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有一种奇特的红色小水果,被称之为“神秘果”。它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只要吃上一点点,再吃任何酸的、苦的、难以入口的东西都会神奇地变甜,它的甜度甚至可以在口腔内存留30分钟之久,因此人们奉之为“果园里的魔术师”。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西非访问时,加纳共和国还曾把“神秘果”作为国礼送给他。纵观大千水果世界,其价值贡献能与“神秘果”同日而语的还真是寥寥无几。水果与水果之间的差距尚且如此之大,纷繁社会下的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呢。
走进戴宇文的办公室,他正埋头打电话。近来医院正忙着创建国家级“爱婴医院”,戴宇文日不暇给的状态,也在我意料之中。不大不小的办公桌上整齐地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资料中间摆放着简简单单的一台电脑,而电脑跟前那枚由马里总统亲自授予的精致勋章却格外引人瞩目。还未等我开口问其来历,戴宇文已经放下手中的活儿,打开了话匣子。虽然在电视上多次见过他严肃讲话的样子,如今的他却只是随意地将身子斜靠在椅子上,像面对老友一般侃侃而谈,想到、聊到什么有趣或是惊险的事,就发出柔和的笑声。我很好奇,在这浑厚的嗓音背后,要有着怎样强健的体魄和灵魂,才能使他在描述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种种经历时,还能做到如此云淡风轻呢?
援非抗“埃”,挥洒天涯侠医本色
2013年7月,戴宇文被其所在的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选派成为第23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并被国家卫计委国合处任命为副队长。从此,他远赴马里,开启了整整2年的援非医疗工作。
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也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经济非常落后,缺水少电、生活物资贫乏,气候也十分恶劣,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炎热干旱,剩下的时间就是暴雨,并且艾滋、疟疾等传染病高发流行,素有联合国卫生组织公认的“最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方”之称。当地的人均期望寿命只有50岁,许多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被脑疟等传染病夺走了生命。
关于以上这些词条描述,戴宇文早在报名参加援非的时候就有心理准备,在他看来,堂堂七尺男儿如果对环境恶劣都心生畏惧,又何谈治病救人、护卫生命呢。然而,在抵达马里的那一刻,他深知自己还是过于自信了,其艰苦和危险远远超出想象。刚下飞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热浪的冲击,硕大的太阳挂在头顶,天空万里无云,室外高达50℃的气温,连站一分钟都需要勇气。接着,便是穷困的视觉冲击,路边衣不蔽体的黑人小孩用手抓着盆里混杂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放眼望去,高低不平的土疙瘩路尘土飞扬,疾驰而过的摩托车让人心惊肉跳。
眼前的这番景象,让土生土长在中国南方大城市的戴宇文顷刻明白,他的生命中即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挑战”。然而随即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却让他幡然醒悟:这两年的时光,他要做的绝非适应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那么简单。
到达巴马科首都医院的当天,急诊室送来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戴宇文瞥见了那张脸,是一张华人面孔。他的心顿时揪成一团,立即上前准备询问病情,但却被当地的医生强行拦了下来。经过几番交涉和请求,马方终于同意让中国医疗队参与救治该病患。戴宇文了解到,这是一名在马里私企打工的华人,因为被蚊子叮咬后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了多脏器的并发症,已经表现出了全身中毒性衰竭的症状。虽然医疗队成员倾其毕生所学,但这名病患终因当地的急救药品匮乏而回天乏术。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客死异乡成为了戴宇文的沉重心结,他暗自决定要做点什么,来保障华人同胞在马里的健康权益。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他甚至放弃了2014年春节回国探亲的机会。然而就在队友回国团聚期间,挑战接踵而至,西非多国爆发了埃博拉疫情。为了防控疫情在马里首都巴马科蔓延,中国驻马使馆党委要求戴宇文立即制定出一套疫情防控预案。
