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文苑艺林) 汽车文化与公交意识(外一篇)

吴一舟

 

谈到汽车文化,毫无疑问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它是在汽车消费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特定文化。虽然现在我们的城市里也到处充斥了五花八门的汽车,而且汽车消费正在呈井喷式的发展,但基本上还看不到汽车文化的影子,充其量只能算暴发户式的跟风。

说这样的话似乎有点长别人家志气,灭自己人威风的意思,但我想这基本是一个事实,而且这个事实正在越来越严重地损害着我们社会和环境的健康。这不是耸人听闻,你只要看一看满大街蜗牛般爬行着的和各生活小区里横七竖八停放着的汽车,既使你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你也会深切感受到汽车已经给这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干嘛要把当前的城市交通问题扯到汽车文化上去呢?因为,我以为我们的汽车消费引导问题恰恰出在汽车文化上。所谓汽车文化,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定义,但直觉告诉我它是一系列与汽车消费紧密相关的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服务体系,比如说住宅的结构、城市的布局、商业网点的分布等等都与汽车消费息息相关,可以说大到城市规划,小到下班后去买棵青菜都与此有关,它已经渗透到了当代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因为是与汽车文化的形成同步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所以,二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时至今日,虽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问题不大。比如温哥华,它是一个典型的汽车消费城市,全城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汽车行、维修站、加油站,不仅如此,它的每一座住宅,不管是公寓房还是单体别墅,都配有充足的汽车库和停车位;它的住宅区分布稀疏,路边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停车;它的大型超市都远离市中心,并配有宽阔的停车场;它还有早已深入人心的交通规则以外的汽车道德规范,它还有成熟而严密的汽车保险体系,等等。因为有这样一个完善的汽车消费环境,他们可以不加限制地购买并消费汽车,可以开一个小时的车去上班,可以飙车去野外度假。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是没有问题。在上下班高峰,他们也会拥堵;在市中心,他们也不得不规定许多的单行道;在商业区,他们也靠大幅度提高停车费来限制汽车的驶入量。因为汽车消费的增长总是比汽车文化的成长来得更容易,更快一些。所以,即使汽车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温哥华也在有意识地引导新的汽车消费观念,培育新的汽车文化,那就是公共交通意识。

我以为,公共交通意识本来就应该是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我们所称的汽车文化也许更恰当地说应该是小汽车文化,它同样只是汽车文化的一部分。当现代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复杂,人口越来越密集,能源越来越紧缺时,公共交通的地位便越来越突显出来。

所以,他们在大力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的同时,也大力倡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事实上,像温哥华这样的城市它的公交系统已经相当完备,它既有遍布全城的公共汽车,又有高架与地下相结合的轨道交通,还有所谓海上公车的轮渡。同时,为了鼓励市民尽可能利用公交系统,他们采取了非常诱人的政策。比如说,购买一张车票可以在两小时内乘坐城市的任何一路公交车,包括轻轨和轮渡,都无须重新买票。周末的时候,一张月票可以让一家人共同享受公共交通的便利。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城市人口密度要大得多,我们的公交系统还远没有完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体系是建立在“自行车文化”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突然间铺天盖地地冒出蝗虫般多的汽车,让我们的城市如何承载?

更何况,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愈敲愈响,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今天的汽车消费引导战略是不是有必要认真加以反思呢?汽车产业发展所带给我们的GDP增长的背后,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而这些代价在未来又需要拿什么去补偿呢?

