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正在杭州博物馆开展的“杭州有约·喜迎G20西泠印社名家精品展”现场,由西泠印社资深社员张耕源领衔创作的20国领导人“肖像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印石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各种神情,在方寸之间尽情呈现。
展柜里,灯光下,人们看到,其20方肖像采用中国传统的篆刻技艺被刻在4cm×5cm见方的印石上,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有的取漫画概括夸张的手法,有的借鉴版画的技法,有的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白描法,有机地统一在印章的基调中,突显出浓烈的金石味。它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艺术语言,得到观众们的喜爱。
“真没想到,小小一枚肖像印,竟暗藏如此多的技法。”现场有许多观众这样感叹:“太棒了!我们常在大大小小的展览上,看过图案印章、书法、篆刻,但肖像印还真是第一次见。”
展厅里,张耕源向观众们讲述道:肖像印是以印章的形式表现特定人物的肖像,也就是印章加肖像,最早起古希腊,罗马时期已盛行。在我国最早见之明代中叶,而现代肖像印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尝试创作“西泠印社社员肖像”和“世界历史名人肖像”是开端。
肖像印,是以“肖”名人之“像”为最难。而名人面像为世人所识,如刻得不像,或神采不及,难免遭人垢病。张耕源却迎难而上,为名人造像胸有成竹。张耕源创作的名人肖像系列作品,形式新颖别致,人物生动传神,技法细腻严谨,熔书法、金石、素描、版画各种艺术于一体,洋洋大观,寓神于形,技法老到,刻划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谈起为何要以“肖像印”来祝福G20峰会?张耕源高兴地说,“为了迎接即将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也为了表达西泠印社社员的一份心意,我想用以自己最喜爱的篆刻艺术来为G20峰会做点事。”在张耕源心中,最难得的是G20峰会为肖像印走向世界创造了极佳机遇。“因为中国印拿到国际上展览,不少外国人看不懂,就是在国内,相信也有会很多人不明白是啥意思。”张耕源坦言,但换成用肖像印的方式来篆刻,大家就没有代沟,一看就懂。
另外,还因为肖像印又充分利用了“明白易懂”的独特形式语言,可以突破文字、国界、文史、风俗种种隔阂,能够被最广大的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是一种类似音乐的无障碍世界语言。同时,它不像文字印生涩难懂,被称为“无障碍的国际语言。”在张耕源看来,创作这组肖像印,不只有利于在中外友人之间引起共鸣,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如此,社员还将尝试用非汉字的文字进行篆刻创作,比如用各国文字篆刻各个国家名称等。
但是,刻肖像印即对形象的精准度的需求又非常高,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不为过。而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则更难。“我尽可能通过对象外貌特征的把握,凸现出他的性格气度和政治抱负,折射出世界大国的风采。”面对作品,张耕源回想起篆刻G20峰会各国领导人肖像印的日日夜夜,体会最深的是:艺术是促进各国间沟通交流的一种途径,世界人们都能从中找到一种求同存异、和平相处的心灵语言。
当然,要做好肖像印,手上功夫自然要好!
“我把这称之为书画同印,要把刻章印的好,书法必需要棒;要想把肖像印篆得好,绘画功夫就得好,甚至还要精通点西画。”回顾四周挂满了吴昌硕、马衡、张宗祥、赵朴初、沙孟海、启功,以及康有为、黄宾虹、陆俨少、潘天寿、吴湖帆等珍品的展厅,眼前这位头花白的张耕源有无限感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张耕源就开始运用篆刻和版画技巧涉足肖像印领域,时至今日,经不懈努力,已经将这一“挖掘传统,触类旁通”的创新之举,发展成一项初具规模、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
张耕源原名张根源,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国美术学院退休。现系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肖形印研究室主任、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等。作品参加过多届全国篆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等国内外重大展事。分别在新加坡、日本、法国、杭州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个人专集有《梓人印集》《耕源印存》《篆刻起步》《世界名人肖像印》《张耕源作品集》《中国篆刻百家—张耕源》等。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先生序《张根源世界名人肖像印》有评:“其篆刻多取气与势,每每如荒荒岫云,寥寥长风;又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雄浑劲健,而独标一格。”漫读根源先生肖像印,气势之间再添情趣,契刻画意,生动迷人。
圈内人都说,张耕源是一位通才型的艺术家,书法、篆刻、中国画,包括花鸟、人物、山水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其书画篆刻艺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张耕源在篆刻领域中,所费精力最深、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肖像印。他多年痴迷于肖像印艺术的研究,广泛吸收了西洋素描、版画、漫画等技法,中西合璧,杰构迭现。观张耕源的肖像印艺术,犹如见三代古玺,粗犷恣肆,咄咄逼人。但刚烈里又隐现妩媚,犹如京剧唱腔,余音绕梁,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注:张耕源先生系民进会员、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