行医多年却从未有过疫情防控经验的戴宇文被这突如其来得事件打得有些措手不及,但作为医疗队的副队长以及出于医者的本能,他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以稳定队员以及马里人民的人心。他一边结合自己曾经历过的SARS事件,一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大量埃博拉信息和病例,夜以继日地分析和整理,终于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疫情防控预案,不但指导和帮助马里医院、使馆、常驻中资机构、华人、华侨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同时还编制了科普教材,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马里抗击埃博拉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
戴宇文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受到广大常驻人员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使馆党委和马里医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与此同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全体队员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在营地里为华人华侨同胞开设了门诊部,解决了华人华侨以及使馆高层的看病问题。为了改善医疗队在当地的生活条件,造福今后的援非队友,他又带领队员完善了自己的营地及医疗队建设,将自己的医疗队成功打造成国内援非医疗队里头最优秀的一支队伍。
无疑,戴宇文是一个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并且有温度的医者,他能够将自己的善心与想法付诸积极行动。他这一系列举措的实现,赢得了外交部的多次表彰。作为这支最优秀的医疗队中的领导者,戴宇文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最重要的使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医疗队想要永驻当地,想要改善马里的医疗环境,想要提高当地的人均寿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医疗技术留下,为当地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把工作经验和先进理念毫无保留的向当地各界医疗机构传授,为他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戴宇文如是说。
他的话并不是空口无凭。两年间,戴宇文除了完成自己儿科门诊的医疗工作外,他将自己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撒向这片贫瘠的土地。他首次在马里成立了专科门诊、创建了腔镜中心和肿瘤放疗中心,开办了多次学术交流,成功组织了相关培训,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他组织医疗队为当地贫困地区和偏远中资机构中的中国同胞成功举办了四次大型义诊活动,其中一次还冒着战乱的危险,与中国塞内加尔医疗队共同赴金绍尔地区,代表中国政府进行了一次义诊。得知医疗队将来巡诊的福音,每次现场都能排起一条条长龙,有些人赶了几十公里的路,有些人甚至带着席子和锅碗瓢盆住在医院的空地上等候一夜。面对大量的当地病患,戴宇文及医疗队员们每次都是满负荷运转,但却毫无怨言。在马里锡加索地区为期一周的巡诊活动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还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并对戴宇文进行了采访。
每次巡诊期间,戴宇文都会组织队员进行学术报告活动,与当地医生深入交流,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理念传达给他们,并且还会向当地医院捐赠一些药品和器械,援助当地医院发展。两年来,戴宇文及其医疗队克服了当地生活条件艰辛、气候环境恶劣、医疗设备陈旧、手术器械不全、药品短缺等各种困难,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共接诊门诊病人达5.8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2359台。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为当地人民的健康谋取了福利,也增进了中马友谊,更带头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了中国医疗队在国际上更良好的形象。
感受不起风雨的人,也很难闻到花香。2015年7月,在戴宇文圆满完成2年的援非任务即将回国之际,马里政府特举行仪式,授予他“小蜜蜂”勋章和“骑士”勋章。回国后,驻马里使馆经商处又特地发文对戴宇文进行表彰,表彰他为“抗击埃博拉疫情的突出典型,是服务非洲医疗卫生工作的先进代表,也是优秀的援非医疗队管理者”,由馆党委授予其“2014年度援外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使馆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也是驻马里使馆对中国医疗队中的个人首次进行先进表彰。
勇担重任,精诚铸就卓越