 

生病的无奈与幸运

 

大概不会有人喜欢生病的,除非孩提时代为了逃避上学考试。因为孩子的头脑中既没有生死的概念,也没有经济的概念,难得生一回病还会得到父母加倍的疼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医疗制度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总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医疗保障能够呵护自己的一生,不会因为病痛而给自己和家人背上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作为高福利国家的加拿大,其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无疑是完善的,因而也倍受国人的推崇和向往,以为只要得到这样一个体系的保护,便可一生无忧了。事实上,高福利制度并不意味着国家把一切都包揽下来,国家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包揽,再说了,大包大揽的结果必定产生腐败和懒惰,加拿大政府也不至于那么笨。因此,在加拿大生病,同样也是一件无奈的事,只不过无奈的方式与国内有所不同,当然,你也会感受到许多令人欣慰和幸运的事。

首先,加拿大的医疗保险体系是社会性的,与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地位无关。只要是有合法身份的人,必定强制性要求加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在这一点上,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很值得我们的医疗制度学习借鉴。

加入这一制度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必须每月交纳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其标准依年度、城市、家庭规模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一般也就一、二百元加币。这对于一个有正常收入的家庭来说并没有多大负担。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实在不好,也可以申请减免,但你经济条件的好坏并不是由着你自己胡说的,而是以你上一年度的税务审核结论为准。这一点,又充分体现了制度的公平和规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这样,每个人便有了一张医疗卡,上面有一个专属于你的号码,然后,你得自己去找一位家庭医生。这事办起来很方便,因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很容易找到许多私人诊所,这些诊所都是有合法执业资格的,是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一部分。你的家庭医生是相对稳定的,不能随便更换,相当于你把你的医疗档案建在他那儿,这样便于他对你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你只要有充分的理由,也可以更换家庭医生。他们的职能就是为你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其费用都由政府支付。

与国内看病最大的不同是,那边的医院没有普通门诊,只有急诊和住院,或专科医院。所以,正常情况下,不管看什么病你得先找家庭医生,他既不收挂号费也不收诊断费,因为政府会为你支付。如果家庭医生认为必要,他会为你预约相关的专科检查或住院治疗。如果是一般的毛病,比如说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通常情况下他不会马上让你去做乱七八糟、名目繁多的检查,因为所有这些检查都是政府为你支付费用,他有责任为政府把好关,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他会给你开出一个用药的处方,然后你凭处方到药店去买药,而买药的所有费用则全部由你自己承担,而且药的价格不菲。

这样一来,你的无奈就产生了。第一,你不可能自以为是地要求做什么检查,除非你自己承担昂贵的检查费用。这虽然避免了经济上的浪费,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因为家庭医生对你病情的误判而错过了最佳检查时期,从而延误了治疗。第二,你往往会因为一场小病而化费不少的药费,其支出也许会超过你当月其它日常支出的总和。当然,这时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单位,单位的福利会为你承担部分费用,或者,你还可以去参加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为你支付一部分。为了进一步照顾穷困家庭,如果家庭收入的确不高,你还可以去申请一种购药打折的福利。总而言之,只要你还不足够穷,你就必须为自己的病痛支付一部分钱,不要指望福利能包下你所有的开销。

当然,在加拿大生病也有令人欣慰和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一旦你真的得了大病,你所有的检查和住院费用政府全会替你买单,甚至包括你在住院期间的所有药费、住院费、护理费和伙食费。曾有一位刚刚生过孩子的女士对我说,在加拿大生孩子真幸福。因为她在医院里一分钱没花就享受到了总统般的待遇,甚至在她出院时医院还送她许多婴儿食品、衣物和玩具。也许加拿大政府本来就鼓励生孩子,所以待遇特别优厚一些,但由此可见医疗待遇之一斑。

有人开玩笑说,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是鼓励生大病不鼓励生小病,这话其实不假。这样的制度初看起来有点不可理解甚至有点荒唐,但仔细研究,还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因为小病人人都会得,而生大病的毕竟是少数,同时,尽管生小病会花你不少钱,但决不至于让你倾家荡产,而生大病是很可能会把人逼入绝境的,因此,如果政府在小病上也要照顾得好一些,因为它的基数大,就会占用太多比例的经费,势必会影响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所以,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把有限的医疗经费用在刀口上,真正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加拿大的国情当然与我们差得很远,它的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但其中的理念是否在我们的医疗制度改革中可以有所启迪和借鉴呢?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