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开幕式现场
胡寿荣先生致辞
值此“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的重阳时节,民进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画家胡寿荣先生的“布依情 故乡情 贵州情——胡寿荣绘画艺术展”于10月21日上午在贵阳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贵州省文联、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贵州省美协、浙江省美协、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协办,贵阳美术馆、杭州意象画廊承办。众多省市级领导及浙、黔两地的艺术文化界前辈、代表出席了当天的展览开幕式。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远刚主持开幕了开幕仪式,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梦龙就胡寿荣的创作影响致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以及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吴山明也分别致辞,向胡寿荣表示祝贺,并对以此次展览为基础的两地艺术交流表示肯定。开幕式上还安排了一场特别的表演:来自艺术家家乡贵阳市龙里县的舞蹈演员们用轻快妙曼的舞姿表现了龙里湾滩河镇原始而自然的人文特色。本次展览展出胡寿荣先生自1985年至2015年以来创作的艺术精品100余幅,展期为10月21日至10月27日。
胡寿荣先生自幼生长在贵州山区的布依族村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基因,犹如一丝浓浓的乡情,在他跨出大山外出求学、治艺的三十年里,始终伴随着他。无论是他早期的蓝色系列还是在德国创作的抽象系列,这种“大山之子”的民族审美特质总是在庄重的学院审美方式和娴熟的传统技巧背后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画面中,构成了其画面与众不同的特质,使他在当代美术界备受关注,成为当代中青年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故乡成就了他,他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为故乡献上自己的赤子之情。
胡寿荣的绘画艺术扎根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他以传统笔墨为基,将西方表现形式与色彩以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兼容并蓄。其水墨作品手法洗练,沉着痛快;彩墨作品色墨交融,明快靓丽;其工笔重彩作品勾勒细致,造型典雅,色彩瑰丽。因此,胡寿荣先生的作品不但受到国画圈的好评,在美术界的其他艺术圈里也是深受好评。
名家点评:
冯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胡寿荣教授)在教学之余,对中国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孜孜以求。在原有已颇具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求新求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业绩,其艺术作品的笔墨技艺更加精妙成熟,个人风貌更加鲜明独特,并且保持和显示出很好的状态和发展潜力。
肖峰(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胡寿荣)是少数民族杰出代表、我院优秀教师、画坛名家,创作了许多深受人民喜爱的水墨丹青,此次“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不仅是故乡的喜事,更是艺坛的盛事。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胡寿荣有着敏锐的视觉审美的观察力,有着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和把控传统笔墨的能力,更有着布依民族那种特有的精神内质,那种与生俱来的审美情趣,这就是他自身的独特之处。”
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胡寿荣把中国美院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国画审美特定的笔墨基因化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奉献给大众,作品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紧扣时代文明,富有强劲的时代感。
姜澄清(著名美术评论家):看到胡先生的画,感觉到很振奋,也有些陌生。所谓陌生,是因为用简单传统的眼光来看,胡先生的画很难归到哪派哪类。他的画里有德国抽象派的东西,也有贵州少数民族的情调,又有文人画的味道在里面,东西南北的东西都融汇起来,说明胡先生文化综合接受能力很强。一句话,不闭门,没有一般人有门户的偏见。
曾成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水气和墨气在他手中交融出了笔墨的新意蕴,在咫尺方寸的纸面上构建了大世界。这些作品看似传统,更多地充满了新时代的面貌,展示出了新形式、新内涵和新精神。
蒲国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看了胡寿荣的原作,感觉很震撼,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碰撞。他是无拘无束,运用各种资源、各种学识来构建他的作品。这是贵州和江南两种文化的碰撞,你可以在唯美的的表象下发现他的野性和激情。这也是他将来作为一个大家,最根本最灵魂深处的东西,也是他独特的经历,贵州、江南和德国给他的影响。
杨劲松(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今天比较完整地看到胡寿荣30年来的艺术,在我的印象里,胡寿荣一直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是走情。在他的作品里,我最喜欢他的花鸟,当然他的人物也很好,但是我觉得花鸟画是他的内心家园,在这里实现了他所有的梦想。在他的画面里,人们忽视了笔墨、技法和理论,但他可以唤起人们对身边这些事物的重新审视,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来源:民进中国美术学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