2008年,戴宇文被医院委任为医务科副科长。众所周知,医务科是一个需要对全院医疗安全、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实行科学组织与管理的部门,任重而道远。当时的戴宇文原本一心只想做好一名肾内科医生,对于这个新头衔多少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尤其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当今。但他明白,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只要他以一名“新人”的姿态踏实肯干,热忱努力,就算最终不能胜任,也无愧于单位,无愧于自己。
然而身边的人或许都先他自己一步看出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刚上任不久,恰逢科长和医院领导外出开会,医院一天之内像是约好了似的竟发生了四起纠纷。戴宇文孤立无援,只能硬着头皮跑上跑下,挨个“灭火”。他一面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如实分析病情,疏通事件脉络,理清误会,另一面则站在为人父母的患者角度循循善诱劝慰,晓之以情。最终因为他的沉着冷静和机智面对,四起纠纷居然都得到了和平解决。这不但让医院领导确定了自己的眼光,也让戴宇文对自己刮目相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这样临场应变,虽然一天之内就白了好几根头发,但这份经历也让我建立了最初的自信”。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他的第一场官司。
一位车祸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及外伤的患儿,因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进而转诊到浙大儿院,当时命在旦夕。但经过重症监护室的多日治疗之后,该患儿的其他伤势都已基本康复,唯独颈椎骨折找不到合适型号的器械固定。为了帮助患儿解决这一难题,医院联系了上海北京等国内多家大型医院,结果均被告知没有合适的型号(当时国内儿童颈椎固定器械根本无法量身定做),但家属却坚称北京的一家军队医院能够尝试为他们提供帮助,要求自行带着患儿前往北京。当医院多次告知其路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之后,家属仍坚持己见,强烈要求出院。于是为了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医院按图索骥联系上这家军队医院并确定情况的真实性之后,特地叫了120一路护送患儿前往北京。但终究事与愿违,患儿还是在途中发生了意外,家属认定是医院的责任,并在多日之后出具了尸检报告,指出患儿是因为在院内治疗期间并发了败血症而造成的死亡,向医院索赔两百多万。
这明显是翻黄倒皁,医院当即决定走司法途径,并委派戴宇文上庭。但这却是一场很难胜诉的官司,因为出具报告的单位相当权威,尽管尸检报告与患儿的病情极度不符,也很难在其中找出漏洞。当大家都抱着必输的心态,觉得医院将赔付一笔巨款的时候,戴宇文却认定,这个骨头他一定要啃下来,哪怕输,他也要为医院赢得一丝尊严。离开庭还有一个多月,他每天拿着那份报告单翻来覆去的瞧,走哪都带着,一有空就泡在医院图书馆里,查找各种资料,只要破解一点他自己认为的漏洞,他就立刻跑去浙大寻找专家求证,但却一次次被告知不能成为佐证。眼看开庭的日期一日日逼近,那份翻烂的报告单也早已倒背如流,但戴宇文却始终找不出最有利的证据来否定它的真实性,急的人都瘦了一圈,他却仍不放弃。一直到开庭当日前往法院的路上,他仍在冥思苦想。终于,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快到法院的时候,他一个灵光乍现:“既然是死于颈部感染而引发的败血症,那为何局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却是正常的呢?”顿时车厢内炸开了锅,大家个个激动不已,监护室主任更是热泪盈眶……
最终,戴宇文凭借报告单上这一前后矛盾的结论为最有利证据(还包括其他佐证),完美胜诉了这场官司。并且,他还找出了事情真相:途中患儿家属及其司机熄火下车用餐达2小时之久,仅留孩子一人在120车上而发生了意外。戴宇文通过一个多月非常人的坚持与努力,不仅让医院未有分文的损失,而且还挽回了声誉,同事们将之奉为建院史上最漂亮的一场官司。
如今已是医务科科长的戴宇文,虽然已经不分管医疗纠纷,但只要想起那场官司,他还是能够清晰忆起当时庭上阵阵心绞痛的感觉,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气愤。对于那些无端诬蔑医院形象的行为,他总是不能容忍,对于那些蓄意制造矛盾,勒索医院的人,他更表示痛心。如何改善当今的医患关系,或许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医务科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和指导临床医技科室,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为患儿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让患儿和家长感到安全,这样我们医院才能真正安全,医患关系才能改善”戴宇文说。
