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
进入大字体模式
退出大字体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资料
(名家特稿)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黄帝和缙云

 

王旭烽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本来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用到缙云来是再合适不过了。那美丽的传说是关于黄帝的,那精美的石头是关于鼎湖丹峰的。传说中的黄帝,在鼎湖峰铸鼎炼丹,觞敬百神,在这里驾龙升天,须坠生草。由此,浙江历史的上古时期,就有了比舜禹更早的传说。

说到黄帝与缙云的关系,今天的人们大多不会如大禹与会稽那样的认可。我算是正宗修历史学的,还研读过浙江地方史,但对黄帝在浙江的行踪,过去可谓所知甚少。而历史上缙云的黄帝传说,实际上是香火极甚的。鼎湖峰的南侧,有个苍龙峡口,从东晋开始,这里就建起了面朝西北的黄帝祠宇。之所以面朝西北,不言而喻,就是面朝陕西的黄帝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有关黄帝的“北陵南祠”的文化格局。那现存的“黄帝祠宇”四个大字,还是李白的从叔、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冰阳篆额的,与字相配的题记,出自大书法家颜真卿。千百年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来过这里,留下岁月的印痕,仅仅因为明末清初以降,这华夏始祖的文化宗脉,方渐渐隐去,化为那历史的听不到的回声。然而,相对于晋以来的一千五百多年,清以来的四百年光阴自然不足以隐没人文始祖的悠久传说与深厚文化。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缙云重修黄帝祠宇,也可说是天经地义吧。

 

鼎湖峰固然传说是黄帝升天的场所,但仅仅有一座天下独秀之峰,并不足以使轩辕黄帝的故事,成为江南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神话自然不是史实,但史实又往往能从神话中找出现实的依据,黄帝与缙云之间,便有着那样一种珍贵的不可忽视的关系。

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缙云,也就是绛红色的云彩,那么,望文生义,你也可以把缙云这个地方诠释为瑞云升起之处。然而,真正解释缙这个字,并不那么简单,偏旁可以理解蚕桑,右上部分被文字学家们解释为两把倒挂下来的箭,下面那日字,有人说那是箭屦子,也有人说表明每天日出去狩猎。左边是蚕桑,右边是射猎,总体上的这个字,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农耕部落的象征。

那么,这个农耕部落究竟和黄帝怎么挂上了钩,又怎么和我们江南越地处州大山里的鼎湖峰叠到一块儿去了呢,说起来,还真是有那么一段老话呢。

关于黄帝和缙云,学术界现在至少有那么几种典型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事情简单的很,黄帝就是缙云,缙云就是黄帝。依据也是很权威的,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既然黄帝有一个名号就叫缙云氏,那么传说中的黄帝到了鼎湖峰,在这里吐故纳新,最后升天,他的飘然长须还挂着一群随从不肯离去,无奈胡须掉下来,又化成仙草,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吧。

然而,说远在中原的黄帝亲自跑到江南的处州大山里来,并死在这里,实在是不太好找理由。不像是大禹,他要治水,九州大地,哪里都去,累死在会稽山,大家也能够接受。说黄帝有个号是缙云,他就在缙云升天,我们只能当神话听,当旅游资源开发,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

第二个说法也挺有意思,原来缙云,就是黄帝时候的一种官职,也有人认为是黄帝部落里的一个族氏的名字。官职怎么会和云彩搅到一块儿去了呢?史书记载说,当初黄帝受命,成为部族领袖的时候,天空升起了五彩祥云,让黄帝内心非常鼓舞,认为云是一种大自然给他的吉祥的祝福,他要让云的意象在他的部落里永远存在下去。所以,封的官职就有一个“云”字儿。如此,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如此说来,缙云就是夏官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夏官就是夏天这个季节里的官,或者是气候如夏天那么炎热的地方的官。反正就是热吧,热天里容易出红云,夏官和缙云是很相配的呢。

还有一个说法,认为缙云是个氏族,这个氏族姓的是姜,姜这个姓是炎帝的姓,所以缙云本来和黄帝没关系。但他虽然是炎帝的后代,却当了黄帝的缙云官,所以和黄帝还是挂上了钩。

还有其它的种种说法,我们不能再追溯了,否则越追越远,没法界定了,我们就暂定为这么几种吧。

 

然而,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缙云和黄帝的关系,那黄帝和浙江处州的缙云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天下缙云,本也不止江南一处,北方山东的济宁有一处,南方的四川巴县有一处,连我们浙江的缙云,就有三处了。凭什么,那二处缙云没有黄帝祠,偏我们浙江的缙云有呢。所以说这个问题,还得梳理。

