合理灌溉,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集中式畜禽养殖场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固体废物要综合利用。
2、加强水资源保护。要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在千岛湖发展用水量大的行业,对现有企业要实行清洁生产。杜绝以建设和发展经济为理由进行挖山填湖,破坏生态环境。建立有偿使用水资源机制。建议成立职能集中的千岛湖水资源管理机构,加强上下游协调,专门管理千岛湖的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完善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使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宣传水资源保护的意义,通过加强节水和环保素质教育,提高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二、加大千岛湖水资源综合开发
在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规划,形成多目标、多方位的立体开发格局,从而形成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良性循环的局面。针对千岛湖水资源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浙江省以及杭州市的水资源现状来看,实施千岛湖引水工程,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城市的饮用水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千岛湖引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到对新安江水电站发电和周围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建议优先考虑杭州市引水需求,取水口位置设在大坝下游。
2、合理开发水力资源。目前,千岛湖流域(淳安县境内)已并网水电站共有72座,装机容量137台71478千瓦,年发电量17289.9万度,而实际可开发量为16万千瓦以上。因此,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可再适当加大水力能源开发力度。
3、适度发展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业,千岛湖作为一个大型的深水湖泊,发展淡水养殖前景广阔,目前在湖内有鱼种13科83类,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不同,既是美食珍品,又颇具观赏价值。千岛湖森林面积达142.5万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动植物资源和湖中水体标准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均为全国四百多家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前位。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开发利用应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应紧密结合经济规划,不仅应与现时的需水结构、用水结构相协调,而且应为今后的发展和需用水结构的调整留有一定的余地;此外,在整个水资源开发计划中,既要保证宏观层次用水目标的实现,又要尽可能照顾到各低层次的局部用水权益。
5、保证取用水量不得超过千岛湖水资源系统的承受能力,使可再生的水资源得以养息,即必须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加以限定,开发利用量一般不得超过千岛湖当地水资源系统补给资源量,尽量避免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三、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淳安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库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新安江水库建设和下游及杭州地区的饮用水质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应该尽早建立千岛湖水资源补偿机制。
1、对在千岛湖境内以水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应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2、为了解决新安江水库移民补偿遗留问题,国办函[1995]32号文件规定,采取华东电网全部电量价外加1厘钱的办法筹集资金,用于解决浙江、安徽、江西省移民生活和发展生产问题,鉴于1995年与现在的国民经济状况有极大的差别,1995年所制定的移民补偿标准已显偏低,应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
3、目前杭州市日饮用水约150万吨,其中约50万吨取自于千岛湖流域,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下游应向上游缴纳一定的水资源保护费,若按每吨水0.1元人民币计,每年应缴纳1825万元水资源保护费。
四、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科学研究
为了使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纳入健康、规范的体系,应加强相应的科学研究,近期应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1、千岛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研究千岛湖水资源承载力,是解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流域排污总量控制规划、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饮用水源水质、确定千岛湖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调水规模以及研究调水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等问题的关键,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综合开发利用千岛湖水资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千岛湖非点源污染机理、湖泊富营养化规律及水体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3、千岛湖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结合“3S”等信息技术,研制开发千岛湖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以实现千岛湖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4、千岛湖流域节水工程技术研究。包括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污水资源化等技术。
5、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政策,以及与其他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研究,从而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