谈及自己的医院,戴宇文话语里满是自豪,我们谈话期间,他的电话不断,大到各个科室的迎检状态,小到医院的地标是不是足够人性化,事无巨细他必亲力亲为指导。而对于年底即将迎来的各大检查,他谈笑风生间没有丝毫忧虑,皆是自信。或许当年医院领导早已看到了他与这个岗位的浑然天成吧: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管理能力和上下协调能力,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任劳任怨的服务精神。将医务科交到他手中,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自不在话下。
低调奉献,传承民进精神
从大医精诚的援非楷模,到人人钦佩的医务科科长,真别以为戴宇文就这两把刷子,他之所以拥有以身涉险的勇气和敢于尝试的魄力,或许还源于他的另一重身份,第一次跨越。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心以为自己只会以一名普通内科医生的身份兢兢业业直到暮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身边有几名同事总是不在医院好好待着,老往医院外面跑,说是去给医院外面一群特殊的小孩子看病。出于好奇,戴宇文也跟着他们“跑”了一次。“当时我就觉得,这事靠谱,必须坚持下去!”这是戴宇文第一次跟着同事“跑去”义诊活动之后的强烈感受。
他们义诊的特殊小孩不是别人,正是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那时民进儿院支部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社会服务已有几个春秋,作为支部现在的元老,当时的戴宇文只能以一名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在民进这扇大门外观望。随着参加义诊的次数越来越多,戴宇文渐渐觉得自己内心多了一份牵挂,生活多了一份动力,工作也平添了一份意义。于是,他默默的向组织递交了申请,表达了自己对“民进会员”这一称呼的渴望。民进儿院支部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求贤若渴,自然不会放弃吸纳这样一位好同志。就这样,在一次偶然其实也是必然中,戴宇文成为了民进儿院支部的一员。
对于自己人生中这次最大胆、最正确、也是最重要的跨越,戴宇文至今回想起来仍倍感庆幸。成为民进会员之后,他的积极性更高了,跟着支部走南闯北,开展了无数的社会服务。有民进儿院支部足迹的地方,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脚印。只要支部一通电话,他就能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白大褂和听诊器出发。这份民进素养,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哪怕医务科的工作再千头万绪,他也要千方百计协调时间,争取参与。从8月份援非回国至今,戴宇文已经参加了多次支部活动,其中就包括前往衢江区妇保院参加义诊。支部主委李建华说:“我等也要等到他回国一起开展活动,因为这个地方是我们民进浙江省委会医卫专家工作站,2012年戴宇文曾和我一起正式挂牌成立的”。
在支部主委李建华的眼里,戴宇文身上那股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干劲,正是民进人立会为公的最好精神传承。但戴宇文却觉得:“民进人向来侧重服务社会,双岗建功,我们支部的每一名会员都是如此,我并没有比别人更突出”。在他看来,成为民进会员,是多了一份荣耀,多了一份自律,更是多一份责任,责任才是爱心最好的注解。不论他做任何事、做任何决定,他都会将民进儿院支部的LOGO放在最前面,他代表的不是个人形象与利益,而是医院和支部的形象与利益。他的这些思想,深刻作用于诸如报名参加援非等行动中,他想要身先士卒传达民进精神,为支部赢得一份荣耀。当他在援非工作期间,全队得到习总书记特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的慰问时,他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比奉献更好的民进情怀,也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
多年来,民进人为民请命和克己奉公的思想气质,早已深深的烙刻在戴宇文的言行举止中。援非动身前夕,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甚至来不及好好料理父亲的后事,就启程飞往了马里,而这一飞就是两年;期间丈母娘又做了一次大手术,并且术后恢复不良,卧病在床四个月,同样是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一人撑起了一个家……看得出,人前,戴宇文想要极力掩饰他对家庭的这份愧疚,不想与工作混为一谈,但眼底忽闪而过的暗淡却将一个男人的隐忍抽丝剥茧,反倒成为他这个座位上的一抹亮色。
眼前的这位民进元老会员,他有拿得出手的实力,也有深藏心底的柔软,有舍身忘我的付出,更有为信仰无欲无求的停留。他对于医者和民进会员这两重身份淋漓尽致的坚守,就像是一本教科书,当现下不少年轻人在浮躁和迷茫中,寻找着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已然用自己的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笃定,引领着一群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风尚。他的事迹之于社会,就好比“神秘果”之于味觉,沁人心脾,意韵悠长。
来源:民进儿童医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