太史公的《史记·五帝本记》,给我们后人提供了一条关于缙云与南方之间关系的思路。原来,在黄帝时代,出了三个大恶人,一个叫浑沌,一个叫穷奇,一个叫梼杌,这三个大恶人让天下人都伤透了脑筋,结果到了尧的时代,尧也拿他们没办法。而且,就在这个时候,缙云氏的后人中,又出现了一个坏家伙,这个家伙一方面贪图享受,一方面又贪财好物,天下人就叫他饕餮。等到了舜的时代,舜可没有尧那么客气,把这四个凶顽统统流放。据说,那个饕餮被流放到西南方向的三苗地区,又从三苗流落到了江南,我们这里的鼎湖峰下了。

我们透过传说的层层帷幄,大概可以作出这样的解读:所谓四凶,应该是四个部落,他们反对舜继承尧的位置,而希望以世袭的方法来决定部族首领。这样,舜上台后自然不能容这四个部族了,加以讨伐,把他们流放,缙云氏一族就这样辗转流布,来到了南方。

如果这种假设是可以承认的话,那么,缙云的先民们就是上古时期浙江最早的移民了。移民们的感情里面,少不了故土难离的惆怅。所以虽然世代生活在了江南,也算是蛰伏,一旦到了东晋时代,永嘉南渡,大批北方流民下江南,老移民新移民加在了一块儿,那去国的哀痛就是火上浇油一般地燃烧起来了。心里是那么样地忧伤,而遥远的北方又故国难返,怎么办呢,建黄帝祠吧,常常去祭祀,也是寄托情感,复习热情,鼓舞斗志。总之,有了黄帝祠,中原就在心中。

 

建黄帝祠的文化背景也很重要,全民对道家文化的热情,是黄帝祠得以在鼎湖峰下显现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秦以后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就开始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虽然有过东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但时间不长,而佛教又传入中国不久,没有造成大的影响。真正在信仰上支配着当时人们的,还是道教。进入东晋之后,道家文化更加兴盛,士大夫以清谈吃散药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当然影响和左右着同时代的文化。鼎湖峰下建黄帝祠,也可说是道家文化在江南的一个集中反映。当时的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都来过这里。到了唐代,李白因为李冰阳的缘故,自然少不了到此一游,白居易在杭州当官,怎么能不来拜祀黄帝。他们都是一群散仙一样的人物,在人生观上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们对黄帝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其人为华夏始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甚至黄帝的白日升天,也带着强烈的道家印记。我们知道,佛家是讲轮回的,儒家不知生焉知死,敬神如神在,骨子里有着文人的深刻的怀疑精神,有着强烈的入世的现实的生命观。只有道家,以在大地上能够长久地活下去为最高理想。甚至到了升天之日也舍不得抛下肉身,要肉身升天。而且升天时家里的房子鸡犬都一块儿跟着去,所以成语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黄帝在鼎湖的传说也套了这个模式。一是黄帝在此处炼丹。说实话我怀疑是主张建黄帝祠的那些士子官僚们在这里炼丹。这些丹都是用来做长命百岁之药的,然而终究没见什么人长命百岁,还得升天。道家升天的方式和佛家绝不一样,被称之为“尸解”,也就是肉身升天。黄帝就是肉身升天的,所以才有人拽着他的胡子不撒手,也想跟着一块儿去,这才有了胡须落地成了缙云草之说。

说到道家成仙得道,也要有一个好环境,缙云是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建的县,五十年后,到唐天宝七年(748年),被唐玄宗改为仙都了。这个道理说来也很简单,李隆基是道家文化的顶礼膜拜者,他喜欢的地方都是道人所住的,神仙的都城,你想想有多美,所以缙云山就成了二十九洞天。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道家人物都在这里留下踪迹,比如葛洪,比如陶弘景等等。上有所好,下有所投,天宝七年,处州刺史黄奉倩上奏说:六月八日那天,缙云山中的彩云飘起来了,就绕在那独峰之巅,云中仙乐起鸣,仙鹤飞舞,还听到有人在喊万岁,一连喊了九声,群山呼应,一片沸腾,此起彼伏,一直从傍晚到深夜。皇帝一听可高兴了,不但缙云变成了仙都,还下令修黄帝祠宇,派了七个道士来管理黄帝祠和香火。我想大概东晋的那个黄帝祠宇是民间的自发行动,不可能很大,也不可能历朝历代的存在下去。直到唐玄宗的一个最高指示,黄帝祠宇从此才代代相传吧。

黄帝文化从此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文化格局,不是很有说服力了吗?

我最新看到的黄帝祠宇,是2000年由缙云县政府修的,气势宏伟,李冰阳的那四个篆体字“黄帝祠宇”是我看到过的笔力最雄伟的古篆字。我并不相信抓着胡子升天的白日之梦,然而我相信黄帝在缙云的传说。它把华夏古国中原地带的文明和我们古越之地联系在了一起,如血脉一般构通着我们祖国母亲的生命,使我们触摸到了遥远的上古,一切都变得如神话一般美丽……

 

 

编辑: admin