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景权,男,1963年11月生,浙江义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浙江大学农业生物与环境学部副主任,园艺学一级学科负责人,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现代农业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园艺植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园艺学报》编委、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等刊物编委。曾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201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校知联会副会长,第十一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他是从小热爱园艺技术的农家子弟,他是低调务实的园艺学专家,他是莘莘学子的科研领航人,三十余年来一直带领自己的团队潜心于科学研究与应用,他就是“中国侨界贡献(创新团队奖)”获得者——喻景权教授。
虚怀若谷勤治学
喻景权是出身于浙江义乌的农家子弟,从小热爱学习的他一直比较刻苦认真。1979年9月,喻景权考入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开始了他的园艺学研究之旅。1983年大学毕业后,喻景权进入浙江省农科院工作,五年间主要研究无土栽培,还到临安蹲点做过高山蔬菜,那段时间的田间考察工作使他开始真正了解农业,也奠定了他整个科研生涯的基础。喻景权曾说:“我觉得一个人不能总是浮着,总有一段时间要沉下去,扎扎实实做点事情,任何经历对自己都是个锻炼,一个人的任何经历都是有用的,任何知识储备,都有用得着的一天。”
正是抱着这样虚怀若谷的心态,1988年10月至1995年8月,喻景权赴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曾到日本国武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基础研究所做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生态学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工作的研究。时隔多年,喻景权在留学期间学到的知识也许已经落伍、被淡忘,但是期间感受到的刻苦精神、务实精神却影响深远。喻景权当时接触到的很多日本研究生、本科生都很刻苦,他们会为了一个实验通宵达旦;他的导师Yoshihisa Matsui 教授也非常务实、低调,“那么多年前导师就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但他从不声张。”喻景权如是说。这些都为喻景权本人的治学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
回国以后,喻景权在带领学生做科研的时候也常常以这些精神影响自己的学生。喻景权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导师从不允许我在论文里标点符号乱写一气。现在我也用这些影响我的学生。”喻景权所指导的学生论文,第一稿往往会改50%,第二稿时可能改20%,到后来改10%。他认为好的科研发现需要正确的表达,没有任何可以粗糙一点的借口。其实这些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能够反映出一个学者刻苦、坚韧的品质。同时,喻景权强调辩证的思维能力也不可或缺,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才能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他鼓励学生多实践勤执行,确定了一件事情以后,必须要认真对待,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它。
低调务实求创新
1995年9月,喻景权回国来到浙大任教,主要从事设施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2007年,喻景权等4名研究人员凭借“蔬菜作物对非生物逆境应答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项目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浙江大学第一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生命医学领域获得该奖项,也是国家科技大奖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奖项。荣耀的光环背后是喻景权及其团队的无数汗水和努力。
21世纪初,浙江省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低温和光照不足等不良生长环境给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如菜叶容易发黄、植株矮小、只开花不结果等。此外,连作障碍现象,即连年在同一块地上重复栽种同种蔬菜作物,会抑制下一茬蔬菜生长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连作障碍在瓜果和豆类蔬菜中特别常见,是蔬菜种植中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以喻景权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长达15年的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首次在国际上证实,番茄、黄瓜和西瓜等蔬菜根系能分泌出多种自毒物质,抑制下一茬同种蔬菜的生长,从而引发蔬菜连作障碍;首次探明了细胞分裂素在瓜类果实发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由此一举破解了瓜类蔬菜的“座瓜难”问题;首次阐明了在低温弱光环境下蔬菜作物光合作用减弱的主要原因,并发现了生长活性物质油菜素内酯具有直接提高光合作用和产量、增强蔬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这些看似独立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在探索如何让蔬菜在不利的生产环境中健康成长的机制。”喻景权说。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后,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论文被收录到国际重要学术专著和教科书中,其中关于“油菜素内酯能促进农药在植物体内降解”的成果发表后,在国际植物生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Science》、《科技日报》等上百家国内外知名媒体和刊物转载报道,被《Science》主编誉为21世纪解决作物农药污染的新途径。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喻景权的这些研究成果,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中瓶颈问题的解决,开发出“早瓜灵”瓜类座果剂、油菜素内酯多抗剂和嫁接用的优异砧木等产品,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生命系统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即使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也有奇妙的原理。”喻景权教授说,正是出于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让他长年累月坚持研究。
薪火相传共奋进
2014年9月,喻景权带领的团队荣获“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设施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与抗逆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研究从影响设施蔬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入手,由浅入深,先后发现了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机制,解决了设施低温弱光环境下瓜类蔬菜“座瓜难”问题,阐释了设施亚适应环境下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机理,明确了新型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降解农药残留的新途径,选育了高温下仍具有线虫抗性的新型番茄砧木,发明了多种调控蔬菜作物生长的调控剂。”对自己的研究历程,喻老师娓娓道来。
面对此项殊荣,喻景权谦虚地表示,他本人只是在设施蔬菜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上做了一些本职工作,目前我国的设施产业和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天的获奖既是国家对自己以往工作的一个肯定,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喻景权进一步说:“这些年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我们创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我们团队的组建和发展,也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研究骨干。”提及自己的优秀弟子,喻景权十分自豪地介绍了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喻景权从教二十余年来,先后培养了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和提名人,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如今已有3位学生晋升教授。目前团队其他4位核心成员都曾是喻老师的优秀博士生,他们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各自研究领域均有创新性的突破:
周艳虹教授,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园艺作物光合作用及其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师恺副教授,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设施环境对作物的代谢影响及调控”,发表SCI论文20余篇;夏晓剑副教授,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作物逆境响应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发表多篇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年纪最轻的周杰老师,2013年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目前从事“园艺作物转录因子逆境调控机制”的研究。此外,喻老师已培养博士28名,硕士60名,这些学生除留校工作外,有些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有些前往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等国外顶级高校和研究所深造进修。这些人才的培养为我国设施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设施农业科研力量的不断充实、先进技术高效推广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带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外,喻景权还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开设了多门本科生课程,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国家级和省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作为省政协委员、校知联会副会长,他立足本职、积极建言,与知联会众多成员一起,发挥特长、服务发展,积极助推浙江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与科技对接。他志存高远,他脚踏实地,他爱才惜才,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令人敬仰的喻景权教授。
来源:浙江大学统战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